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F1赛道驭风者,速度与她的故事 | 她们的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9:31 1

摘要:当F1围场的引擎轰鸣声逐渐远去,李沁的人生赛道也迎来了更广阔的风景。这位曾效力于哈斯、法拉利两大车队的女性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用专业打破了性别与地域的壁垒,在男性主导的赛车世界里写下独特篇章。离开法拉利之后,她与家人定居美国,并依旧深耕于空气动力学领域。从围场精

当F1围场的引擎轰鸣声逐渐远去,李沁的人生赛道也迎来了更广阔的风景。这位曾效力于哈斯、法拉利两大车队的女性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用专业打破了性别与地域的壁垒,在男性主导的赛车世界里写下独特篇章。离开法拉利之后,她与家人定居美国,并依旧深耕于空气动力学领域。从围场精英到平衡事业与家庭的探索者,她的每一步选择,都诠释着女性在人生赛道上的多元可能。

2005年伊莫拉圣马力诺站的赛道上,舒马赫与阿隆索的巅峰对决,让初中生李沁第一次感受到F1的魅力。但真正拨动她心弦的并非车手光环,而是导播镜头扫过的幕后力量。“罗斯·布朗才是法拉利真正的大脑”这句解说,让她的梦想从“成为舒马赫”悄然转向“成为舒马赫的工程师队友”。这份初心如种子般生根发芽,自此,她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赛车工程延伸。

与许多在职业路口迷茫的年轻人不同,李沁的求学之路异常清晰。从同济大学到密歇根大学,她始终以F1为目标锚点,在机械工程与空气动力学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她几乎没有经历过“不知道想干什么”的茫然阶段,而这份笃定也成了她最珍贵的“幸运”。“去F1!”起初人们只以为那是随口一说的疯狂念头,如今却在她的步步为营中化为现实。多数同学毕业后进入了传统车企,而她则顺利敲开了方程式赛车的大门。这份云淡风轻的描述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专注与热爱,是拒绝信息过载的干扰,更是面朝人生目标的坚定前行。

在男性占绝对多数的工科领域,李沁从未将性别视为阻力。“我是结果导向的人,困难只是挑战而非借口。”这份理性与要强,让她在求学阶段就建立起独特优势,也为日后进入F1围场埋下伏笔。当她拿着简历来到哈斯车队门口时,那个曾在电视机前为激战呐喊的女孩,终于站上了梦想的新起点。

进入F1的第七年,李沁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大高光时刻。2022年奥地利站前两周,空气动力学主管突然提出需求:重做赛车尾翼,以拉平与红牛车队的DRS差值。从方案初构到风洞测试,再到上车实战,她在两周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当车队最终拿下分站冠军时,那份“把图纸变成胜利”的成就感,成为她F1生涯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在法拉利的经历更让她深刻理解F1的系统性。“赛车水准受制于多个系统的协调,每个环节都要做到90%以上。”她以哈斯为例,2017—2019年,其空气动力学设计优秀却成绩平平,正是因为执行环节的漏洞限制了潜能;而阿斯顿·马丁(前身印度力量)的成功,则印证了运营执行的重要性。这种全局视角,让她在看待赛车设计时始终保持清醒——空气动力学不是决策性部门,团队协作才是胜利的关键。

作为团队中的女性工程师,她认为自己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能力。“F1工作强度大、周期短,难免有摩擦。”她擅长用不同视角化解紧张,让团队交流更紧密、更轻松。这种与生俱来的融合力,正是多元团队不可或缺的特质。谈及强势破圈的F1电影《狂飙飞车》时,最让李沁触动的一点在于,影片让观众看到了赛车背后庞大的技术团队。相比于纪录片中聚焦车手的叙事,她更希望幕后力量能被更多人看见——那些在风洞旁、图纸前默默付出的日夜,同样是F1传奇的重要组成。

离开F1围场,对李沁而言不是序曲的终结,而是“选择的自由”。“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她坦言,孩子的诞生让她更多考虑家庭,而意大利的生活节奏并不适合育儿。基于此,她和先生决定举家迁往美国,并在那里加入了一个由前F1工程师组成的初创团队。在背后大公司的支持下,团队在技术自由和资金保障方面都有坚实基础。这是赛场未竟的挑战,亦是崭新人生的开端。

生活节奏慢了下来,她不再追每一场比赛,偶尔和前哈斯空气动力学主管的先生讨论车队的变动与升级。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在专业领域有了更从容的探索空间。对于想进入赛道运动的年轻人,她诚恳建议:“F1对非欧洲籍者来说充满挑战,80%靠努力,20%靠运气。哪怕失败了,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能力不足,或许只是差了一点点时机。”

回望来时路,高中时长辈那句“F1招中国人吗?”的疑问犹在耳畔,而她用亲身经历证明:热爱与坚持足以打破所有壁垒。“女性在这个行业从不缺少力量,缺的是相信自己的勇气。”如今,她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中寻找新的支点。那份对空气动力学的热爱,则化作另一股强风,在下一段人生赛道上奏响新的乐章。

你觉得这赛季的法拉利设计水平如何?

我们知道,今年是旧规的最后一年。法拉利现阶段会以“延续性”为主,把更多人力物力放到新规研发上,所以设计上面没有太多大变动。

大部分人觉得F1遥不可及,但你相信自己可以,并且真的成功了。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我当时没有过多去了解F1真正的样子,比如它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什么要求。更多是一种去试试的冲动。很多时候,信息太多反而会成为阻碍。因为过多的选择,会让人找到放弃的理由。

你和哪个车手交流最多?

研发工程师和车手几乎没有直接交流,但我个人和维特尔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曾共同拍摄纪录片。他是一个很随和又亲切的人,不仅性格好,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更丰富,或者说更有远见。

今年《F1:狂飙飞车》很是火爆,其中关于工程师的镜头真实吗?

有一个镜头挺真实的,就是比赛开始前,大家会坐在一个圆桌前讨论比赛的策略和计划,包括赛车的具体设置。

作为女性工程师,你在F1工作贡献的最大能量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高压且紧凑的工作环境中,大家交流时难免有冲突和摩擦。而我作为女性,往往能提供稍有不同的视角,起到一定的融合效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成功的团队往往是多元的。

离开F1围场之后还会继续关注比赛吗?

现在生活的地方和F1比赛存在时差,更多是在陪孩子的时候顺便看几眼,了解下车队的变动、升级,或者一些赛场外的轶事。偶尔会关注,但不会再一站一站地追了。

来源:座驾ca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