摘要:2024年底,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汤鑫珂作为驻村选调生,前往郫都区红光街道白云村担任党委书记助理。驻村期间,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乡亲心声,写下了驻村日记《我和我的“白云人家”》。2025年8月18日,“成都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发表此篇驻村日记,今日“
编者按:2024年底,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汤鑫珂作为驻村选调生,前往郫都区红光街道白云村担任党委书记助理。驻村期间,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倾听乡亲心声,写下了驻村日记《我和我的“白云人家”》。2025年8月18日,“成都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发表此篇驻村日记,今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特此转载,一起来看方志人的驻村故事。
我和我的“白云人家”
2024年底,我作为驻村选调生来到郫都区红光街道白云村任党委书记助理。入眼是连片的麦田在寒风中倔强生长,集中居住区的红墙黛瓦在晨光中格外鲜亮,散居院落的炊烟与鸡犬声相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图景。半年多来,我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真心倾听乡亲心声,在解决一件件民生小事中,深深融入这方“白云人家”。
从方言门槛到乡音知己
“三门干部”的入村“必修课”
“白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我对白云村的第一印象便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初到白云,最难跨越的是语言关。村民们的方言像一道无形的墙,让我这个外乡人时感茫然。为了尽快融入,我主动向村“两委”请教,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在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一字一句地学习当地方言。渐渐地,我也能听懂一些方言词汇,开始用蹩脚的本地话与老人们打招呼、“摆龙门阵”。春节前夕,我和村民们一起准备年货,帮着贴春联、包饺子,那份热气腾腾的年味让我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当张大娘执意要塞给我一篮自家种的青菜时,我知道,那不仅是蔬菜,更是一份真情实意的接纳。
从秸秆火苗到危树纠纷
驻村干部的双重“灭火记”
驻村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小事”。夏收时节,我和村干部顶着烈日巡查秸秆禁烧。那天发现因村民乱丢烟头引发的火情时,顾不得烫手的火苗,我们折下树枝就冲上前扑打,终于配合洒水车及时控制住火势。事后才发现手掌磨出了水泡,头发也被燎焦了几缕。村书记拍拍我的肩:“小伙子不错,能吃苦。”我龇牙咧嘴地笑,心里却莫名踏实。
最难忘的是帮孙大姐家砍掉那棵威胁到邻居冯大娘家房子的危树。起初她不理解,担心砍伐时树干会伤到自家房屋。我们请来专业伐木工人,精心计算倒向,设计砍伐方案,最终安全排除了隐患。看着孙大姐和邻居的矛盾之“火”顺利熄灭,我深刻体会到为民服务之路,就在于把这一件件小事干成“实在事”。
从菜摊经济到未来憧憬
基层干部的治理“微观察”
乡村要发展,既要解近忧,更要谋远略。走访中我发现,路边卖菜的老人不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于是我们规划了专门的“露天菜市”,既保障了交通安全,又留住了这份乡愁。在帮扶留守儿童小航时,我每周抽时间为他辅导功课,看着他眼中的光芒重新点亮,我也感觉充满希望。如今,白云村正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散居院落的改造如火如荼,休闲惬意的现代田园风光初见雏形。每当走在村道上,听到村民们亲切地喊我“小汤”,我就知道,自己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
半年有余,麦苗青了又黄,稻秧插下,转眼已没膝。我从一个局促的“外来户”,慢慢成了白云村的“自己人”。这里的日子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泥土、炊烟和人情冷暖的真实触感。而乡村振兴,或许就是这样——在每一件小事里,刻下奋力生长的印记。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