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管理慢性病失眠疗效显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1:22 1

摘要:许多慢性病患者的失眠常与焦虑、抑郁情绪共存。一项针对中国失眠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完成2周的CBT-I自我管理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

管理慢性病患者失眠问题的一种有效且被广泛推荐的方法。

它通过改变影响睡眠的行为和观念来起效,

对于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

同样能显著改善睡眠,且效果稳定。

评估指标 改善幅度 (效应量, Hedges' g) 统计显著性 (P值) 数据来源

失眠严重程度 g = 0.98 (95% CI, 0.81-1.16) P

睡眠效率 g = 0.77 (95% CI, 0.63-0.91) P

入睡潜伏期 g = 0.64 (95% CI, 0.50-0.78) P

疗效的更多细节

许多慢性病患者的失眠常与焦虑、抑郁情绪共存。一项针对中国失眠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完成2周的CBT-I自我管理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CBT-I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其长期效果。有研究表明,它不仅能有效治疗失眠,还能显著降低患者对安眠药物的依赖。

针对你特别关心的“不同疾病亚组效果是否相似”的问题,大规模的系统综述证实,CBT-I在包括慢性疼痛、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不同慢性病亚组中均表现出了稳定的疗效,其效果与非慢性病人群相当。

标准的CBT-I通常由治疗师带领,为期6-8周。不过,为了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和提高可及性,它也发展出了多种灵活的形式:

通过在线平台学习课程,灵活性高,不受地域限制。有治疗师远程指导的形式,也有完全自助的形式。

由1-2名治疗师同时为多位患者治疗。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分摊成本降低费用,且组员间的交流也能提供支持。

针对核心问题,将疗程缩短至2-4次,或教导患者进行自我睡眠管理,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中开展。

尽管CBT-I优点突出,但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几点需要考虑:

与单纯服药不同,CBT-I要求患者主动参与并坚持完成“家庭作业”(如记录睡眠日记、执行睡眠限制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毅力。

目前,能够提供标准个体CBT-I的专业治疗师仍然相对稀缺,这可能导致一些患者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正因如此,上述团体、网络等替代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eric28846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