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我坐在儿子紧闭的房门外,后背抵着冰冷的墙壁,手里攥着他摔在地上的手机。屏幕还亮着,聊天记录里那些我看不懂的网络用语、他跟朋友吐槽“我妈就是个疯子”的字眼,像针一样扎进眼睛里。
凌晨两点,我坐在儿子紧闭的房门外,后背抵着冰冷的墙壁,手里攥着他摔在地上的手机。屏幕还亮着,聊天记录里那些我看不懂的网络用语、他跟朋友吐槽“我妈就是个疯子”的字眼,像针一样扎进眼睛里。
三个小时前,我只是想让他放下手机写作业。从一开始的好言相劝,到后来的忍不住拔高音量,再到他摔门的瞬间,我脱口而出“你今天不写完作业就别想吃饭”。可现在,我却在门外纠结要不要给他热一杯牛奶——我嘴上说着最狠的话,心里却早已把姿态放得低到尘埃里。
这种“说硬话做软事”的戏码,在我和16岁儿子的相处里,上演了无数次。我以为这是“恩威并施”,是为了让他听话;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不过是父母最愚蠢的自我感动,既伤了孩子,也累垮了自己。
16岁的男孩,像一头刚长出獠牙的小兽,浑身是刺,却又带着未脱的稚气。他们渴望被当成成年人尊重,却又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他们反感被束缚,却又在迷茫时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我,却用最笨拙的方式,一次次把他推得更远。
记得有一次,他月考成绩下滑了二十名。我拿着成绩单,当着他的面把他的漫画书扔到了地上,嘶吼着“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你,你就用这个成绩回报我?从今天起,不准再看任何闲书!”。他低着头,拳头攥得紧紧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倔强地不肯掉下来。
那天晚上,我偷偷把漫画书捡回来,小心翼翼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又把他喜欢吃的草莓洗好放在盘子里,端到他的房门口。他没有开门,我只好把盘子放在地上,轻声说“吃点水果吧,明天我陪你分析试卷”。门里没有回应,但我知道,他听到了。
我以为这样做,既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感受到我的关心。可后来我才发现,他对我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我的依赖。他开始刻意回避我,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吃饭时也很少说话。我想跟他沟通,他却总是用“知道了”“随便你”来敷衍我。
我变得越来越焦虑,也越来越卑微。我会因为他偶尔对我笑一下而开心一整天,会因为他愿意跟我说一句话而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开始学着讨好他,给他买最新款的球鞋,允许他看漫画书,甚至在他熬夜打游戏时,也只是轻轻说一句“早点休息”。
可我的讨好,并没有换来他的理解。反而让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开始跟我顶嘴,甚至敢跟我对着干。有一次,他因为我没收了他的手机,竟然离家出走了三个小时。我疯了一样地找他,报警、打电话给亲戚朋友,直到他自己回家,我才松了一口气。
看到他平安归来,我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只是抱着他哭了,说“你吓死妈妈了,以后再也不要这样了”。他推开我,冷冷地说“是你逼我的”。那一刻,我心如刀割。我不明白,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换来的却是他的怨恨。
直到有一天,我在他的日记本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我讨厌妈妈,她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她摔我的漫画书时,我觉得她像个魔鬼;可她又会偷偷给我洗草莓,这让我觉得很恶心。我宁愿她一直对我狠一点,也不要这样忽冷忽热。她的卑微,让我觉得很有压力,也让我很愧疚,可我就是控制不住地想跟她对着干。”
看到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说硬话做软事”,在他眼里,不是关心,而是虚伪;不是爱,而是负担。我用最狠的话伤害他,又用最卑微的姿态讨好他,让他在恐惧和愧疚中挣扎,也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僵。
其实,16岁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恩威并施”,而是真诚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力,不再是那个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小孩子。父母的强硬,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的卑微,又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当然。
真正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说硬话做软事。他们会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沟通,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即使不同意,也会耐心地听孩子把话说完;他们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同时也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坚定的支持。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不再对儿子说狠话,也不再刻意讨好他。我会跟他平等地交流,听他讲学校里的趣事,跟他讨论他喜欢的漫画和游戏。我会尊重他的选择,即使他的选择在我看来并不正确,我也会让他自己去尝试,去承担后果。
有一次,他想参加学校的漫画比赛,却担心自己画得不好。我鼓励他说“只要你喜欢,就去试试,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参与的过程”。他听了我的话,报名参加了比赛。虽然最后没有拿到名次,但他却变得更加自信了。他会主动跟我分享他的画画心得,也会跟我讨论比赛中的趣事。
我也不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成绩上。我开始关注他的身心健康,鼓励他多参加体育锻炼,多交朋友。我会陪他一起跑步,一起打球,一起看电影。慢慢地,他开始愿意跟我沟通了,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了。
现在,我和儿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他会主动跟我说他的烦恼,也会听我的建议。虽然我们偶尔也会有争吵,但每次争吵后,我们的关系都会变得更加亲密。我终于明白,教育孩子,不是要控制他,而是要引导他;不是要讨好他,而是要尊重他。
说硬话做软事,是父母最愚蠢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也会让父母陷入无尽的焦虑和卑微中。真正的教育,是用真诚的爱和尊重,去陪伴孩子成长。让孩子在爱和尊重中,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学会如何去爱别人。
作为父母,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只需要做真诚的父母。我们不需要用狠话去吓唬孩子,也不需要用卑微去讨好孩子。我们只需要用平和的语气,去跟孩子沟通;用坚定的态度,去支持孩子;用真诚的爱,去陪伴孩子。
16岁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指引和陪伴,而不是父母的控制和讨好。让我们放下那些愚蠢的教育方式,用真诚的爱和尊重,去对待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程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