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男子与女友合租一年吃50次他达拉非,一年后房颤,医生:无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1:35 1

摘要:浙江一名34岁的男子,为了维系“幸福指数”,一年吞下50余次他达拉非,最终却被“心跳失控”送进了医院——房颤,医生无奈摇头:是药三分毒,无知才是真伤害。

这年头,年轻人谈恋爱,像打游戏一样讲求“性能拉满”,只是忘了,身体不是主机,药物不是外挂。

浙江一名34岁的男子,为了维系“幸福指数”,一年吞下50余次他达拉非,最终却被“心跳失控”送进了医院——房颤,医生无奈摇头:是药三分毒,无知才是真伤害。

恋爱甜蜜,心跳别乱了节奏

这位男子原本身体尚可。为了在合租生活中保持“状态在线”,他在朋友推荐下开始服用他达拉非。刚开始,每次效果不错,信心大增。慢慢地,他开始“习惯性服用”,甚至预设节奏,每周一次变成每周两次,一年下来,累计服用超过50次。

直到有一天,他突感胸闷气短、心悸难忍,被紧急送医,一查才发现,他的心房早已乱了节奏——心房颤动

房颤,是指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不能有效收缩,心跳变得不规则且频率加快。这种病并非只属于老年人,如今在过度疲劳、酗酒、药物滥用等诱因下,年轻人也频频“中招”。

药物不是糖果,长吃必有代价

他达拉非是一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本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它通过扩张血管、增强血流来改善性功能,正常使用效果良好。其药理机制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

频繁服用他达拉非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异常,尤其在本身存在心脏风险因素或同时饮酒、熬夜、情绪激动等情况下,更容易诱发房颤、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

这类药物并非保健品,不是“多吃多有效”。副作用可能在短期内不明显,却在长期积累中悄悄埋下隐患。就像夜行人走在没有路灯的小巷,早晚会被暗处的石头绊倒。

心跳如鼓,别让它失控

房颤的典型表现包括:心悸、乏力、胸闷、头晕、呼吸困难,有时甚至会突发晕厥。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极易形成心房血栓,增加脑卒中风险,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指南,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年轻患者常常忽视早期症状,错过了干预窗口,等到“心乱如麻”时才惊觉问题严重。

医生表示,这位男子若继续滥用药物,心房颤动将可能反复发作,并留下不可逆的心脏结构改变。幸运的是,他在及时治疗后恢复良好,但也必须长期随访,减少诱因。

性健康,也是一种责任感

在性健康方面,很多年轻人存在误区:以为“药物助力”是必备工具,忽视了心理因素、生活节奏、情感交流对性功能的深远影响。短期的性疲软可能只是压力所致,不一定需要药物干预。

研究发现,心理压力、睡眠不足、久坐缺乏运动,都是年轻人性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改善伴侣沟通等方式,往往能取得更持久的改善效果。

中医讲“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强调情志调和、节欲养生。而现代医学也支持“身心兼顾”的健康理念。性健康不是一时兴起的能力竞赛,而是对自我和伴侣的尊重与呵护。

别用“勇气”掩盖无知

医者常说:最怕的不是疾病,而是“以为懂”。这位男子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因滥用性功能药物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年轻人呈上升趋势。

不少人从社交平台、短视频中获得片面信息,误以为“安全有效”,却忽略了用药的适应症、禁忌症与潜在风险。

国家药监局多次发布提醒: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是心血管病史、肝肾功能异常者,切勿自行服用。而现实中,“朋友推荐”“网上买药”却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某些人“应酬标配”。

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堆出来的“表演型状态”,而是身体与心理的平衡,是理性与节制的生活态度。

身体不是试验场,健康不能靠“试试看”

滥用药物,就像在高空走钢丝,不知哪一步会踏空。身体的承受力有限,尤其是心脏、肝脏、肾脏这些核心器官,常常在无声中累积负担,直到某天“哑火”。

预防房颤,关键在于四点:控制基础病、避免诱因、规律生活、理性用药。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家族史者,更应谨慎对待每一次“心跳不稳”。

对待性健康问题,应当坦然面对,科学求助。正规医院的男科、心理科、全科医生,才是专业的支持力量,而非搜索引擎与朋友圈。

结语:爱是责任,健康更是底线

这位男子的经历,是对“无知者无畏”的一次警示。性健康本该是亲密关系中的桥梁,而非隐患的起点。当我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呵护身体,用理性的方式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活出健康、从容与尊重。

别让“心跳”变成“心慌”,别把药物当成感情的替代品。真正的“持久”,从来不是靠药物堆砌的瞬间强度,而是健康支持下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房颤防治指南2023[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4):289-310.

[2]国家药监局.关于加强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药品安全使用的通告[J].中国药品监管,2022(9):14-16.

健康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用于公众健康知识传播,不能作为诊断、治疗或用药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

来源:科普护理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