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旅作家二月梅的散记《山城涌动“沁园春”》,以独特的双重视角——既是职业军人的历史洞察,又是文学创作者的细腻笔触,为我们重现了《沁园春·雪》发表八十周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文学赏析,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历史烟云中的词坛绝响
——赏析二月梅《山城涌动“沁园春”》
宋俊忠
军旅作家二月梅的散记《山城涌动“沁园春”》,以独特的双重视角——既是职业军人的历史洞察,又是文学创作者的细腻笔触,为我们重现了《沁园春·雪》发表八十周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次文学赏析,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一、历史叙事与文学抒情的完美融合
二月梅开篇即以军人特有的宏阔视野,将读者带入1945年深秋的重庆。“山城的雾似乎比往年更浓了些”,这一句既写实景,更写政局。雾的意象贯穿全文,既是重庆的自然气候,也是当时扑朔迷离的政治氛围的象征。作者笔下的雾“一丝丝、一缕缕地蒸腾而起”,如此细腻的描写,让历史场景瞬间鲜活起来。
作为职业军人,二月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尤为精准。她不仅再现了毛泽东赴渝谈判的着装细节——“蓝灰色中山装,灰色盔式考克帽”,更透过外在装扮读解内在心境:“显示出几分文气,倒像是一位远行的学者”。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正是军旅作家独有的优势。
二、历史关键节点的多维再现
文章最见功力之处,在于对《沁园春·雪》创作与发表过程的立体呈现。二月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厘清了这首词的创作时间(1936年2月)与发表时间(1945年11月)的区别,揭示了“九年沉淀”这一重要事实。当他描写毛泽东站在陕北高原眺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北国雪景,更是一个革命家在历史关头的沉思。
对于词作发表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柳亚子,作者也给予了生动刻画。通过“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等历史评价,既展现了柳亚子作为文人的真性情,也烘托出《沁园春·雪》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描写柳亚子初读词作时的反应——“只读得一遍,便觉得一股雄浑之气扑面而来”,传神地再现了这首词作的震撼力。
三、文学笔法下的历史深意
二月梅的叙述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克制与客观,但又不失文学感染力。在描写重庆谈判的紧张氛围时,他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是谈判桌上的“寸步不让”,另一方面是毛泽东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的从容不迫。特别是“前方打得越好,我在重庆越安全”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政治智慧与军事战略的辩证关系。
对于《沁园春·雪》发表后的社会反响,作者通过具体数据(一两个月内唱和之作不下五十余首)和生动事例(蒋介石组织文人创作失败),既展现了词作产生的巨大文化冲击,也揭示了民心向背的历史规律。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使历史叙述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微观真实。
四、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
作为当代军旅作家,二月梅没有停留在历史回顾层面,而是致力于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文章结尾,他指出“八十年山河巨变”,但《沁园春·雪》蕴含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这种历史纵深感,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时代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末附上自己创作的《沁园春》词,既是对毛泽东原作的致敬,也是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主题的当代回应。这种创作实践,体现了军旅作家特有的历史担当和文化自信。
五、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月梅的语言风格刚柔并济,既有“横绝时空”、“大气磅礴”的豪迈,也有“湿漉漉的、沉甸甸的压抑”的细腻。他善于运用短句营造节奏感,如“飞机轰鸣着,载着他,飞向那片迷雾深锁的山城”,简洁有力,画面感极强。
同时,他对古典文学的修养也随处可见。无论是引用柳亚子的“一笑昆仑顶上头”,还是化用吴祖光的“风调独绝,文情并茂”,都显得自然贴切,与文章的历史题材相得益彰。这种语言上的收放自如,展现了军旅作家特有的文字驾驭能力。
通过二月梅的笔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词的传播史,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精神历程。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理解:真正的经典作品,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又能够超越时代,成为民族集体记忆和精神基因的组成部分。
八十年来,《沁园春·雪》之所以能够持续激发共鸣,正是因为它既扎根于具体的历史土壤,又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不朽功业的水恒追求。二月梅通过这篇散记,不仅让我们重温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更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发扬这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
来源:潇洒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