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3日,上证指数稳稳站在4050点上方,这已经是A股历史上第三次突破并站稳4000点关键关口了!前两次分别是2007年5月和2015年4月,可两次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都以剧烈回调收尾,给不少散户留下了心理阴影。如今时隔十年再临4000点
2025年11月13日,上证指数稳稳站在4050点上方,这已经是A股历史上第三次突破并站稳4000点关键关口了!前两次分别是2007年5月和2015年4月,可两次都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都以剧烈回调收尾,给不少散户留下了心理阴影。如今时隔十年再临4000点,市场看着完全不一样——估值没那么夸张、资金也稳得多、政策还在保驾护航。这轮“不一样”的4000点,散户到底该赶紧跑路,还是坚定留下来?今天就用实打实的数据,从历史对比、当前支撑、风险机遇三个方面,跟大家说清楚。
判断这轮4000点值不值得留,先得跟历史比一比。同样是4000点,背后的逻辑却天差地别,这才是决定后续走势的关键。
估值:以前是“全面泡沫”,现在是“性价比在线”
估值这东西就像市场的“安全警报器”,2007年第一次站上4000点时,全A市盈率飙到47.02倍,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炒泡沫,全靠当时经济高速增长的乐观预期撑着。到了2015年第二次突破,全A市盈率降到21.75倍,但结构性泡沫特别严重,创业板指市盈率直接冲到89倍,一堆没业绩的概念股被炒上天。
再看2025年11月的4000点,估值就理性多了。截至11月12日,全A平均市盈率才22.16倍,处于历史48.71%分位,属于合理区间;就算是领涨的创业板指,市盈率也才41倍,比2015年的峰值降了一半还多,而且有实打实的业绩支撑。简单说,以前4000点是“贵得离谱”,现在是“价格适中”,安全边际完全不一样。
资金:以前是“散户或杠杆主导”,现在是“机构当压舱石”
资金结构直接决定市场稳不稳。2007年的时候,散户交易占比超过80%,市场涨跌全看散户情绪,典型的“追涨杀跌”,波动特别大。2015年更夸张,是杠杆资金主导,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达3.87%,还有1.7-2万亿元的场外配资,整个市场就像“架在杠杆上”,一旦监管去杠杆,直接就崩了。
2025年的资金结构已经彻底变了。现在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已经达到40%-45%,北向资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这些“长钱”成了市场主力。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北向资金持股市值2.58万亿元,保险资金持股占A股总市值5.21%,公募基金持仓规模超3.79万亿元,光这三类资金合计持股就超8万亿元。就算现在两融余额到了24936.93亿元,创了历史新高,但两融交易占比才11.93%,比2015年峰值低了45%,杠杆资金也理性多了,不会瞎炒作。
前两次4000点的上涨逻辑都特别单一。2007年靠的是工业化、城镇化的红利,经济增速高达14.2%,但缺乏可持续的产业升级动力。2015年就是货币宽松催出来的“资金牛”,没有实体经济支撑,领涨的都是券商、互联网+这类题材股,没什么扎实的产业逻辑。
2025年的4000点,是制度、资金、产业、全球配置四重发力的结果。制度上,新“国九条”配套政策落地,明确公募基金持股每年增长10%、保险新增保费30%投资A股,市场生态越来越完善;产业上,信息技术板块成了第一大板块,人工智能、半导体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领涨,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8.69%,盈利支撑很扎实;资金上,居民的钱从房产往股市移,11月以来新成立权益基金就有224亿元,全球资金也在加码中国资产。
现在的4000点:政策、资金、基本面三重兜底
如果说前两次4000点是“空中楼阁”,2025年的4000点就是“地基扎实的房子”,政策、资金、基本面都在保驾护航。
政策方面是“双保险”:一方面,资本市场制度越来越完善,保险资金考核里长周期指标权重提到60%以上,逼着“长钱长投”;另一方面,产业政策精准发力,工信部搞的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环保装备升级等专项行动,还有“5G+”“人工智能+”这些应用场景,都给科技板块指了明路。再加上宏观政策宽松,央行明确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M2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37万亿元,市场上的钱管够。
资金方面是“多路援军进场”:北向资金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净流入,11月以来净买入超200亿元,对核心资产越来越认可;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这些“耐心资本”在加仓低估值高股息的银行、基建股;就算是杠杆资金,也在往电子、计算机这些政策支持的领域去,没有盲目加杠杆炒作。这种“长钱压舱、杠杆补位、外资认可”的格局,让市场稳了不少。
基本面方面,经济和企业盈利都在往上走。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虽然没2007年快,但经济结构更好,新质生产力对增长的贡献率超30%。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也在提升,创业板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2%,271家公司研发强度超10%,靠技术创新赚钱,比炒概念靠谱多了。而且行业结构也优化了,金融、地产这些传统行业占比下降,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成了主力,增长更可持续。
散户该留守吗?机遇和风险都跟你说透
面对这轮“不一样”的4000点,散户别纠结“逃还是留”,核心是“选对方向、控制风险”——现在结构性机会比系统性风险大,留守的关键是“不瞎买、不贪多”。
值得留下来的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估值有安全边际。现在全A市盈率22.16倍,比2007年、2015年的4000点都便宜,沪深300的股债收益差已经到了值得配置的区间,就算回调,空间也有限。第二,资金供给不断档。中长期资金入市是政策明确的,保险、社保这些“长钱”一直在加仓,居民资产往股市移的趋势也不会变,市场不缺资金支撑。第三,产业红利在释放。工信部推动的新型工业化、环保装备升级这些政策,会持续利好科技成长、绿色制造等领域,这些板块的业绩增长是看得见的,不是短期炒作。
第一,结构性估值分化。创业板指市盈率41倍,虽然比2015年低,但部分科技股估值已经反映了很高的增长预期,要是后续业绩没跟上,可能会回调。第二,量能能不能持续。现在成交额维持在1.2万亿元左右,要是后续资金跟不上,指数想突破前期高点就有点难,可能会震荡整理。第三,外部波动影响。美联储政策调整、全球股市波动,可能会让北向资金来回流动,给市场带来短期扰动。
散户的实操建议:抓主线、控仓位、不跟风
首先,聚焦三个方向布局:一是政策支持的科技成长赛道,比如人工智能、半导体、环保装备,跟着政策走不容易错;二是低估值蓝筹股,银行、基建这些板块估值低、股息高,能当组合的“压舱石”;三是消费复苏领域,家电、医药健康这些板块受益于促消费政策,需求在慢慢改善。
其次,坚持长期投资。别追涨杀跌,遇到估值合理、业绩确定的标的,逢低布局然后长期拿着,现在机构主导的市场,“慢牛震荡上行”是主流。同时要控制仓位,别把钱都投在一个板块,均衡配置能降低波动风险。
最后,远离题材炒作。那些没业绩支撑、只靠概念炒起来的高估值股,震荡的时候跌得最狠,现在市场是“价值驱动”,炒题材迟早会翻车。
结语:这一次,4000点是新起点,不是终点
A股三次站上4000点,见证了市场从“散户瞎炒”到“机构主导”、从“投机氛围浓”到“投资理念稳”、从“资金堆泡沫”到“价值撑行情”的转变。2025年的4000点,没有2007年的全面泡沫,没有2015年的高杠杆风险,取而代之的是合理估值、机构护航、产业支撑、政策托底的扎实基础。
对散户来说,真正的风险不是4000点这个数字,而是误判市场逻辑。现在市场“稳中有进”的格局已经形成,结构性机会远大于系统性风险,留下来精准布局优质资产,比盲目跑路更划算。当然,“留守”不是“死扛”,要跟着政策导向走、盯着价值核心、控制好风险,才能在资本市场里,分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红利。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遵循规律。这一次,4000点不是需要逃离的“风险关口”,而是值得把握的“价值起点”。
来源:林深有梦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