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一张260元的山姆会员卡是中国中产家庭的“标配”,甚至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但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会员制超市,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曾几何时,一张260元的山姆会员卡是中国中产家庭的“标配”,甚至成为一种身份象征。但这个曾经被捧上神坛的会员制超市,如今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从选品争议到APP改版风波,从品控下滑到高管换血,山姆在短短几个月内多次冲上热搜,引发全网讨论。许多忠实会员公开表示要“退卡”,直言“山姆不再值得”。
01 快速扩张:千亿业绩背后的隐患
山姆会员店近年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狂飙突进”。
1996年,山姆在深圳开出中国首店,但此后近20年仅开设12家门店,进展缓慢。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当时山姆决定将会员年费从150元大幅提高至260元,并加速门店扩张。
这一策略效果显著。会员数从2015年的150万激增至目前的900多万,会员费收入每年就超过23.4亿元。
业绩方面,山姆更是增势惊人:2022年销售额约660亿元,2023年超800亿元,202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占沃尔玛中国业绩近三分之二。
截至2025年7月,山姆在中国门店数已达56家,并计划在年底前增至64家以上。这一扩张速度创下入华29年的新纪录。
02 争议不断:三次风波引发信任危机
选品争议:“背刺”中产
今年7月,山姆因选品策略调整陷入舆论漩涡。多款高回购率的独家商品被下架,包括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等。
取而代之的是好丽友派、卫龙魔芋爽、溜溜梅等大众品牌商品。尽管山姆声称这些是“特供款”,但会员们并不买账。
引发最大争议的是一款“低糖好丽友派”。山姆宣称其“糖分减少80%”、“可可含量增加30%”,但消费者实测体验却大相径庭。
这款商品很快收获了300余条差评,有会员留言:“看到低糖才买的,但实际吃起来太甜了”。更专业的消费者则指出配料表中含有“起酥油”(含反式脂肪酸)、“安赛蜜”(人工甜味剂)等成分。
APP改版:失去真实感
10月,山姆APP改版再次引发争议。曾经简单明了的商品平铺图被替换为“盒马味十足”的动态展示图。
肉类的图片变成了烹饪后的成品;蔬菜类里的菠菜,则直接用了菠菜蛋汤的图片。更夸张的是,一些菌菇品类甚至为了美观被“绑”在一起,不少图片还存在AI痕迹,看起来颇为失真。
交互界面也变得更加繁琐。商品详情页的关键信息被折叠到二级甚至三级页面,用户需多次点击才能查看配料表、产地、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品控下滑: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山姆的品控问题也频频被曝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山姆相关投诉超1万条,且不少指向食品品质问题。
有会员反映:“牛肉的质量下降,荔枝买的里面有烂的,大部分不新鲜,水蜜桃不熟没味道,线上买的车厘茄打开都烂了”。
更严重的是,山姆还出现过黑金刚莲雾中吃出蠕虫、牛奶出现絮状沉淀物等食品安全问题。
03 跌落原因:规模与品质的失衡
供应链本土化挑战
山姆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选品和严格的品控。但随着规模扩张,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
2023年,山姆中国门店中高达70%-80%的供应商都来自中国本土,这一举措增强了山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但同时也让其商品不再具有“独特性”。
为支撑快速扩张,山姆需要寻找体量更大的生产方,大众品牌在这方面更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但这直接影响了商品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管理层换血与文化变迁
2025年1月,执掌山姆中国业务多年的总裁文安德(Andrew Miles)正式退休。他的离开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结束。
文安德曾将山姆的战略定为精简SKU、严控品质、完善本土供应链,也正是他力将会员费从150元涨至260元,完成了会员筛选。
10月27日,前阿里集团副总裁刘鹏正式出任山姆会员店中国区总裁。这一人事变动引发了会员对山姆“阿里化”的担忧。
有山姆内部员工透露,自关键岗位换血后,内部迎来了一批原盒马、家乐福员工,自此,一股“KPI至上”的文化开始在内部蔓延。
竞争加剧与优势不再
山姆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2019年,Costco登陆上海,首日即因客流过大被迫暂停营业。
本土竞争对手的攻势更为凌厉。盒马自创立之初就将山姆视作对标对象,其自有品牌产品同样受到用户欢迎。2023年夏天,盒马推出“移山价”,直接与山姆展开价格战。
更令人意外的挑战者来自四线城市。胖东来凭藉高薪资、极致服务等亮点,在短视频平台形成现象级传播。在许昌与新乡两地,仅拥有十餘家门店的胖东来,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达到了117亿元。
04 网友口碑:从“闭眼买”到“不敢信”
山姆在网友心中的口碑正在急剧下滑。
许多长期会员表达了失望之情。一位7年的山姆卓越卡会员表示:“很多款以前经常买的产品都下架了,感觉会员权益还不如国内连锁,到期后不会续卡了”。
社交平台上,“山姆背刺中产”、“山姆不再值得” 等话题引发广泛共鸣。会员们认为,自己支付了每年260元(卓越会员680元)的会员费,购买的不只是购物权限,更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中产滤镜”。
当山姆的商品稀缺性不再、同质化加劇,会员们开始重估会员卡的价值。一位长沙的山姆会员直言:“但是想想花錢辦卡進的會員超市,賣的東西就是家門口就能買到的東西,會員費確實很不值”。
更有会员算了一笔账:“若年消费1.3万元,680元的卓越会费相当于为每笔消费额外支付了5.2%的‘会员税’”。
山姆的困境折射出会员制零售在中国面临的普通难题:如何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坚守之间找到平衡?
从“闭眼买”到“不敢信”,山姆的口碑崩塌只用了短短几个月。而重建信任,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
零售行业专家指出,会员制商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精选商品构建不可替代性,会员费本质是对“筛选服务”的购买。若独特性被稀释,其商业模式根基可能动摇。
山姆的案例提醒所有企业:无论战略如何调整,都不能动摇品质这条生命线。
来源:晴天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