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大选一年,哥伦比亚开启AI打假计划,佩特罗被批“宣传机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2:08 1

摘要:然而这项看似顺应全球趋势的举措,却因推出时机敏感、负责人为总统密友等争议,被舆论质疑为"选举操盘工具",一场关于权力与真相的博弈正在上演。

距离2026年哥伦比亚总统大选仅剩一年,这个南美国家正陷入多重漩涡。

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被列入美国"克林顿名单"、与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冲突愈演愈烈,另一边国内选举氛围日益焦灼,各党派博弈进入白热化。

就在此时,哥伦比亚政府突然推出耗资不菲的"数字-AI"(Digital-IA)反虚假信息计划,宣称要打造净化网络环境的"民主盾牌"。

然而这项看似顺应全球趋势的举措,却因推出时机敏感、负责人为总统密友等争议,被舆论质疑为"选举操盘工具",一场关于权力与真相的博弈正在上演。

哥伦比亚信息通信技术部(MinTIC)推出的"数字-AI"计划,官方描述充满理想色彩。

通过模块化生态系统培养公民批判性思维,推动开放知识民主化,规范数字对话中的良好实践,最终实现和平导向的媒体传播。

该计划甚至已亮相于卡塔赫纳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媒体与信息素养周,试图彰显其国际认可度。 但这项计划从披露之初就陷入争议。

据哥伦比亚权威媒体《哥伦比亚人报》专栏作家劳拉·阿尔迪拉爆料,政府在高喊"反假"口号的同时,却被指雇佣长期散布煽动性言论的网红作为合作方,国家电视台(RTVC)更是沦为"佩特罗的专属宣传机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计划的倡导者佩特罗总统本人,执政期间多次因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断章取义的音视频引发质疑,还曾在社交媒体上将批评者斥为"纳粹""杀人犯",将女记者统称"黑手党玩偶",其言论风格与"和平媒体"的倡导背道而驰。

当下的哥伦比亚正处于内忧外患交织的特殊时期。

外交层面佩特罗不仅被美国财政部列入制裁名单,冻结其在美资产,还因特朗普称其为"暴徒和坏人"而宣布在美国法院提起诉讼,双方围绕毒品问题、主权争议的冲突持续升级。

内政层面2026年选举时间表已明确,3月将举行国会选举,5月启动总统大选首轮投票,政治格局正经历剧烈变动,"历史契约党"内部洗牌与各党派博弈让局势更趋复杂。此时推出"反假"计划,难免让外界质疑其真实意图。

权力纽带引发透明度争议 "数字-AI"计划的核心争议点,集中在其负责人法里斯·阿梅德·埃尔南德斯的特殊身份上。

据《哥伦比亚人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埃尔南德斯是佩特罗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最亲近的顾问,堪称总统"心腹"。尽管佩特罗曾试图任命他为副部长,但因资历未达法定要求而作罢。

公开资料显示,埃尔南德斯与佩特罗政权的联系根深蒂固。他不仅是总统过渡团队核心成员,曾在波哥大市长办公室任职,还通过旗下基金会长期推广佩特罗倡导的自由软件政策,与政府签订过多份合作合同。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曾效力于时任参议员古斯塔沃·玻利瓦尔的立法工作组,且被证实是查韦斯主义追随者,对佩特罗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这样一位与总统绑定紧密的人物,却掌控着定义"虚假信息"的关键权力,让计划的中立性遭到广泛质疑。 计划的合同负责人露西·佩雷斯·罗梅罗同样背景特殊,其前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RTVC)制片人的身份,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官方操控舆论"的担忧。

阿尔迪拉在专栏中尖锐指出,该计划缺乏基本透明度,本应是保障民主的公共政策,却可能沦为权力界定真伪的工具,"在选举前夕推出这样的计划,这种巧合未免过于便利"。

"反假"计划成政治博弈焦点 佩特罗作为哥伦比亚历史上首位左翼总统,其执政之路自2022年当选以来就充满挑战。

他的"佩特罗主义"政策不仅引发国内右翼势力强烈反对,还因与美国的政策分歧陷入外交孤立。

此次"数字-AI"计划的争议,本质上反映了拉美左翼政权在权力巩固与民主规范之间的艰难平衡。

从地区背景来看,哥伦比亚长期以来被视为美国在拉美的"头号盟友",而佩特罗上台后试图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查韦斯主义倾向更让美国警惕。

美国将其列入"克林顿名单"并实施制裁,特朗普公开指责其"纵容贩毒",背后都暗含干预哥伦比亚大选、遏制左翼势力的政治考量。

在此背景下,佩特罗政府推出"反假"计划,被部分分析解读为应对境外势力干预、巩固国内舆论阵地的举措。 但这种"以权力管控信息"的方式,显然违背了民主社会的基本准则。

哥伦比亚政坛已出现明显分裂,一方面是政府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引导舆论,另一方面是反对党和媒体持续发声质疑。

随着选举临近,"数字-AI"计划可能成为新的政治角力点,其界定的"虚假信息"标准是否会沦为打击异见、维护执政利益的工具,成为外界关注的核心。

来源:聆听史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