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为毛泽东起草“五二零”声明,毛泽东道:喝了多少写出来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0:38 1

摘要:在关键时刻,需要有能力的人来解决关键问题。这在日常工作中很常见。在国家事务中,这一点更为重要。1970年的春天,我国就面临这样一个时刻。

在关键时刻,需要有能力的人来解决关键问题。这在日常工作中很常见。在国家事务中,这一点更为重要。1970年的春天,我国就面临这样一个时刻。

当时,国际局势很紧张。战争在印度支那半岛持续了很久。美国在越南的战事进展不顺。他们想找到新的办法来扭转局面。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柬埔寨。美国认为北越的军队利用柬埔寨的领土作为补给线和休息区。

3月,柬埔寨国内发生了政变。亲美国的朗诺集团推翻了保持中立的西哈努克亲王。这个事件改变了柬埔寨的立场。

到了4月底,美国总统宣布派兵进入柬埔寨。他们想通过军事行动切断那些补给线。这一行动使战争范围扩大。整个印度支那地区都卷入了战火。

面对这个突然的变化,我国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份声明很重要。周恩来总理组织了一个写作小组。

这个小组由经验丰富的笔杆子组成。他们努力撰写草稿。他们写了一稿又一稿。但毛泽东主席看了之后都不满意。

他认为这些文字太软,没有力量。他批评稿子像“软绵绵的棉花”。他觉得这样的文字无法表明我国的坚定立场。

写作小组感到压力很大。他们写的文章虽然符合外交规范,但缺少一种气势。他们需要的是一份能鼓舞人心的文件,而不只是一份普通的外交抗议。

周恩来明白,常规的写法不行。他们需要一个既懂政治又懂文笔的人。他想到了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周恩来认为乔冠华是最佳人选。

乔冠华的背景很特别。他早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不是一个只懂理论的学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很有名。他用“乔木”的笔名在香港等地发表文章。

他写的国际评论分析透彻,文笔尖锐。毛泽东主席当时就读过他的文章,很欣赏他。乔冠华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外交部工作。他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外交谈判。他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达立场。

乔冠华接受了这项任务。他很清楚这份声明的分量。他也明白毛泽东主席想要的是什么。他没有花时间去开会讨论。

他掌握了所有最新的情况。他对局势的看法已经很成熟。他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想法直接、有力地写出来。

乔冠华在办公室铺开稿纸。他写得很快,思考和下笔几乎同时进行。据说,他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一份充满力量的初稿就完成了。稿子写完后,他立刻让人把它送去中南海。

毛泽东主席拿到了这份新稿件。这份稿子和之前的几份完全不同。他开始仔细阅读。读着读着,他脸上的表情放松了,然后笑了起来。他对旁边的乔冠华和周恩来说:“你写出这篇文章,喝了多少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风趣的提问。这个问话的意思是,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很有“酒劲”。周恩来也笑着回答,说这篇文章的力量确实很足。

毛泽东主席对这份稿子非常满意。他认为,这篇稿子不像之前的那么软弱。它立场坚定,语言有力,准确表达了我国的观点。他当即决定,就用这份稿子。他指示说:“一个字也不用改,马上拿去发表。”

1970年5月20日,这份声明正式发表了。它的标题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国的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全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向全国和全世界播送。

这份声明立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天,5月21日,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型群众集会。有五十万人参加了这次集会,支持印度支那人民的斗争。

当时正在北京访问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出席了集会。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发表了讲话。集会上宣读了这份声明。

这份声明后来被称为“五二零声明”。它成为了我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向世界清晰地传达了我国的声音。

乔冠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他撰写的文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它用清晰、有力的语言,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表明了我国的立场。

毛泽东主席用“喝了酒”这个比喻来称赞它,说明了文字的力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重大事务时,找到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乔冠华的这份文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来源:盛浦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