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没在微博写小作文,也没直播掉泪,只是让团队放出一句:东京电影节闭幕那天,剧组告诉她“不用来了”。
最近的娱乐圈,热得有点烫。
王家卫的‘录音门’余音未散,白百何又甩出一个‘王炸’。
她没在微博写小作文,也没直播掉泪,只是让团队放出一句:东京电影节闭幕那天,剧组告诉她“不用来了”。
同一天,王传君拿了最佳男演员。
女主角被拦在门外,男主角站上领奖台,照片里独缺她。
就这一张图,把观众心里那根刺拔出来:原来红毯尽头不是荣誉,是排班表。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电影节提前两三天就给获奖者发通知,怕人走光,礼仪公司还会盯票。
白百何没收到任何官方消息,是剧组内部人递话:你没拿奖,别折腾。
她信了,提前改签机票回国。
飞机刚落地,手机推送王传君获奖消息。
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像被临时删掉的镜头,连个背面都没留。
更憋屈的是,同样的事半年前在釜山已经演过一次。
她自掏腰包飞去给张律另一部片子站台,落地才发现剧组没给她准备妆发,官方通稿也没她的名字。
她一个人拖着行李找到当地化妆师,花了八十万韩元,换回一张红毯签名照。
那次她忍了,觉得独立导演不容易。
回京后,她把发票夹进剧本,没报账。
轮到《春树》,她以为至少能被当同事,结果收到同一套冷处理:活动方名单没她,官博海报裁掉她,媒体通稿主演顺序把她放第三行。
她问制片人,对方回:版面有限。
不少人把矛头指向王传君,说他抢了奖。
可王传君在后台采访里直接懵:我提前三天接到组委会电话,让留到最后,别的真不知道。
评委会主席文晏也补刀:投票结果一轮就定,没补票,没替换。
言下之意,奖是评委选的,剧组的操作是剧组的事。
于是火力回到张律身上。
有人翻出他旧采访,说他对演员要求极高,现场一条能拍四十遍,倪妮都怕。
可要求高不代表可以没礼貌,更不等于把女主角当道具,用坏了就扔箱底。
白百何团队放出的聊天记录里,她问:我到底是不是主演?
制片人答:你当然是,但电影节是另一套算法。
算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谁背后公司出钱多,谁留下拍照。
独立电影拉投资难,金主塞个男一号,换颁奖礼五个镜头,不算新鲜事。
只不过过去大家心照不宣,这次女主角把窗户纸捅破,观众才发现,原来领奖台也是广告位。
最扎心的细节,是白百何自己说的:我坐飞机十小时,想在闭幕式看一眼成片,毕竟拍戏时很多镜头导演没让看回放。
结果人没到,电影先把她踢出去。
她回家把行李箱打开,里面还装着给剧组带的解酒药,因为张律爱喝烧酒。
药没送出去,人先被拉黑。
她把这些写在朋友圈,没点谁的名,只配了一张黑夜机场图。
十分钟后,那条动态被删。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起诉。
她回:合同里没写必须带我走红毯,告不赢。
独立电影合约精简到三页纸,片酬低,权利更少。
演员想加一条“享有与影片相关的公开活动出席权”,制片方直接说预算紧,爱签不签。
多数演员咬牙认命,因为错过这部,下部不知道在哪。
白百何算有代表作的人,尚且被如此对待,刚毕业的表演系学生更没筹码。
她这次发声,不过是把圈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放到阳光下晒一晒。
晒完后,事情也没变好。
张律依旧不回应,剧组公众号把之前含她的剧照全部替换成风景图。
王传君把奖杯放公司前台,路过的人拍照打卡,顺便问一句:女主角是谁?
可见遗忘比排挤更快。
白百何现在学乖了,先把合约改成二十页,活动出席、海报位置、通稿排序全写进附件。
听说新片开机前,她让律师给制片方发函:不执行就按每天片酬百分之三索赔。
有人骂她矫情,她回:我只是把机场那十小时写进合同,不想再浪费一次。
观众看热闹,从业者看门道。
一个女主角连基本尊重都拿不到,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权利倒挂。
资本、平台、节展、媒体,每层都能刷掉一批人,演员只是最外面那层漆。
想不被刷,只能把条款写细,把律师费算进成本。
白百何这场风波,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醒后来人:别把希望寄托在人情,红毯比片场冷得多。
下次签合同,记得加一句:获奖通知必须直接发给本人,转发无效。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