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四声枪响,国民党参谋次长吴石,还有女交通员朱枫,副官聂曦,联勤中将陈宝仓,就那么倒在血泊里了,当天傍晚蒋介石在士林官邸看了看《中央日报》的小样,就写了俩字,“照发”,然后让侍卫把卷宗收起来,谁也没想到,这事儿看着就是个普通的“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四声枪响,国民党参谋次长吴石,还有女交通员朱枫,副官聂曦,联勤中将陈宝仓,就那么倒在血泊里了,当天傍晚蒋介石在士林官邸看了看《中央日报》的小样,就写了俩字,“照发”,然后让侍卫把卷宗收起来,谁也没想到,这事儿看着就是个普通的“匪谍案”,结果在台湾军政高层里头,那余震持续了好几个月,震中就是国民党内部互相指责,到底谁该为这泄密的事儿背锅。
吴石被抓,准确说是3月1号凌晨,保密局二处处长叶翔之亲自带队,从台北广州街招待所把人押走,这位二级上将就问了一句,我犯了什么罪,叶翔之回答也干脆,“通敌”,跟着一块儿被带走的,还有他那个公文包,里头装着最新版的《台湾兵要地志》,还有一份没拆封的“空军机场分布图”,这份图后来成了要命的物证,检方就认定,吴石想通过朱枫把这个交给中共华东局。
说到吴石跟空军总司令周至柔,俩人工作上直接交集其实不深,看“国史馆”的资料,吴石那时候是“参谋本部次长”,管作战的,周至柔是3月17号才正式接参谋总长,之前是空军总司令,根本不是一个系统,所以说“顶头上司”这事儿,从制度上看就不成立,吴石案一出来,周至柔的空军总部也就是被要求“协助提供技术鉴定”,没说他们也涉案,可外头的舆论一下子就把空军给顶上去了,3月5号《新生报》头一个捅出来,说**“泄密图出自空军测量队”**,搞得周至柔赶紧开记者会,反复强调那地图是个人私自影印的,跟空军没关系。
周至柔的仕途根本没受影响,1950年5月底,蒋介石还发了人事令,正式任命他当“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还升了一级上将,台湾省文献会的书里也写了,周至柔在吴石案之后“主持空军防谍整训,获总统嘉勉”,至于外面传的什么“被迫称病”、“调离核心”,在公开的“总统府”侍从室日志和《周至柔日记》影印本里,一点影子都找不到,他反倒是在1951年、1953年两次代表台湾去美国谈军援,促成了美空军协防司令部在台湾设立,算是国民党到台湾后少数一直有实权的将领。
真正因为吴石案被整的,是参谋本部第二厅,也就是情报厅的厅长蔡文治,蔡文治和吴石都算是白崇禧推荐的“桂系”将领,案子一出,一个礼拜他就被停职了,后面就以“失察”的名义让他退役,蔡文治自己回忆录里都写,“吴石失事,我成了陪葬品”,这个细节在“国防部”的档案里也能找到对应的记录,能对得上。
还有那个说“美援飞机被削减”的说法,也找不到直接证据,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的文件里写得很清楚,1950年6月朝鲜战争一打,美国就重新评估对台军援了,原因是**“全球战略优先顺序变化”**,不是因为一个泄密案,文件里还提到,建议给台湾120架F-84战机,但要看台湾的保密和整训做得怎么样再定,最后台湾拿了111架,这数量跟吴石案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至于吴石在牢里到底有没有留下“我死,台湾不会亡”这种话,能查到的最早报道是6月11号《中央日报》的一个小简讯,就写了“罪犯四人于昨日执行枪决,并无他语”,后来香港的报纸倒是连载过他的狱中诗,写的都是家国情怀,也没见这种政治口号,有学者比对过两岸的史料,也觉得吴石临终的话被后人加了太多戏,还是得看当时官方的记录。
那个说周至柔1953年日记里写了什么“吴石死于权斗”的,目前公开的日记只到1952年底,1953年的还没解密,所以这个引文根本没法核对,没有史料支撑,这种话就不能信,综合看那些已经公开的档案,吴石案的脉络其实挺清楚的,就是中共地下交通线暴露了,保密局顺着线抓人,军事法庭快审快判,当局正好借这个案子搞一次大的“肃谍”动员,蒋介石在1950年6月13号的日记里就写,“处决吴石等,表明肃清匪谍之决心,以儆效尤”,压根没提牵连其他高层的事,所以说,什么“借刀杀留美系”的说法,更多是后人自己琢磨出来的,原始史料里找不到这种结论。
1950年7月,台湾省政府就通过了《动员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俩月里头又查出来三十多起类似的“匪谍”案,牵扯到的人大多是以前国防部、省政府里头的厅处级职员,白色恐怖的大幕,就在吴石倒下的那个地方,被彻底拉紧了,至于他个人,跟朱枫、聂曦、陈宝仓一起,合葬在台北六张犁的白色恐怖纪念公园,碑面上没有军衔,就刻了“一九五零年六月十日殉难”十二个字,留下了一段没法简化,也没法神化的历史原貌。
来源:太阳的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