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百年媒体翻车!BBC承认造假丑闻,高管扎堆辞职,公信力塌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06:37 1

摘要:提起英国广播公司(BBC),不少人以前都被它“客观公正”的招牌给骗了,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传媒巨头,它曾被当成行业标杆,可最近这场轰动全球的丑闻,直接撕开了它的虚伪面纱。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提起英国广播公司(BBC),不少人以前都被它“客观公正”的招牌给骗了,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传媒巨头,它曾被当成行业标杆,可最近这场轰动全球的丑闻,直接撕开了它的虚伪面纱。

不光公然篡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演讲,把“加油助威”剪成“拼死战斗”误导观众,还逼得两位核心高管扎堆辞职,连英国本土官员都怒斥“这事太严重”。

这到底是不小心弄错了,还是故意这么做的?百年媒体的公信力为啥一夜之间就塌了?

此前,BBC的王牌栏目《全景》出了部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本来想借着特朗普的争议话题赚流量,没想到却因为一段“神剪辑”栽了大跟头,这段引发全球哗然的内容,来自特朗普在国会山事件当天的公开演讲,而BBC的操作,简直是媒体圈“选择性失明”的典型反面教材。

纪录片里,特朗普的讲话被剪成了极具煽动性的版本,“我们要走向国会大厦,我会和你们一起战斗,我们要拼死战斗,不拼尽全力,国家就没了”这番话直接把特朗普塑造成煽动民众冲击国会的“幕后推手”,配合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很容易让观众先入为主产生负面印象。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段剪辑完全违背了演讲的原始语境,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原始演讲的脉络其实很清晰,特朗普先是明确说“我们要走过去,我会和你们在一起,我们可以去任何地方,但我想就在这里,我们要走向国会大厦,为勇敢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加油助威。”

这里的核心意思是号召支持者去国会山给议员“助威”,根本不是“战斗”,而“拼死战斗”的说法,实际出现在演讲进行到54分钟后,当时特朗普正在聊“选举舞弊”的问题,跟去国会山的行动没啥直接关系。

这种剪辑根本不是技术失误,从演讲片段的截取时间、语句拼接的逻辑来看,明显是刻意设计的——把两个相隔快一小时、主题完全不同的表述硬凑在一起,人为制造出“号召暴动”的假象。

这种做法不光违背了媒体报道的基本规矩,更涉嫌故意误导公众、操纵舆论,要知道,国会山事件本身就争议极大,全球都在盯着,BBC作为影响力覆盖全球的媒体,本该客观中立呈现事实,却为了博眼球故意扭曲真相,实在让人不齿。

而这一造假行为的曝光,还不是BBC自己反省出来的,全靠一份泄露的内部备忘录,这份文件是BBC前董事会编辑准则与标准委员会外部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写的,早就直指BBC新闻报道存在严重的编辑标准问题。

直到《每日电讯报》把备忘录公开,外界才看清BBC内部的乱象,连专业顾问早就预警的问题,管理层却视而不见,最后才酿成了这场公信力危机。

纸终究包不住火,BBC剪辑造假的事曝光后,舆论一下子就炸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核心管理层“大洗牌”,先是任职五年的BBC总干事蒂姆·戴维宣布卸任,坦言“犯了一些错误”,自己“必须承担最终责任”。

紧接着,BBC新闻首席执行官德博拉·特内斯也跟着辞职,两位核心高管短时间内相继离场,明显是为这场造假丑闻“背锅”,对于两人的辞职,特朗普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达了欢迎,白宫的反应则更直接。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公开晒出两张新闻截图,一张是特朗普批评BBC的内容,标注成“出击”,另一张是蒂姆·戴维辞职的消息,标注成“追击”,那嘲讽的意思一眼就能看出来。

莱维特接受采访时更是毫不留情,“BBC这段故意造假、选择性剪辑的片段,彻底证明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根本不配出现在英国民众的电视上。”

不光美方反应强烈,英国本土的政要和舆论也对着BBC集体“开炮”,英国文化大臣莉萨·南迪在BBC自家节目《周日与劳拉·昆斯伯格同行》里公开表态,直言这种剪辑行为“极其严重”,她透露,过去一年里,自己已经就编辑标准的问题跟BBC管理层谈过“太多次”,话里满是不满和质疑。

莉萨·南迪还点透了BBC的关键问题,“有关编辑标准、报道用语的决策完全不一致,这些决策未必符合最高标准,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还常由记者或新闻播报员自己说了算。”

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批评更尖锐,直接怒斥BBC的做法“完全是耻辱”,特朗普长子小唐纳德·特朗普也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相关报道,把英国“假新闻”记者和美国同行相提并论,指责他们“不诚实、满嘴谎言”。

英国保守党更是直接呼吁,要立刻调查《全景》节目获准播出的全过程,另一位文化大臣奈杰尔·赫德尔斯顿明确表示,这些曝光的内容“让人极度担忧”,故意操纵信息的行为“没任何辩解的余地”,甚至可能严重毁掉BBC的品牌和声誉。

前BBC主持人莉兹·克肖坦言,BBC内部普遍存在的偏见和群体思维早就有苗头了,自己任职期间每天都在跟这些问题斗争,这番“自己人”的爆料,进一步印证了BBC的问题不是偶然,而是长期存在的系统性漏洞。

面对各方的密集批评,BBC却一直态度模糊,只发了个声明说“会认真对待反馈”,却拒绝进一步评论,这种回避的姿态只会让公众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随着调查深入,这场造假丑闻背后的深层问题也慢慢露出来了,两位高管辞职不是偶然,而是BBC管理层长期不作为、缺乏责任心的必然结果。

几个月前,外部顾问迈克尔·普雷斯科特就已经在BBC编辑准则与标准委员会上提出过相关质疑,但当时该委员会的三位核心成员,BBC董事长萨米尔·沙阿、总干事蒂姆·戴维、新闻CEO德博拉·特内斯,全都认为这事“没必要纠正”。

这就意味着,BBC的三位最高层不光知道剪辑有问题,还一起选择了漠视,他们对这场造假丑闻要负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

作为媒体机构的核心管理者,本该是编辑标准的守护者、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人,却在明知内容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不及时介入纠正,任由虚假信息传播,这种失职比剪辑造假本身更具破坏性。

直到舆论压力彻底失控,BBC董事长萨米尔·沙阿才不得不出来“灭火”,致信英国议会文化、媒体和体育委员会,承认《全景》栏目对演讲的剪辑方式有问题,但即便如此,他还在试图为团队“开脱”,坚称“没有误导观众的意图”,只是“本该明确告诉观众演讲经过了修改”。

这种避重就轻的说法,显然没法平息公众的愤怒,其实BBC的“病根”早就埋下了,作为有百年历史的传媒巨头,它曾凭着相对客观的报道赢得全球观众的信任,但这些年,它的编辑标准越来越松,内部偏见也越来越明显。

公众对BBC的质疑,不是源于外部的“政治运动”,而是源于它自己的造假行为,当媒体不再坚守真实底线,就算没有外部力量冲击,也会在自我消耗中走向衰败。

毕竟,观众选择相信一家媒体,本质上是相信它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一旦这份信任被打破,想再赢回来就难如登天了。

来源:莫离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