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下班刷卡那一刻,武汉地铁2号线里同时有3.2万人把目的地设成咸宁北,只为在90分钟内把被领导骂到结冰的身体塞进45度的温泉水。
周五下班刷卡那一刻,武汉地铁2号线里同时有3.2万人把目的地设成咸宁北,只为在90分钟内把被领导骂到结冰的身体塞进45度的温泉水。
这股人潮不是偶然。
12306后台显示,立冬后每周五17点到19点,武汉开往咸宁的高铁座位利用率飙到98%,返程周日晚同一时段依旧爆满。
车厢里全是穿羽绒服却拎塑料袋的年轻人,袋子里装着刚买的鱼圆、鸡汤、桂花糕,油把纸袋浸得半透明。
没人讨论景点,话题只有哪家泡池子人更少、哪家的鸡汤表面能结一层金皮。
咸宁把温泉和吃这两件最耗能的事捆在一起,刚好踩中打工人的死穴。
周一到周五被KPI榨干,脑细胞残值不足10%,周末如果还要做攻略、爬山、排队拍照,等于二次加班。
这里给出的方案简单粗暴:下车,打车十分钟到酒店,换泳衣,泡,泡到手指发皱,出来走两步进餐厅,六个非遗菜已经炖在火上,汤滚得比手机电量掉得还快。
很多人以为年轻人爱网红打卡,其实多数人只想找个合法躺平的地方。
山湖温泉的经理透露,带自拍杆的客人不到三成,更多人把手机塞进防水袋就再没拿出来。
池子边最常见的一幕是:一个人漂在水面,头顶毛巾,脸上盖着热毛巾,像一条被允许的咸鱼。
旁边漂着托盘,托盘里一碗鸡汤泡饭,饭粒被汤泡成金黄,勺子插在上面不动,人已经睡着。
吃和泡的组合击中了另一个隐藏需求:不挨冻。
武汉冬天湿度大,零度能冻出北方零下十度的体感。
咸宁所有泡池都在室内或半开放,从更衣室到餐桌最远不过三十米,羽绒服可以一直挂在椅背。
吃完再回池子,毛孔还张着,热汤一泡,汗水顺着鬓角往下淌,像把一周的怨气也冲走。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咸宁市区二十来家温泉酒店,入冬后周末房价普涨60%,仍一房难求。
非周末时段,入住率也比秋天高出40%。
当地餐馆更夸张,贺胜桥一家鸡汤馆现在每天杀两百只鸡,灶台24小时不灭,野藕吊锅店把熬汤时间从三小时延长到五小时,藕孔里吸满油,筷子一夹就断。
鱼圆子师傅两班倒,手打鱼肉到凌晨一点,第二天七点又开工。
这种短途热也带火了冷门线路。
高铁站到酒店的出租车原来要排队,现在司机直接在高德上打出泡完温泉回高铁站一口价,比打表便宜五块。
当地超市把一次性泳衣、手机防水袋摆到收银台旁边,销量翻了三倍。
连加油站都推出泡完温泉送玻璃水活动,逻辑很简单:来都来了,顺路把油箱加满。
有人算过账,周五晚住一晚,周六吃两顿,再买点手信,人均消费四百到六百,比在武汉逛商场吃顿日料再唱个K便宜。
关键是情绪价值拉满:不用请假,不用调休,高铁上就能把老板消息屏蔽,泡进水里那一刻,工位上的破事像被留在武汉,周一再回去捡。
更深一层看,咸宁爆火是城市周边游的一次升级。
过去周边游等于看山看水,现在年轻人把疗愈需求排在第一位。
山可以不爬,景可以不拍,但身体必须被热水包围,胃必须被碳水填满。
咸宁砍掉所有需要动脑的项目,只留下泡和吃,反而成了最大卖点。
抖音上咸宁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三亿,点赞最高的一条视频没有风景,只有一只鸡在砂锅里翻滚,配文写着:看完就订票。
湖北其实不缺温泉,英山、罗田、应城都有,但那些地方把温泉当景点卖,门票、区间车、观光项目一套组合拳下来,比上班还累。
咸宁直接砍掉门票概念,酒店房间含泡池,餐馆就在隔壁,步行五分钟。
消费者用脚投票,谁轻松就去谁那。
这波热度也给其他城市提了个醒:别再卷景区了,卷体验才是出路。
打工人不需要更多山,需要可以躺的平地;不需要文化讲解,需要没人催的午觉。
把一顿好饭和一张热床放在高铁一小时能到的地方,就是下一个爆款。
咸宁只是先想通这一点,于是整个冬天,武汉地铁广播里都在提醒:去往咸宁北的乘客请走三号口,那里永远排着长队,每个人脸上写着同一句话:让我先泡为敬。
来源:清新星球CUgLa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