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简介:王长瑄,1930年6月出生,山东临沭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滨海军区二分区医训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曾任38军113师,消毒员,护士,野战医院医生,所长,38军卫生处副处长,沈阳军区61医院院长等职,后因病离休。
我的军旅生涯:
从军医到野战医院院长
王长瑄前辈自述
作者简介:王长瑄,1930年6月出生,山东临沭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滨海军区二分区医训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曾任38军113师,消毒员,护士,野战医院医生,所长,38军卫生处副处长,沈阳军区61医院院长等职,后因病离休。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经历了诸多重要的转折点,每一段经历都承载着使命与责任,也见证了我在军队中不断成长与担当的过程。
我最初在38军的工作贡献得到了军首长的肯定,这份认可成为我人生的重要契机。
回国后,部队送我到军医大学学习,让我有机会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我1956年离开龙山113师军营,师首长送我去军医大学学习,于1963年大学本科毕业(含预科,本科,一军大转学二军大等时间)后回通化军部。
1963 年,我从军医大学毕业回到军中不久,我很快晋升为少校军衔,1964年被树立为军机关干部标兵,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随后,这一系列的荣誉与晋升,都源于部队对我的培养和信任。
1963年大学毕业回到38军授予少校军衔
1964年被树立为军机关干部标兵的奖品
1964 年,沈阳军区计划调我到通化206中心医院担任副院长兼大外科主任,然而38军出于对自身医疗工作的考虑并没有放人。后来,我被调往磐石221医院,接任老红军邢玉德院长的职务。1964年调磐石221医院任副院长。这家医院肩负着为38军的 113师和114师提供医疗保障的重任,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任务,军里最终同意了这次调动。在这两次调动过程中,军干部处赵处长向我透露了背后的前因后果及详细经过,让我更加了解军队的人事安排和对医疗工作的重视。
我是从磐石县221这个医院出来走进61野战医院去的。1965年3月31日于吉林磐石县合影,后排左二我。这个医院领导班子普遍的老化。
在磐石221医院工作还不到一年,命运再次发生转折。毛主席做出在内蒙赤峰一带修筑国防工事的决策,沈阳军区党委从近百个副院长中选定我去组建第61野战医院,并任命我为院长。
当时,我正在吉林市郊参与社教工作,担任副队长,吉林市市委李书记担任队长。有一天,李书记突然告知我工作将有调动,我起初觉得难以置信,因为我清楚自己刚到221医院的任务,而且家属也才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调来。但李书记强调消息来自沈阳军区。
第二天军区后勤就下达通知,限我三天内交接完工作,前往沈阳吴习智副司令兼后勤部长与我谈话。 吴习智部长与我的谈话内容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在内蒙赤峰地区进行国防施工以防苏修的指示,以及军委让沈阳军区负责执行该任务的决定。军区将投入约7个师的兵力,同时需要成立一个医院为施工提供医疗保障,这便是第61野战医院的由来。
军区党委决定任命我为院长,并要求我尽快到职。后勤一分部已着手筹集全院编制人员,就等我到位开展工作。我当时大为震惊,向首长表示自己擅长看病开刀,但缺乏组建医院和担任院长的经验,恳请另选他人。然而,首长严肃地指出我是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决定。他还列举了我的诸多优势:1944 年14岁入伍,接受了党的长期培养教育;一直在光荣的38军工作;军医大学毕业具备专业素养;且还年轻有发展潜力。面对首长对我如此细致、准确的了解,我再三推辞无果,最终只能服从组织安排。
1965年任中国人民第六十一野战医院长。接受命令后,我回到磐石221医院交接工作,并安置好刚从上海调来的爱人王品君以及两个还在幼儿园的儿子。虽然在221医院工作时间不长,但这里的环境和同事们都让我产生了感情,临走时大家还为我举行了欢送会。
1965年9月20号,我按时抵达黑龙江省汤源县第61野战医院临时集结地报到。一下火车,就受到副院长华飞、政治处主任纪永兴、医务处主任魏世杰、院务处处长邱德发以及一分部干部科郑科长的热烈欢迎,他们说大家都在等我来召开医院成立大会。
当晚,一分部赵部长与我们一同研究医院成立大会的相关事宜以及当前的工作任务。
1965年9月27日,第61野战医院在黑龙江省汤原县正式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沈后一分部赵部长、一分部干部科郑科长,地方的汤原县县委书记、县长等。当时院政委吴万才还未到职,全院按编制已到人员170余名,他们来自全沈阳军区24个团以上单位,大部分是医院人员,还有工程团、军马场等多个单位的人员。其中,沈阳部队人员几乎占全院的二分之一,医院的政委及中层干部大多来自沈阳军区各单位,仅总医院就有15名技术骨干,这充分体现了沈阳军区党委对61野战医院成立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野战医院1965年9月27日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成立时合影。前二排右起14名院长王长瑄,政委吴万才还未到职。
看望院第一任政委吴万才夫妇。他是38式抗日老兵,年龄大我13岁。是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组织处处长位置上来和我搭班子的。
六一野战医院建院时编制只有内外科。各有科主任和教导员。后来为适应野外分散施工的需要逐渐建立了,一、二、三、3个所。都能单独地执行任务。所编制正副所长和正副教导 员,独立伙食单位。所既能执行平时任务也能执行战时的任务。
1968年3月9日欢迎第一批战士复员合影,于赤峰
这是和院第二任政委曹振州(前排右一,右二院务处长邱德发)和院务处副处长、协理员合影,于1969年8月15日于赤峰。
部队1972 年施工任务相继完成撤回原营房,61医院也撤回叶柏寿和凌源。分别在叶柏寿建院部机关和一,三所,执行驻军医院任务,全面建立各科室如内外科、小儿妇产科、传染科、眼、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以及检验科、药局等基本上满足了部队的需求。在凌源二所建温泉为主,用光,电,蜡治疗任务。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行战备任务,直到1983年 61医院和183医院合并为243医院,61野战医院的番号取消。也完成了它历史的使命。
这是沈后四分部政治部副主任杨绍勤来院检查工作时合影,1969年12月。
医院成立后的临时驻地是原铁道兵留下的临时营房,铁路修好后铁道兵迁走,营房无人管理,门窗被老百姓拆走,房屋周围长满一人深的蒿子,环境异常恶劣。而且大家大多来自大城市的大医院,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新成立的伙食单位没有积蓄和基础,生活非常困难,大家甚至要去老百姓收过的地里捡黄豆来改善生活。
面对这些困难,大家思想混乱,情绪低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院党委及时成立,我担任书记。我们彻夜未眠,研究医院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思想和生活两大方面。
右王长瑄,第三任政委郝思明,行政副院长张全友。合影。
建院初期到林西和二所部分同志合影
前排左一副政委潘绪文,院长王长瑄,政委郝思明,副院长迂广经和院务处领导合影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国防战备意识,让大家安心野战医院工作;其次,尽快建立党、团组织,先做好党、团员的思想工作,通过他们带动周边群众的思想工作;最后,针对生活困难,我想到38 军在黑龙江省各地各团都有农场,便在医院成立的第三天,带着院务处两名助理员前往通化军部。
见到老首长们后,我汇报了新成立医院的生活困难问题,首长们非常重视,李忠信副军长和王猛副政委当即批了白面、大米、黄豆、豆油,共三汽车物资,让我们到相关农场领取。这不仅体现了老首长们对我的重视和培养,对我工作的一贯支持,更彰显了首长们对国家国防建设的重视和大局意识。
生活物资到位后,大豆可以做豆腐、豆浆,豆油能做菜、炸油条,医院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大家的情绪也随之高涨,思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大家思想安定下来,认识也统一了,都决心扎根61野战医院,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家福。后排,左,二子王耀,女儿王红,长子王辉。前排,本人王长瑄,老母袁玉春,爱人王品君。
院长,政委,副院长,副政委,和政治处,医务处,院务处,三处领导合影,前排左3院长王长瑄,左6政委郝思明。
沈阳军区后勤四分部团以上干部参观学习大庆,前排左五王长瑄。1979年5月。
沈后组织参观大寨
这是院党委贯彻毛主席6,26把卫生医疗工作放到农村去。多次组织医疗队下到农村去,为农牧民治病,培养赤脚医生。我带院机关去到农村点上看望慰问医疗队时与医疗队人员、村干部、赤脚医生合影。
医院共青团员大会合影
院领导和院乌兰牧骑演出队合影
六一医院的演出队在后勤单位都喜欢。女子篮球队在四分部称霸,男子篮球队在建平县名列前茅。这三个队中禚培兰不是队长就是指导,记得一次我们院领导在一起闲聊,我说这都是你老郝(政委)领导和政治处组织得来的,老迟(副院长 )赞同我的意见。但从他分工管医疗的角度说,我支持但不要影响临床医疗工作哈,我合稀泥哈哈一笑说,对呀,都要照顾安排好。郝政委说要好好的表扬禚培兰医生,他既是医生看病又搞这三个队而且都很好。
5,12国际护士节,仅以这三张照片表示祝贺,”我们曾在一起走过,“井卫平在寒风中爬高查线保障院指挥畅通”。“陈玉淑飒爽英姿五尺枪,手握刚枪不爱红装爱武装。“及全院的护士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全院大会上作卫生大突击动员
第六十一野战医院牧马人
一一(老道板牧场)
文/刘永芳
巴林草原远连着天边,他拉木伦河静静的向东向南向着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巴林右旗出发向北就到了巴彦塔拉木苏(公社)再向北就到劳道板嘎拉。(大队),这个地方你是否还记得?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这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劳道板大队几十户人家散落的居住在此。他们过着半农半牧过曰子,农忙时种种农作物而大部份时间靠放牧生活,各家都有数量不等的马,牛,羊成群的在草原上悠闲的吃草很是壮观。蒙古包与周围草原,远处的河水,蓝天白云组成五彩多姿景色,为牧民祖祖辈辈生存环境绘画了和谐美丽的家园。
1972年春节后,为了落实上级有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部队自已搞副业解决自已生活物资补充的有关指示精神,经院领导调研决定在巴林右旗巴彦塔拉公社老道板大队组建一个牧场。当时一所驻防在巴林右旗内对牧场是有力支撑,有事便与联系。何世昌同志出任首任场长。
何世昌同志由黑龙江省阿城入伍。当时何世昌二话没说带领五名战士来到巴彦塔拉公社老道板大队开始了艰苦奋斗,踏上创建牧场的征程。61医院牧场就建在老道板大队与牧民为邻。在牧民协助下同志们自己动手围起了院先后盖了八间草房,自挖水井一眼,马,羊,牛,猪各修圈一个。我院牧马人杆子马骑手就是当地蒙古族人齐加木苏。本院来放牧人员则成为七十年代的牧马人。初期投资购马二十匹,牛十头羊50只。又给牛,马,羊修栅栏围场地,又围了院,经过同志们共同努力61野战医院牧场初见规模。当时创业的人员
场长;何世昌(黑龙江阿城藉)
班长:宫延成
战士:方允锡,王由文,王大庆,郭广义,刘玉璞,李奇。记忆中刘玉璞,李奇是后去的。他俩都从一所去牧场的。
何世昌转业后。场长由娄端发担任。
娄端发原籍河南许昌市郊1965年入伍。为人忠厚老实,勤劳能干。团结一致带领牧场几名战士苦干加巧干,为牧场后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5.15
61医院药厂生产的安宫牛黄丸
李德生司令员视察辽西地区来我院凌源我院二所和我院部分同志合影,前排左起第七我院第四任政委周悖兴,第八李德生司令员,第九院长王长瑄。
1978年8月1日,欢送院第二批专业干部时合影
党委在研究医院平战结合工作开展情况。
王长瑄在指导医护人员在狗身上做手术练习。
这是我和副政委徐慎雨,副院长周德儒。为15年工作龄的护士颁发奖状时的合影。
李达副总长到医院检查指导战备工作,这是我陪他视察在山洞里工作情况。
看望凌源二所同志合影
1983年我离休时,医院建院时的老同志欢送我合影,前排左三王长瑄。
六一医院院址分两部分,院部机关和 1,3所 在叶柏寿是院主体部分。 凌源为2所。
叶柏寿院址
参加院址建设劳动
热水汤让六一医院去建,并为一部分。同时在朝阳234医院建山洞子医院,是军区后勤领导,从平战结合考虑的重大决策。后来大家称234山洞子,61野战医院的热水汤是辽西地区,军区后勤的两朵花。
热水汤的建设军区后勤十分重视,派后勤工程三队来帮助建设。院主管,后勤指定我为工地建设党委书记。(我根本对建筑一窍不通。还是一工人说院长你掌握八个字就行,“快速,优质,低耗。安全”。这是小故事)
叶柏寿是61医院的主体,(一,三所,机关,院领导,家属等等)全部是院党委带领大家来搞的,几位副院长们、院务处、等努力建成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楚恒芝处长,做了不少的工作。
今天大家共同来回忆两地建设也是不错的内容之一啊!
这是我在六一野战医院近20年全部工作日记。极具61医院史参考价值。可惜我已无能无力整理了。
虽然我离开了,我的老部38军,但在61医院工作期间一直和军有联系。我也经常回军看望老首长,老战友、
1980年带母亲去保定38军看在看当兵的孙子王辉
1972年10月28日在保定,与卫生处等老战友合影
前排左起:郭永胜,王裕光,王长瑄抱女儿王红,王光宗,陈生秀。
1972年保定老战友合影,前排左温梁起。主胜元。王长瑄。刘平。韩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野战医院的成立,是我军旅生涯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为国防事业奉献的重要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在等着我们,但我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使命,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后续,我将继续讲述在六十一野战医院工作期间的故事,敬请期待。
【留言摘录】
我在医院前后,和近千名战友一起工作过。产生深厚的感情。我经常讲每个战友都是我身的肉,这样讲不太科学。可是每一位战友你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在全院各个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在那样艰苦环境下你圆满的完成你的工作。你了不起。作为老战友的我,怎么不感动呢!?我时常为我有这样的一些战友,感到骄傲自豪。晚年了我时常想起这段经历就流泪。谁要说六一如何?我就特别敏感。总要出面说说。
我在医院时间长,这是客观事实。但因有多位院领导的共同努力,和院党委的领导,加上全体战友们的共同努力奋斗才有今天的六一。这在我军的建军史上。在国防建设上,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一战友情已深,望今后大家多多关注支持,虽我看不到,但我还是积极建议。到那时把这次院庆一张一张合影拿出来,就回味无穷。让我们战友情代代相传。
再次的感谢“筹组”这次快速,高质量,隆重,周到,欢快,安全,等等组织工作。她,他们太辛苦了。这已得到大家的肯定。不多累述。
最后祝战友们及后代们双节快乐!
我离休已到沪两年多时,沈阳军区技术评审六位全区老院长时,没有忘掉我,给我定技术级5级,我进沪后当时干休所没盖好,暂由徐汇区人武部代管,一天领工资时,会计突然对我说你们军区来函,你定技术五级,今后我们就按副军发给你钱了,当时我真不敢相信,他把军区来函给我看了。我惊喜,我衷心的感谢军区对我在六一医院工作肯定,这样我从行政14级,就可拿副军的工资了。
我到61野战医院时是全沈阳军区数千正团职中两个最年轻之一。另一个是39军的团长,这是军区邹衍副政委在大会上讲的。要提年轻的干部。会后大家都称39军的团长为儿童团团长,我为幼儿园园长。
我在61医院近20年因患高血压,心梗抢救了三次。由于这原因,两次军区党委讨论我任后勤四分部副部长(管九个医院)和一次到军区总医院院长均未通过。我在坚持到1983年61和183 合并为243医院时,才离休。当年53岁。
离休后这几十年,离而不休。自愿自费为地方老年医学事业服务近十年(1984 ~1992年)。后为儿子结婚没钱带病到东北盘锦打工三年挣了钱才完婚。
原老伴去世后,她父母我一直赡养直到都去世。
把老母(101 岁)去世后安排到山东老家,了结她老人家意愿。
这些年给医院,居委会,部队,学院,小学校,剧团等讲传统,讲亲身经历,革命故事。写回忆录,复制抗美援朝时期的简易野战消毒锅等。
常以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鞭策自己。走完人生。
军委保健办,又发了这个文件享受军职待遇,我晚年基本上可以了。
近20 年中,从61医院走出五位正院长,他们是华飞副院长到51医院院长,周德儒副院长到225医院院长。王治平医生到234医院院长,陈彬到225医院院长,马永福司机送大学学习,后任205 医院院长。
这是我和政委郝思明及三位的在锦州合影,左起马永福,王治平,王长瑄,郝思明,周德儒。
和副院长徐成全左一,王长瑄,副院长迟辽,在沈阳合影。
和心内科杨辅林主任合影
和院政治处叶俊主任合影,他是医院的笔杆子。
离休后回叶柏寿243 医院看望六一医院的战友
离休后回叶柏寿和留在哪里的战友合影
原61野战医院院长王长瑄也赤峰老战友合影,2004年。
院务处军需助理员张胜利从河南来沪看我
和第三任政委郝思明合影,和他工作时间最长。配合最好,党委班子团结最好,曾受军区后勤部党委表扬。
到京丰台干休所看望大学老校长桂绍忠
和副院长迂广经在济南合影
来源:鲁冰花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