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文史 | 将军弄口宣灵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35 1

摘要:至明清时期,宣灵庙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4省9府24个县,保守统计,达68座之多,百姓也称宣灵庙为孝子庙,在徽州的俗谚里就有周雄“生在严州,死在衢州,显圣在徽州”的说法。民国三年(1914),建德大旱,…

在建德(梅城)府前街三元坊地界,靠街西侧是网红景点六眼井,街对面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弄堂,叫做将军弄,笔者小时候曾在那居住过。又由于民国时期弄内建有一座“建德县监狱”,关押过贩毒吸毒、偷盗抢劫等等刑事犯,故又被梅城人俗称为“班房弄堂”。

之所以叫“将军弄”,也有它的来历。相传不知在哪个朝代,弄内住有一破落的泼皮,家中一贫如洗。其母久病而亡,泼皮乘夜用破席子将其母尸体一卷,扛着就往外走,至梅城东门外一不留神来了个“踢脚绊”,尸体从席子中滚落。这泼皮也不多想,即于跌倒处挖了个坑草草将其母掩埋,谁承想该处却是一个风水宝地,也是活该要这泼皮日后大发。泼皮回到家中,看看家徒四壁,在家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无奈只得投军混口饭吃。有一天晚上这泼皮在严州城头值夜时,无聊地将手中旱烟筒在大炮炮身上叩了几下烟灰,一不小心火星点着了炮线,顿时一炮轰出,恰巧炸翻了新安江中乘夜色来偷袭的土匪船只,其他土匪以为官军早有准备,只得慌忙撤兵而去。事后官府论功行赏,泼皮竟因此连升几级成了将军。故事传奇又玄乎,却让梅城人津津乐道了无数年。

本文要说的重点不在于将军弄,而在于弄口的那座建筑物。民国时期,它的门牌号为三元坊14号。

(宣灵庙旧址照片由凌谨提供)

在弄口南侧,有一座八字大门的庙宇,石条台阶,石条门框,门内天井和神殿全由长条青石板铺就,显得颇为坚固和气派。这儿最早供奉的是周宣灵王神像,所以称作宣灵庙。由于城内辑睦坊还有一座祭祀周宣灵王的灵顺庙,为了有所区别,城里老百姓就将下半城的灵顺庙叫做南周庙,而将上半城的宣灵庙叫做上周庙。

周宣灵王原本是宋朝新登太平乡渌渚人,初名周雄,后改名缪宣,天性至孝。长大后在衢州一带从事木材生意,一日闻继母病重,心急而归,不慎在衢州失足落水而亡。朝廷感其孝义,于宋淳佑元年封其为护国广平正烈周宣灵王加运德海潮王,钱塘江、富春江上的渔民尊其为船神而顶礼膜拜。至明清时期,宣灵庙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江苏4省9府24个县,保守统计,达68座之多,百姓也称宣灵庙为孝子庙,在徽州的俗谚里就有周雄“生在严州,死在衢州,显圣在徽州”的说法。说是“生在严州”,猜测或许是与新登(旧称新城)历史上曾并入桐庐,而桐庐又属严州府管辖的县有关吧。

梅城的宣灵庙在历史上屡毁屡修,庙宇最后留存的建筑为同治十年由邑人吴逢庆重修,而客堂则造于光绪十五年。到了民国时期,宣灵庙的功用则逐渐地由祭祀改做了它用。

民国三年(1914),建德大旱,县知事夏曰璈和县绅王庆茀、唐雨时、洪昌炽等人一起,创办了一所旨在培训失业年轻人谋生手艺的建德县第一贫民习艺所(也叫平民习艺所),由唐雨时任所长,所址先设旧善堂清节堂内,后迁移到宣灵庙内,并在民国七年(1918)冬增建了六间平屋。习艺所分木科、棕科、桶科、织科四科,由师傅传授技艺,利用建德盛产木材的优势生产木制品出售,既让年轻人学了手艺,又补贴了维持习艺所运行的日常开支。这年的5月,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巡游两浙,驻留建德期间,就曾在夏知事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第一贫民习艺所并摄影留念。所长唐雨时毕业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别科,担任过山西盂县承审员、民国八年版《建德县志》校阅、律师等职。

民国十三年(1924),弘一法师李叔同来梅城严州中学访友,会晤了县教育局局长邵延焘,愿意捐献大批的“大藏经”线装书和其他一些书籍给建德,协商创办通俗图书馆,馆址就设在宣灵庙。至民国十八年(1929)八月,建德城内原有的通俗教育讲演所、劝学所与通俗图书馆合并,改称为“建德县立民众教育馆”,之后的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广泛开展,宣灵庙也由最初的祭祀场所蜕化成了百姓的学习和休闲场所。馆内每周举办一次民众讲座,内容包括党义、地方自治、时事常识、科学常识、职业指导等,深受民众的欢迎。那么县立民众教育馆的首任馆长是谁呢?笔者从《浙江教育行政周刊》第二卷第二十二期上看到,毕业于省立第九师范的包克祥核委时间为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任馆长(试用),或许他就是首任馆长也未可知。从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之后又有毛凤笙、方鸿美等人相继担任馆长一职。

县立民众教育馆平日开展的活动众多,但馆内除了馆长外,主任加工作人员也仅二、三人而已。笔者查阅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6月出版的《辅导》第二、三期和民国三十七年(1948)6月出版的第六、七期,上面刊登的“建德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务动态”篇中可以查到一些馆内举办的活动。比如:1946年的上半年里,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妇女识字班、贫儿识字班、组织读书会和美术研究会、筹办社教研究分会,并与中医师公会合办贫民视诊所和医药疑问解答处,特聘府前街倪孜耕医师和东门街富春医局程中和医师义务诊病和解答;附设法律疑问解答处,特聘方琦律师(建德严东关致中和五加皮酒厂常年法律顾问)专任解答;在1947年的上半年里,民众教育馆举办了美术展览会、风筝比赛、儿童健康比赛、生产展览会、国乐研究会、工人茶会、电化教育(播放教育电影)等一系列的活动。从群众参与的人数和频次上看,应该还是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抗日战争时期,县立民众教育馆在组织演唱抗日歌曲、举办宣传抗日画展、宣传禁毒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1937年11月县立民众教育馆举办战时高级民众学校,1939年组织了战时乡村建设促进会,成立流动施教团,下设宣传队、救护队、消防队、侦查队和征募队,到乡村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1941年又组织儿童歌咏团,每晚教唱一小时抗战歌曲,团员达到一百多人;1943年8月14日的“空军节”,县立民众教育馆举办过为期三天的空军节航空讲座,听众踊跃参与,台下几无立足之处。抗战胜利前夕,在宣灵庙还举办过一期《斯道卿画展》。

斯道卿先生(摄于1930年)

斯道卿(字资深,1879-1958)是浙江诸暨人,早年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辛亥革命时,时任八十二标第三营右队队官的斯道卿率先督队攻入浙抚衙门,旋又攻克旗营,接着又以督队官身份率队光复嘉兴,为浙江的光复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二女儿斯仲英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曾与堂兄斯励一道营救过被捕的周恩来。斯道卿是早期西泠印社社员,擅画兰花,然而在这次建德画展上展出的兰花图,画中兰花却是大部分赤裸着根须。画展中有一位专程赶来的观众,是当时迁到建德高垣村办学的杭州宗文中学的学生,在杭州时曾与斯道卿比邻而居,并跟着斯道卿学过一段时间画画。此时俩人相逢于建德宣灵庙,这位学生对画中兰花露根也是大惑不解,当面询问斯道卿,斯道卿只是长叹一声,摇头苦笑而不语。其实答案就在他的自题画兰诗里写的很明确:“芝草无根兰有根,堪怜故土半无存。一从风雨飘摇后,多少幽花带泪痕。”这位当年光复杭州、嘉兴的勇士,如今却因杭州陷于日寇铁蹄蹂躏之下而不得回,愤懑之下,将国土沦丧到处飘零的悲伤,以及不屈的民族气节深深地融入在了他的兰花诗画中。而不得不提的是这位学生观众,他就是日后成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神笔马良之父”的浦江人洪汛涛。

民众教育馆里建有一座“万有文库”,在《辅导》第二、三期上就提到过它的存在,以及对弘一法师捐赠的“大藏经”去向的交待:“本馆万有文库,前经敌寇窜扰,散失甚多,后即运至离城七十余里之瑞坑坞藏放,前已陆续由乡搬回,尚有大藏经全部、孔庙祭器多种,现正呈请政府拨款搬运。”正是由于民众教育馆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大藏经才能在解放后完整地移交给梅城文化馆,并在之后又转交给县图书馆珍藏。

宣灵庙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建德最早放映黑白无声电影和幻灯片的场所,曾经让馆内人满为患的观众深感惊奇,民众教育馆能在偏僻山区引进娱乐新设施的举动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5月,第九省学区辅导会议在寿昌召开,建德县立民众教育馆在会上提出了“本省学区二十五年度内拟联合购办教育电影机以增加各县讲演效果”的提案获得通过,并由省教育厅予以资金资助和片源提供。到11月份从上海柯达公司采购到电影放映机和变压机各一台,成立了电影巡回队。由于建德县城内有城厢电气公司可以供给放映用电,比起其它几个县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每个星期都在宣灵庙或中山厅内“讲映”电影,极大地丰富了建德城内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观众也在观影中大开眼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在梅城读小学和中学,那时候的宣灵庙成了梅城文化馆的所在。那是物质和精神都相当贫乏的年代,能有图书供读者免费阅读,宣灵庙自然也就成了笔者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忆中跨进大门,一条短短的青石板道通向半人多高的神殿平台的台阶,右侧是图书借阅处的小房间。神殿内早已没了神像,只有一些排列有序的木柱子和用来阅读书刊的桌椅。再往里的建筑和庭院,笔者是从未涉足,只能从外面看到这座粉墙建筑的高大雄伟。老一辈的梅城人可以数家珍似的说出城内一板桥、二板桥、三板桥……的所在,而宣灵庙正是一板桥所在的场所。作为曾经的庙宇,它的主体建筑结构保存尚属完整,只是笔者从未见过梅城人口中常说的“一板桥”,或许是不显眼,又或许是早已不存在了吧。每逢政治运动,工作人员将神殿平台上的桌椅撤去,木柱子之间拉上绳子,挂上一幅幅漫画,这儿俨然就成了批斗孔老夫子、评水浒反招安的斗争场所。

时至今日,宣灵庙原址依然是建德市文化馆梅城分馆所在,但经多次的拆建已经很难看出庙宇结构的原有痕迹。近年来朋友凌君在此管理馆内事务,被笔者戏称为“方丈”。庙虽已不在,但作为昔日的通俗图书馆,之后的民众教育馆,现在的文化馆,其内在的大众文化教育却是一脉相承的。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