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金融“强磁场”,渝中绘就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新图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8:53 1

摘要:作为重庆金融的“发源地、成长地、集聚地”,渝中区以“金融大区”的责任担当,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推动金融机构体系更趋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升级、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正成为金融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11月13日,渝中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期间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

“十四五”期间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现场。

作为重庆金融的“发源地、成长地、集聚地”,渝中区以“金融大区”的责任担当,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推动金融机构体系更趋完善、金融服务能力持续升级、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正成为金融要素集聚的“强磁场”。

汇集金融机构462家

彰显“主引擎”引领地位

发布会上,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倩介绍,“十四五”期间,渝中区持续强化金融核心要素集聚,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金融机构体系,行业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渝中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蒋倩。

在重点机构方面,成功引进国民养老保险、友邦人寿、中邮证券等总部型机构20余家、总量达193家。目前,渝中汇集各类金融机构462家,较“十三五”末增加43家,机构集聚密度保持全市领先。

在核心数据方面,截至今年9月末,渝中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41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1940亿元,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34.5%、133%,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值得一提的是,保费收入、绿色债券余额、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等14项关键指标保持全市第一,充分彰显了渝中作为西部金融中心“主引擎”的引领地位。

在生态营造方面,成功引进成渝金融业“一中心、五协会”,高标准打造西部金融中央法务区,构建“司法审判+行业自律+专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金融法治生态。建成全市唯一支付便利化示范区,培育内外通达的支付环境。

聚焦三大金融领域

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蒋倩表示,渝中区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导向,聚焦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三大领域,打出政策组合拳。

在科技金融方面,建立“股贷债保担”联动的全方位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5.9%,为科技创新企业从孵化到产业化提供了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

在普惠金融方面,构建1.6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创新推出“助企贷”“文旅贷”等五款政银合作产品,累计为8562户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76.5亿元,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

在数字金融方面,创新开启未来金融赛道建设,数字金融“一平台三中心一机制”揭牌运营,累计调解2986件金融纠纷,“智融惠畅”工程实施成效持续显现,数字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绿色金融破题起势

打造气候投融资试点“样板间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何俊锋介绍,作为全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区,渝中区通过研究政策、制定方案、强化对接,搭平台、汇项目、融资金,创新推出“四个1”工作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何俊锋。

一是构建1个支持体系。据了解,渝中区专门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专班,整合生态环境、发改、住建、交通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形成试点合力。

二是做好1项服务。建立“政府端-企业端-金融端”三方常态联系机制,持续推动绿色项目动态储备及产融对接,滚动入库项目21个,涉及投融资需求48.7亿元,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丰富1批气候投融资应用场景。推动气候类金融赋能新能源、绿色交通等重点领域。推动创设“排污权抵押贷”产品。支持2家企业分别发行7亿元绿色债券和5亿元5年期碳中和债。落地4亿元以节能环保散货船为项目租赁物的首单经营租赁业务。会同区产业发展促进局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落地多单绿色“首笔”业务。

四是创新1批绿色标准体系。区生态环境局组织制定了《渝中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参考版)》,支持11大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类项目入库。同时,编制发布《医院绿色低碳建设与运营技术指南》团标,有效填补行业空白。区住建委牵头编制实施《渝中区既有商业商务楼宇绿色化改造导则》等文件,开创全国老旧商业商务楼宇绿色化改造研究先河。

从“支撑”到“引领”

精准赋能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渝中区属国有企业如今正成为科技金融发展的“助推器”。渝中区产业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许世维介绍,集团始终锚定渝中区“43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资产、资本“双重”优势,精准赋能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渝中区产业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许世维。

据了解,该集团与中国银行合作组建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超百亿元,自成立以来累计投放租赁资产已突破千亿元。此外,成功推动壹永科技落户,实现国家肿瘤数据资源落地渝中,助力打造国内最大肿瘤大数据平台。引入国民认证推动强身份认证技术深入应用,已服务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领域标杆客户,有效完善了科技金融产业链条。

让企业在渝中不仅能“落得下”,更能“长得好”。许世维表示,集团接下来将以载体资产为抓手筑巢引凤,加大总部城、企业天地、复星国际中心等优质载体招商推介力度,推动重点招商项目落地见效,引导科技金融企业集聚;大力提升通远大厦等现有产业园区服务品质,支持万科泊寓、龙湖冠寓、建融家园3个人才公寓发展,用环境留商、以服务稳商;加速挑花厂数字文创产业园、文体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激发载体招商新活力,实现资产做大做强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同时,着力发挥50亿元规模渝中区产业投资基金优势,持续深化与央国企、民营机构等投资合作,并依托渝中产业基金联盟资源,聚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与科技金融紧密关联领域,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点面结合”投资矩阵,构建“1+N”产业基金生态。

上游新闻记者 王梓涵 摄影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 罗云希

编辑:鄢芮 责编:郑亚岚,郑亚岚 审核:张松涛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