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诚轩秋拍现场,1903年奉天省造癸卯一两龙洋被电话委托一口咬死,加价阶梯直接跳500万,连拍卖师都忍不住在台上重复两次价格确认。
4657.5万元,一枚银币,落槌声只有三秒,却把整个钱币圈震得耳鸣三天。
北京诚轩秋拍现场,1903年奉天省造癸卯一两龙洋被电话委托一口咬死,加价阶梯直接跳500万,连拍卖师都忍不住在台上重复两次价格确认。
那天夜里,所有微信群都在转发同一张截图:银灰色币面,龙鳞清晰,NGC评级MS63,背面“奉天省造”四个字像四颗钉子,把在场每个人的呼吸钉在原地。
没人再提“行情冷淡”,也没人再说“年轻人不玩钱币”,因为4657.5万这个数字把怀疑全部砸碎。
为什么它能冲到这么高?
先把时间往回拨两年。2021年同品种另一枚MS62拍出2560万,当时已经刷新纪录,两年再涨80%,速度超过北京三环内学区房。
原因不复杂:公开市场上能合法流通的奉天一两只剩三枚,两枚在国有博物馆,只剩这一枚可以私人拥有。
文物法把供给锁死,资金却把需求放大,价格天花板被顶破只是时间问题。
拍卖行在图录里写得很直白:“中国近代机制币十大珍品之首”,这句话不是形容词,是法律意义上的稀缺声明。
再加上NGC给的分级标签,把“真假”和“品相”两个最耗口水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买家只需要决定口袋深度,不用再担心买到假货或者后期被挑毛病。
省下来的鉴定风险成本,直接折进成交价。
有人觉得离谱,一枚银币等于一套别墅,可数据不会骗人。
过去五年,顶级龙洋每年换手不超过两枚,只要有一枚露面,必然创纪录。2023年12月这场拍卖,现场号牌88个,电话委托17组,网络出价端口同时在线326人,竞争基数比两年前翻一倍。
拍卖行把保证金提高到500万,依旧挡不住新人进场。
新人不是传统藏家,是做新能源和跨境电商的80后老板,他们没玩过邮票、没碰过字画,只认“数量确定+法律认可+全球流通”三个硬指标。
奉天一两把这三项全部拉满,价格再贵,在他们眼里也只是“把银行账户上的数字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数字”,逻辑跟买比特币差不多,只不过比特币可以无限增发,奉天一两只剩一枚可买。
高价把热度点燃,热度把资金引向整个龙洋板块。
拍卖结束第二天,普通造币总厂七钱二分龙洋报价普涨8%,带戳的也照涨不误。
币商把原本锁在保险柜里的流通品重新拍照上架,连评级盒边角有划痕的也敢多标两千元。
有人嘲笑“跟风”,可币商解释得朴实:买不着4657万,还买不着4万6的吗?
资金链条就是这样,顶级货把天花板撑高,腰部货跟着抬升,底部货也能松动。2023年12月NGC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龙洋评级提交量同比增42%,其中30%是第一次送评的新手。
新人不是来玩,是来建仓,他们先买最便宜的北洋34年,再慢慢换到湖北、江南、广东,一路升级,一路把流通量吃掉。
老藏家手里原本成堆的“通货”,现在变成“稀缺”,价格想不涨都难。
龙洋疯了,现代金币也没闲着。
国际金价突破2100美元那天,上海金币投资有限公司的熊猫金币库存系统被挤到卡顿。30克熊猫金币2023版全天成交1200套,比平时翻三倍。
客服接电话接到嗓子哑,最多的一句话是“还能不能调货”。
公司后台数据显示,38%的买家是第一次实名认证,收货地址填写字楼和科技园的比例首次超过住宅小区。
年轻人把金币当“实物黄金plus”,既能跟着金价走,又多一个“国家法定货币”身份,卖出时比金条少很多口舌。2023年熊猫金币销量同比涨38%,看起来吓人,可一算总量只有18万套,相比A股一天成交额,只能算一滴水。
就是这滴水,让“投资金”和“收藏金”之间的墙出现裂缝。
墙一裂,资金就涌进来,金价越涨,金币越俏,金币越俏,金价越稳,循环比老玩家想象的快得多。
另一边,新精稀题材把“发行量少”四个字玩到极致。
三江源3克金币,发行量1万枚,还没到货,期货价已经比发行价高35%。
预售窗口打开那天,中国金币网13分钟售罄,付款页面排队人数显示999+。
币商把期货价一路从2200元标到3000元,依旧有人收,理由简单:国家公园系列计划发五年,三江源是龙头,后面四个公园再发金币,配套需求一定回头找第一枚,就像2003年羊年生肖币,现在单枚1.2万,当时也只发1万枚。
有人算过账,按2024年金价,3克金子本身值1500元,加工费、包装、渠道、税全部算进去,成本逼近1800元,3000元看着溢价高,可一旦金价再涨10%,金子本身值1650元,溢价部分就被金价吃掉,风险反而比空买黄金小。
再加上评级公司宣布给69分标签的币补贴50元回购,市场把“官方保底”解读为“不会破发”,胆子就更壮。
老精稀也不甘示弱。
应县木塔金银币,2010年发行价5500元,2023年12月一套69分评级币拍出16.97万,十三年涨30倍。
它凭什么?
发行量6000套,一半在经销商手里沉淀,另一半被寺庙主题收藏者锁进柜子,市面流通不到1000套。2013年金价大跌,这套币跟着跌到8000元,老藏家没动,2015年金价回暖,它率先突破3万,之后一路小跑。
最关键是题材:世界最高木塔,纯中国元素,佛教文化,古建筑,三大热门标签贴在同一套币上,等于把三类买家圈进同一张网。2023年文旅部把应县木塔列入“全国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试点”,新闻一出,币商直接挂出“无货”告示,价格当天跳涨1.5万。
文物政策、旅游热度、金价、评级标签,四股力拧成一根绳,把价格一点点拉高,涨到今天的位置,看起来离谱,其实每一步都踩在现实地面上。
市场越热,假货越活跃。2023年公安机关破获的假龙洋案,现场查获1.8万枚高仿北洋34,激光扫描龙鳞深度,重量控制在26.7克,连边齿都做出原厂味道。
破案细节公布那天,真品北洋34价格反而涨200元,因为买家彻底明白:只有评级币能保命。
NGC和PCGS送评量2023年增28%,评级费涨价20%,排队周期从30天拉长到45天,币商依旧咬牙送。
评级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藏家花得心甘情愿,假货倒逼真货升级,这条链条比任何广告语都管用。
现在直播间卖钱币,第一句话不是“品相完美”,而是“支持评级”,第二句话是“不中退”,把风险全部揽给卖家,买家只负责点付款。
套路看起来简单粗暴,却把交易门槛降到最低,更多新人敢进场,资金池子越滚越大。
有人担心泡沫,可数据给出另一面:2023年全年钱币拍卖总成交额38亿元,比2022年增24%,可是同期A股日均成交额9400亿,一个上午就把钱币圈全年成交量甩在身后。
钱币再热,也只是大鱼塘里的小水花,离真正的泡沫还远。
真正的问题是分化:顶级珍品一年涨十倍,普通流通品原地踏步。1903年奉天一两4657万,同时期江南省造甲辰七钱二分通货只涨5%,价差拉到一千倍。
原因也朴实:顶级货被锁死,普通货存量依旧以吨计。
币商把这种现象叫“天花板效应”:上面封死,下面堆满,中间的人要么拼命往上爬,要么永远留在底层。
爬的方法只有一种:拿真金换高分,把手里几十枚通货换成一枚69分,数量减少,质量上升,价格才能跟着上去。2024年预计送评量还会再涨30%,评级公司已经在招聘新的评级师,扩建车间,准备迎接下一波洪流。
政策也在添柴。
人民银行2024年计划发行书法艺术楷书金银币,提前半年就放出风声,金币1万枚,银币2万枚。
消息一出,币商开始收拢资金,把慢流速的存货降价清掉,空出仓位等新股。
历次书法币都涨,2018年篆书150克银币发行价2600元,现在69分1.7万,涨幅五倍,新人把“书法”当成“官方背书”的稀缺标签。2024年还加上隐形雕刻、激光全息、彩色荧光三重防伪,技术堆上去,故事就更足。
亚运会纪念币海外回流套组也在路上,2006年亚运会金银币当年国内滞销,一半卖到东南亚,现在华侨手里成堆回售,币商低价收回来,配上原装盒、说明书、海关单据,做成“原装回流”概念,一套卖价比当年发行价高三倍。
技术、题材、故事,三把刀同时落下,把买家的犹豫切成碎末。
所有线索指向同一个结局:门槛越来越高,上车越来越贵。4657万奉天一两像一声发令枪,告诉全场:没钱只能看热闹,有钱还得抢得快。
金币、银币、老精稀、新精稀,四条赛道同时开跑,买家只有两只脚,必须选边站。
站错队,资金被锁;站对队,价格飞涨。2024年金价如果站稳2200美元,熊猫金币先得利好;国家公园系列只要第二枚公告发布,三江源龙头效应就会再冲一波;书法币一旦公告,1万枚金币瞬间秒空。
节奏比翻书快,犹豫就等于让机会从指缝溜走。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钱币只是老头子的退休爱好?
还觉得几百块的旧硬币不值一提?4657万摆在眼前,金价、评级、政策、技术、存量、故事,六股力拧成一根绳子,把价格往天上拽。
你现在不琢磨,明年这个时候,同样的币,同样的新闻,数字再涨一档,你只剩拍大腿的份。
你说没钱,几百块也能买一枚熊猫30克;你说不懂,先送评再学不迟;你说怕跌,金价跌了你手里的金子在,金子涨了你手里的编号还在。
机会永远留给动手的人,留给只看不摸的人只剩后悔药。
你准备继续当看客,还是下场试一次?
来源:无忧的小鱼bm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