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着电话那头吼得满脸通红:“我都说了这个方案没问题!是他们不懂欣赏!大不了我辞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挂了电话还气鼓鼓地踹了一脚垃圾桶,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前几天在地铁上,碰到个有意思的事。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对着电话那头吼得满脸通红:“我都说了这个方案没问题!是他们不懂欣赏!大不了我辞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挂了电话还气鼓鼓地踹了一脚垃圾桶,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
坐在他旁边的大爷慢悠悠开口:“小伙子,我年轻时候比你还冲,辞过三次职,摔得头破血流才明白,错把任性当本事,是最傻的事。”
小伙子愣了愣,没再说话,但眼神里的戾气明显淡了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浑身是刺”的阶段:觉得自己最聪明,听不进劝;执着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肯放手;把别人的好当成理所当然,不懂珍惜。
直到某一天,生活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摔得足够疼了,才突然“开窍”——原来以前的自己,活得那么糊涂。
有人说,大彻大悟是天生的顿悟。但走过半生才懂,那些改变人生轨迹的“开窍”,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藏在这三个跟头里,摔过了,疼够了,才会真正看清生活的真相。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卑微到尘埃里:每天早安晚安从不间断,他随口提一句喜欢的东西,省吃俭用也要买来送他;他心情不好时,你鞍前马后地哄着,自己受了委屈却不敢说一句重话。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对你忽冷忽热,最后轻飘飘一句“我们不合适”,就把你所有的付出都否定了。
为了一份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拼得身心俱疲:明明不擅长勾心斗角,却硬着头皮在复杂的职场关系里周旋;明明厌恶加班到凌晨的节奏,却为了所谓的“稳定”和“面子”,咬牙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可当裁员名单下来时,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
我有个发小阿琳,就是典型的“执念型人格”。当年她暗恋公司的部门经理,整整三年。为了能和对方多接触,她主动申请调到最累的项目组,每天跟着经理跑客户、改方案,甚至在经理离婚后,主动承担起照顾他孩子的责任。
我们都劝她:“他要是对你有意思,早就表态了,别再耗着自己了。”可阿琳总说:“再等等,他只是还没走出过去的阴影,我再努力一点,他总会看到我的好。”
直到有一次,阿琳高烧到39度,还强撑着去给经理送文件,却在办公室门口听到他和朋友打电话:“那个阿琳啊,挺能干的,就是太死缠烂打了,烦得很,要不是看她干活还行,早就把她调走了。”
那一瞬间,阿琳手里的文件掉在地上,整个人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她没有进去质问,默默捡回文件,回了家。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请了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遍了和经理有关的所有聊天记录、照片,最后一把火烧了。
再见到她时,她剪了短发,眼里没有了之前的卑微,多了份坦然。她说:“那天我才明白,有些东西就像握在手里的沙子,你越用力,流失得越快。我拼尽全力去追一个不爱我的人,最后连自己都丢了。”
从那以后,阿琳把精力放在工作和自己身上,不到半年就升了职,还遇到了一个把她宠成公主的男生。
其实人生最大的执念,就是“非要不可”。我们总以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却忘了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算暂时得到了,也终会失去。
就像有人说的:“求而不得是常态,得偿所愿是意外。”当你真正经历过“拼尽全力还是得不到”的痛苦,才会明白:放下不是认输,而是放过自己;不是失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拥有。
去年同学聚会上,见到了好久没联系的张强。当年他可是我们班的“风云人物”,家里开厂,出手阔绰,身边围着一群“朋友”,走到哪都是焦点。
可那天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头发有些凌乱,和以前判若两人。酒过三巡,他才说出自己的经历:三年前,家里的工厂因为环保问题被查封,还欠了一大笔外债。一夜之间,他从“张总”变成了“穷光蛋”。
最让他心寒的是,那些以前天天围着他转的“朋友”,在他出事之后,要么躲着不见,要么找各种借口推脱。有一次他为了借点钱给父亲治病,厚着脸皮找了十几个“好兄弟”,最后只有一个当年他帮过的学弟,偷偷转了他5000块钱。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活在绝望里,不敢出门,不敢接电话,甚至想过自杀。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年迈的父母偷偷躲在厨房哭,却还要强颜欢笑地安慰他“没事,爸妈陪你一起扛”,他才突然醒悟:自己不能就这么垮了。
他开始放下身段,去工地上搬砖,去餐厅当服务员,后来又凭着以前在工厂学的技术,找了份维修的工作。慢慢的,他攒了点钱,和朋友合伙开了个小维修店,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他端起酒杯,红着眼眶说:“以前我总以为,朋友多了路好走,钱能买到一切。直到摔进谷底才发现,当你没钱没势的时候,所谓的朋友都是浮云。真正能靠得住的,从来只有自己。”
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心声?
我们总在顺境时沾沾自喜,觉得自己人脉广、本事大,可一旦遇到挫折,才会看清身边人的真面目。那些平时称兄道弟的人,可能会在你落难时落井下石;那些看似亲密无间的伙伴,可能会在你失意时转身离开。
就像老话说的:“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孤立无援的困境,尝过求人不如求己的滋味,才会明白:自己的本事,才是最硬的底牌;自己的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那些打不倒你的低谷,终会让你变得更强大。因为它让你看清了现实,也逼你学会了独立,更让你明白:人生这场修行,最终要靠自己摆渡。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大概是很多人心里最痛的遗憾。
我认识一个编辑老师,以前总听她抱怨母亲“唠叨”:“每次打电话都问我吃没吃饭、穿没穿暖,烦都烦死了;我买件衣服她嫌贵,我晚回家她就不停打电话,简直是控制欲太强。”
为了摆脱母亲的“唠叨”,她特意找了份外地的工作,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每次母亲想视频,她都以“忙”为借口推脱;母亲寄来的家乡特产,她随手就送给了同事,觉得“没什么稀罕的”。
直到去年冬天,母亲突发脑溢血,等她赶回家时,已经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整理母亲遗物时,她发现了一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她从小到大的奖状、她小时候画的画,还有一本日记本。
日记本里,母亲写道:“今天女儿打电话了,说工作累,我炖了她最爱喝的鸡汤,想寄过去又怕坏了;她好久没回家了,我去买了她喜欢的草莓,等她回来吃;她嫌我唠叨,可我就是担心她一个人在外受委屈……”
看到这些话,她趴在盒子上嚎啕大哭,嘴里反复念叨着:“我错了,我不该嫌你唠叨,我不该不回家……”可再多的后悔,也换不回母亲的一句唠叨了。
不止是亲情,爱情、友情亦是如此。
我们总以为和爱人还有一辈子的时间,所以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对方的付出,忘了说一句“谢谢”,忘了给一个拥抱,直到对方攒够了失望离开,才后悔莫及;我们总觉得朋友会一直在身边,所以在产生矛盾时不肯低头,在对方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直到失去联系,才想起那些一起疯一起笑的日子。
人就是这样,总在拥有时不懂珍惜,在失去后才追悔莫及。就像有人说的:“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好的脾气给了陌生人,把最坏的态度给了最亲近的人;把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当回事,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
只有当你真正失去过,尝过“再也回不去”的痛苦,才会明白: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凡的陪伴,那些默默的付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幸福。
有人问:“一定要摔跟头才能开窍吗?能不能不经历痛苦就大彻大悟?”
说实话,很难。
就像小时候,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不要碰开水,会烫到”,可我们偏要伸手去试,直到被烫得哭了,才真正记住这个道理;老师反复强调“好好学习才有出路”,可我们总觉得“读书无用”,直到进入社会处处碰壁,才明白当初的自己有多愚蠢。
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摔过的跟头,受过的委屈,经历的痛苦,看似是折磨,实则是成长的契机。它让我们看清了人心,明白了对错,也懂得了珍惜。
当然,我们不是要故意去摔跟头,而是要在摔过之后,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求而不得”的执念中,不妨问问自己:这件事、这个人,真的值得你放弃尊严去追逐吗?放下之后,是不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现在正身处低谷,不要抱怨,不要放弃。好好沉淀自己,提升能力,相信总有一天,你能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而且会站得更稳。
如果你现在正拥有着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呵护、朋友的支持,请一定要好好珍惜。多一句问候,多一个拥抱,别让自己留下“来不及”的遗憾。
其实所谓的“大彻大悟”,从来不是一瞬间的顿悟,而是在经历过风雨之后,对生活的重新认知,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愿你摔过的跟头都能变成财富,受过的苦都能照亮前路,终有一天,活成清醒而通透的自己。
来源:风趣大芒果v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