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台海风波被人将舞台搬到了柏林,前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受邀出席“柏林自由会议”,并参访柏林墙。同一时间,被大陆依法立案调查的台“立委”沈伯洋也高调现身德国联邦议院门前,还拍照发文嚣张宣称“来抓我啊”。
最近,台海风波被人将舞台搬到了柏林,前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受邀出席“柏林自由会议”,并参访柏林墙。同一时间,被大陆依法立案调查的台“立委”沈伯洋也高调现身德国联邦议院门前,还拍照发文嚣张宣称“来抓我啊”。
与此同时,大陆再度出手,司法与治安机关再对2名“台独”分子展开调查、公开征集犯罪证据并发布悬赏,这一连串动作把两岸、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点拉向了新的对峙节点。
11月12日,沈伯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视频,自称已抵达德国联邦议院门口,将以“立委”身份参加名为“假资讯对民主与人权的威胁”的听证会,并以挑衅性语句宣称“大家看到我现在就在德国国会的门口……来抓我啊”。
与此同时,蔡英文在出席柏林自由会议后参访柏林围墙,在社媒上高调写道“自由台湾绝不退缩”,并强调台湾地区与德国在反威权道路上的“共鸣”。这些动作显然不是巧合,而是民进党刻意的政治表演,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为何会邀请蔡英文呢?沈伯洋又为何在海外如此嚣张?大陆为何“出手”并将其公开化?
岛内部分媒体把蔡英文的柏林行当成“文化外交”,其实这不过是表象。柏林墙具有强烈的历史象征意义,即反对分裂。
把一个鼓吹“台独”或“倚美谋独”的政治人物置于此地,不是承认其合法性,而是把台湾问题纳入欧洲的所谓“价值外交”框架,变相推动“台湾议题国际化”。
与此同时,蔡英文在德勒斯登参访半导体相关厂区,说明德方在“价值说辞”背后有更现实的经济与科技利益计算,即芯片、投资、供应链布局,这一切都与政治表态交织在一起。
简单点说,德方并非单纯出于理念邀请,而是在“价值外交—经济利益—盟友协调”三者之间做综合考量。
蔡英文
这一做法有两面性,短期可借“民主话语”向盟友与国内表态,长期则可能带来对华关系的持续摩擦与经济成本,尤其是在把台湾问题当作对华压力杠杆时,德方必须承担对双边关系和经贸往来的后果。
至于沈伯洋公开“到外国去作证、叫嚷来抓我”,这种挑衅,会有3个后果。
法律后果并不会因地理而消失。当一个人在国内已被依法立案调查时,逃到国外并不能免除法律责任。司法追逃与国际合作机制并非空想,相关影视与媒体报道已揭示侦查与通缉的可能路径。公开嚣张只是在增加被追究的概率与证据链的曝光度。
把两岸问题“国际化”并不能替代正当诉求。在他国议会前指责大陆,固然能获得某些同情资源,但也把台湾内部的复杂现实和岛内民众的切身利益置于外部政治博弈之中,后果往往是风险外溢、利益受损。
挑衅式的政治表演会加剧岛内分裂。把个人政治利益或党派斗争包装成“国际公义”,将进一步撕裂岛内社会,损害岛内民众的安全与福祉。
因此,沈伯洋的嚣张并非“勇气”,而是以民粹与风险换取曝光热度。
面对煽动分裂、制造仇恨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国家有责任也有权力依法维稳。近年来,大陆通过公开征集线索、对严重“台独”煽动者进行立案调查并在必要时发布悬赏,这一系列动作有其法律理据与坚实目标。
法律理据,煽动分裂国家的言行在大陆法律框架内属于严重犯罪,司法机关有义务立案侦查。公开征集线索是扩大侦查视野、动员群众参与的常规手段。
政治与治理目的,在信息化时代,部分岛内外分子利用社群平台传播仇恨与假消息,威胁社会稳定并挑战国家统一。依法追究既是震慑,也是保护民众不受极端言论侵害的必要措施。
国际法与国际合作空间,对境外行径的证据积累并非为“跨境抓捕”而单纯存在,而是为必要时的司法合作、引渡或其他法律程序提供基础。把司法行为政治化,是错误解读。
换句话说,这种“有理有据”的是在杀鸡儆猴,是国家在法治框架下维护主权、安全与民众权益的一种选择。
德方把台湾问题搬上柏林,既有价值话语的考量,也有现实利益的计算;沈伯洋以挑衅式政治表演博取国外平台曝光,短期吸睛但长期等于自缚。
最后,那些在外国议会门口高唱“自由”的人,应当要记住一点,所谓自由的代价不是以牺牲国家主权与社会安全为前提的表演。玩火者必自焚,这既是警告,也是历史给挑衅者的必然清算。
来源:主持人殷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