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PM2.5自有记录以来首次降至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部门具体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许雨珂
11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PM2.5自有记录以来首次降至3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生态环境部门具体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和方法?
“一直以来,在整个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可以说难度最大的是大气、压力最大的是大气,我们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最多的也是大气。”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钟承林坦言,“十四五”以来,随着污染治理的深入,减排空间越来越小。作为生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四川各省直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通力协作、统筹联动、同向发力,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
在工作思路方面,结合四川的实际,生态环境部门确立了“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优先治标,就是从最能立竿见影的方面着手,通过加强管理,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持续治本就是从根上着手,综合施治,久久为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治标、治本的协同发力,逐步实现标本兼治。
在具体打法方面,坚持平战结合,形成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首先是强化预警预测,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控。持续强化西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建设,实现提前14天空气质量滚动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根据预测预报情况,提前会商研判,提出针对性管控措施,为应对工作打好“提前量”。其次是精准溯源,增强防控的针对性。依托30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站、超级站以及卫星遥感、激光雷达等,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溯源平台,实时精准锁定污染高值区、高值点,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的异常数据和问题点位“百米级”精准溯源。最后是严格处置闭环,确保措施落地见效。前面提到的预测预报、精准溯源主要由省级层面完成,会商研判提出精准管控措施,第一时间交给地方处置。处置效果及时反馈省厅,形成工作闭环。
在工作机制方面,四川也摸索了一套有效管用的办法。比如联防联控机制,一个是区域协同,建立了川渝、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遇到重污染天气大家通力协作,做到预警信息互通、应急响应同步、执法监管协同。另一个是部门协同,如联动交通部门,抓好线性工程施工扬尘整治,淘汰老旧运营货车等。又比如区域帮扶机制,针对全省大气防治重点区域,成立四个省级常态化帮扶组,对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等重点区域实行跟踪帮扶,“一城一策”精准施治。再就是财政激励机制,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财力支持地方开展“蓝天赋能行动”,每个城市最高奖补3亿元,集中解决重点城市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些有效的打法、管用的机制,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基本做到了‘心中有底’,也基本脱离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阶段。”钟承林表示,对下一步“十五五”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非常有信心。
编辑:王飞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本文来自【四川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