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鸡蛋套走养老钱?央视下场!揭开私域直播温情骗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2:23 1

摘要:你家楼下菜市场门口是不是天天飘着这声吆喝?拎着菜篮子的老人一听这话,脚步立马就挪不开了,十个鸡蛋虽说不值多少钱,但“免费”俩字就像块磁石,总让人觉得不拿就亏了。

你家楼下菜市场门口是不是天天飘着这声吆喝?拎着菜篮子的老人一听这话,脚步立马就挪不开了,十个鸡蛋虽说不值多少钱,但“免费”俩字就像块磁石,总让人觉得不拿就亏了。

可最近央视财经一曝光,咱们才惊出一身冷汗:那些递到老人手里的鸡蛋,根本不是福利,是骗子下的“钩子”,钓的是老人们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

这事儿不是个案,是坑了好几万人的产业链级骗局。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专门扒了底,市场监管总局也已经出手整治。但我越看越气,这哪儿是骗钱啊,简直是精准拿捏老人的软肋往死里戳。

今天咱就把这骗局的底裤扒干净,不管你是年轻人还是家里有老人的,都得好好看看,毕竟守护爸妈的钱包,比啥都重要。

先搞明白一个关键问题:骗子玩的“私域直播”,跟咱们刷抖音、快手看到的直播压根不是一回事。咱们平时看的那些叫公域直播,公开可查,平台还能管管;但骗子的直播间,藏得比老中医的秘方还深。

他们根本不在大平台播,全靠微信群、小程序发专属链接,外人没邀请进不去,直播一结束就自动销毁,连个回放记录都不留,简直是为诈骗量身定做的“隐身衣”。

为啥这东西这么容易成骗局温床?说白了就是钻了监管的空子。没有平台审核,没有举报入口,骗子关起门来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跟地下黑市没啥区别。

有个搞互联网安全的朋友跟我说,这些诈骗团伙连直播系统都是定制的,能一键切换账号、伪造在线人数,反侦察能力比咱们想的强多了。

咱们顺着骗子的剧本走一遍,你就知道他们有多“懂”老人了。整个骗局分四步走,环环相扣,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

第一步,地推引流,用小恩小惠当“敲门砖”。除了菜市场门口送鸡蛋,社区超市旁“加群领大米”、公园门口“听讲座送油面”,都是他们的常规操作。吉林的李阿姨就是这么掉进去的,去年买菜时被人引到一家“生鲜超市”领鸡蛋,扫码进群后才发现,这超市里根本没零食饮料,全是保健品和小家电,早等着她上钩了。

这些骗子特别会看人下菜,专挑独自买菜、眼神里带着孤单的老人下手,一抓一个准。

第二步,情感绑架,用“假关怀”换信任。这一步是整个骗局的核心,也是最缺德的地方。老人一进群,群主立马变身“贴心小棉袄”,早安晚安从不间断:“王阿姨,今天降温记得添衣服”“李叔,昨天那袋大米吃着还行不?”“张奶奶,血压药按时吃了吗?”

有个大姐跟我吐槽,她妈手机里的骗子比她还关心老人,每天问候三次,比她这个亲女儿还勤快。就这么嘘寒问暖几天,老人的戒心全没了,觉得“这小伙子比我家孩子还贴心”,殊不知这全是提前写好的剧本。

更狠的是,他们还会搞“一对一”服务。北方有位王女士发现,家里老人每天都跟一个“主播”视频连线,对方一口一个“老妈”,夸老人气色好、懂养生,哄得老人心花怒放。等到老人彻底信任了,就开始说“专门申请了专家问诊名额”,顺理成章把骗局推向下一步。

第三步,直播洗脑,把普通商品吹成“神药”。这环节的戏码最足,骗子的道具组绝对能拿奥斯卡。直播间里的“老师”清一色穿白大褂,背景P上医院或航天机构的logo,张口闭口“我从业三十年”“这是航天技术转化成果”。有个直播间推销“航天鞋”,说鞋里嵌了钛核磁芯片,能释放“能量波”治病,听得人头皮发麻。

为了营造火爆氛围,他们还会用机器人刷弹幕,“十万人在线秒抢”“只剩最后50份”的字样不停滚动,点赞数唰唰往上涨。这些数据全是后台改的,想弄多少弄多少。老人哪见过这阵仗,一看这么多人抢,生怕自己错过好东西,脑子一热就想下单。

最坑人的是虚假宣传。普通羊奶粉吹成“能替代降压药”,一瓶藏红花说能“预防脑梗”,就连普通的纺织品都敢宣称“治腰椎间盘突出”。李阿姨就信了这套,退休金一个月才2000多,却花几万块买了30多瓶保健品和十盒海参,甚至停了医生开的正规药,彻底被洗了脑。

第四步,收网跑路,完成诈骗闭环。等老人付了钱,那翻脸比翻书还快。直播间立马关闭,链接失效,之前天天问候的“贴心人”也没了踪影。李阿姨发现不对想退货,商家以“拆封不退”为由拒绝,售后电话永远打不通,微信群没过几天就被解散了。等到老人想维权才发现,没合同没发票,连直播记录都没有,只能吃哑巴亏。

看到这你肯定会问:这些套路这么假,老人怎么还会信?答案特别扎心,不是老人笨,是他们的需求被骗子精准拿捏了。老人信的不是那些来路不明的产品,是被人在乎的感觉;买的不是保健品,是对健康的渴望和对孤独的慰藉。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烈。很多子女忙工作,一年到头跟父母通不了几次电话,而骗子每天准时问候、耐心倾听,刚好填补了这份情感空缺。有位老人被骗后说:“他们说话好听,知道我腿疼,会提醒我别着凉,我就觉得他们不会骗我。”这话听着让人心酸,也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反思:是不是我们对父母的关心,真的太少了?

除了情感空虚,信息差也是老人容易受骗的原因。私域直播这种新型模式,年轻人都得琢磨琢磨,何况老人?他们分不清公域私域的区别,不知道直播可以伪造数据,更不懂怎么留存证据维权。市场监管部门的人说,这类骗局“上当的人多,投诉的人少”,很多老人被骗后觉得丢人,不愿跟子女说,只能自己咽苦水。

好消息是,监管部门已经出手了。11月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启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这种“假科普、真推销”的私域直播,要求直播内容必须备案可追溯,平台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最近就有几个诈骗团伙被端了,涉案金额好几千万,大快人心。但说实话,只靠监管不够,毕竟骗子藏得深,监管再严也难免有漏网之鱼。

真正能防住骗局的,还是我们自己。作为子女,咱们得做两件事:一是帮父母筑牢“防火墙”,二是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

先说说怎么筑防火墙。别光跟父母说“别信骗子”,得教他们具体方法:比如告诉他们“凡是让扫码进群领福利的,基本都是骗”“说能治百病的保健品,全是假的”“要花钱的直播,先跟子女打电话”。有空的时候,帮父母把手机里的陌生群退了,开启短信拦截功能,从技术上减少被骗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填补情感空缺。别总说“忙完这阵就陪你”,关心是体现在日常的。每天打个五分钟电话,问问吃了啥、身体怎么样;周末带点父母爱吃的东西回家,跟他们说说工作上的事,也听听他们的唠叨。当父母身边有了真正的温暖,那些骗子的“假关怀”自然就没了市场。

有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北京有位小伙子发现母亲在看诈骗直播,没跟母亲吵架,而是坐下来陪母亲一起看,边看边拆穿骗子的套路:“妈你看,这评论都是机器人发的,你看这ID都长得一样”“这专家的白大褂都是淘宝买的,我给你搜搜同款”。母亲看完恍然大悟,之后再也没信过这些骗局。这种沟通方式,比劈头盖脸一顿骂管用多了。

说到底,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得逞,既是因为骗子的狡猾,也是因为我们对老人的关爱有缺口。科技本该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成为收割老人的工具;直播本该是传递温暖的渠道,而不是藏污纳垢的角落。监管的重拳能砸碎骗局的外壳,但只有我们的陪伴和关爱,才能真正堵住骗局的漏洞。

今晚下班回家,别光顾着刷手机。跟爸妈坐下来聊聊天,问问他们最近有没有人送鸡蛋、邀进群,告诉他们:“想吃鸡蛋我给你买,想养生我陪你去医院,那些免费的便宜,咱不占。”

守护好父母的养老钱,更守护好他们的晚年,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来源:科技美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