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6月20日晚,师佳豪在地下车库等了8小时后,将40公分双刃匕首刺进31岁护士董文卉的颈部
2024年6月20日晚,师佳豪在地下车库等了8小时后,将40公分双刃匕首刺进31岁护士董文卉的颈部
“这一个月就像地狱一样,已经记不清第几次被勒脖子了,恶语相向变本加厉,人性的恶与可怕,项链也被扯断……”
这句写在2024年1月24日的日记,给出了时间线的起点,也暴露了暴力的频率与强度
日记被发现,是她去世之后的事
当求助被降格为感情纠纷,暴力就会升级为致命风险
这不是一句空话,能在她的报警记录、家人的奔走、警方的笔录里找到因果链条
一审庭审在2025年11月3日于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师佳豪被控故意杀人
案件仍处于择期宣判阶段,尚无一审判决
他否认蓄意谋杀,辩称平时喜欢把玩刀具
他说“只是当时上头了”
检方是否采纳代理律师关于补充侦查虐待罪并纳入量刑的建议,未公开披露
回到她第一次有效发出求助的那天
2024年3月26日清晨,父亲董守仁看到女儿半夜打来的未接电话,姑娘进门不打招呼,摘下口罩,露出脖子和手腕的伤
家人报警,随后在电梯口与师佳豪相遇
做完笔录
民警的回应是这属于家庭矛盾,感情纠纷
当天换了门锁,家人要求断联,第二天她在压力下撤了案
石头落入水面,只剩一圈很快消散的涟漪
5月6日,家里人没打招呼直接开门,发现师佳豪仍在她家
争执升级,情绪失控的话语在屋里来回碰撞
“非她不娶,要么就是你死我活”
这句表态没有缓冲
“你去死吧,你死了以后什么事都好说”
这句威胁更让空气凝固
她不说话,哭,沉默,很多时候拒绝家人的修理与帮忙,像把所有的事都攥在自己手心里
这段关系一直被遮蔽
2019年,师佳豪通过堂姐加到董文卉的微信,说是要介绍对象,最后自己介入
家人追问时,才知他曾灌她酒,在她意识不清时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还拍了照片
他一开始隐瞒已婚并有两个孩子,后来翻出结婚证,去离了婚
他隐瞒已婚且有两个孩子,后在2019年底搬进董文卉家
她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随之改变,轻快减少,伤感增多,出门与朋友见面也变得克制
从她的书架、抽屉、手机里,能拼出另一条线:控制不断加码
她家里有《非暴力沟通》,有日记,有药物流产的检查单,有第一本信用合作社存折
她在2023年3月写下“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知道了就惦记上了”
这句防备对应现实
师佳豪没有固定收入,自称欠了几十万外债,并把她的电话留给催债方
根据工资流水与存款记录估算,出现约二三十万元的资金缺口,家人怀疑流向他,法庭上他否认
他在庭审承认看她的手机,曾看到家人发来的相亲对象照片,也会删除她的联系人
私密照被掌握,外界联络被切断,经济被汲取,威胁延伸到家人
她不是没努力自救
日记从2024年元旦开始,试着给生活标注坐标,记录运动、做饭、收入、支出,提醒自己“要用思维来反抗,消除情绪上的痛苦”
她写下最后的寄语
“请你务必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人间水火……保持清醒、独立,永远!”
克制与秩序,是她与不确定对冲的方式
问题被摆在桌面上,不是修辞,是关乎生死的操作问题
一个非婚同居者的求助究竟被归入哪个抽屉,在派出所窗口能拿到什么保护
预警分级到底如何触发,什么样的威胁算到达阈值
参考到可查的数据
白皮书显示非婚同居关系家暴报案率较已婚关系低42%,但致死率高28%
这是两个数字,拼在一起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仅11%的受害者首次求助后能拿到家庭暴力告诫书,感情纠纷定性占比达63%
当非婚同居被排除在“家庭”之外,干预就像被按了软键
中国政法大学婚姻家庭法教授李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基层执法将非婚关系排除在家庭范畴导致干预弱化,需明确《反家庭暴力法》中家庭成员包含长期同居伴侣;
同时应建立家暴预警分级制度,对多次威胁、有暴力前科者启动前置管控”
这段话提供了一个制度坐标系,至少让讨论有了方向
对比还能提供参照
苏州的赵某案里,受害者同居三年,两次报警被认定为情感纠纷
分手后被殴打致死
2023年12月,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采信日记与邻居证言认定长期家暴为直接诱因,在量刑中从重考量
美国得州的克里斯汀案中,受害者申请临时限制令,施暴者违反限制令杀人
2023年判处一级谋杀终身监禁且不得假释,随后得州要求对违反限制令者强制佩戴电子监控设备,并为受害者提供住址隐匿与工作转介的一站式服务
国内的路径与得州的路径差异明显,一个重在定性与量刑,一个从制度设计上加装前置管控与隐匿工具
回到她身上
2024年6月10日至19日,家人试图通过陪伴降低风险,她依旧把修灯、修空调排水管这些小事握在手里
6月20日这一天,她称了体重,去银行存钱,洗了四双鞋,为第二天准备好午饭
秩序被维持到最后一刻
她上了车,分手成了导火索,冲突升级,刀从主驾驶脚垫处被拿出,她被刺向颈部
棉被被盖在她身上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最后驶向派出所
直播间与私信里,涌来了相似的求助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的40岁
有人因私密照被威胁多年,有人报警后拿不到书面保护,有人被打断骨头仍在走起诉程序
风险并不抽象,路径并不复杂,暴力、威胁、无力三件事常常被捆在一起
“即使躲过了6月20日,也不一定躲得过接下来的每一天”
这是家属的判断,也是很多人现实的处境
系统性的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解
非婚同居的法律定义需要明确,告诫书的发放标准需要重估,预警分级的触发条件需要往前移,限制令的执行需要加装可感的约束,庇护的路径需要真实可达,警方的处置与社工的协同需要有握手的机制
当受害者的第一次求助出现时,响应必须是可见的、能落地的
结尾回到她写在日记里的句子
没有铺陈,也没有感性叙述
不是完美受害者就应该被动承受吗,制度该在第一次求助时打开通道
她把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满,留下一串清晰的痕迹,现实里则该有另一串清晰的操作,把人从水火里接出来
来源:雨渡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