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三点,当我在抖音上浏览现场视频时,心中却翻涌着对上周江苏张家港永庆寺拍摄的照片的回忆。那画面上,凤凰山巅的文昌阁巍峨耸立,飞檐翘角间透露出古朴的气息,九角攒尖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然而,视频中的同一座阁楼却正遭受烈火的肆虐,黑烟滚滚直冲云霄,木质构件在烈
下午三点,当我在抖音上浏览现场视频时,心中却翻涌着对上周江苏张家港永庆寺拍摄的照片的回忆。那画面上,凤凰山巅的文昌阁巍峨耸立,飞檐翘角间透露出古朴的气息,九角攒尖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然而,视频中的同一座阁楼却正遭受烈火的肆虐,黑烟滚滚直冲云霄,木质构件在烈焰中“噼啪”作响,烧焦的木梁和瓦片纷纷坠落,最终只剩下光秃秃的混凝土框架,宛如一具沉默的骨架,刺痛了双眼。
我紧握手机,手微微颤抖,急忙打开新闻进行核实。令人心痛的消息扑面而来:11月12日11时24分,这座拥有千年文脉的阁楼突然发生火灾。只是局部冒烟,借助风力,短短几分钟便迅速蔓延至整个山野。消防部门接到后迅速出动,多辆消防车呼啸上山。消防员们顶着高温和浓烟,设置隔离带,一边扑灭火源,一边严防火势蔓延至周边林区和寺内其他建筑。经过数小时的激烈战斗,下午明火终于被成功扑灭。官方通报称无人员伤亡,周边山林也未受波及,但文昌阁已化为废墟,仅留下底层的水泥框架,损失之重令人痛心。
作为一名痴迷古建筑的摄影爱好者,我对永庆寺怀有特殊的情感。这座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的古刹,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唯一幸存的建筑,曾与杭州灵隐寺、镇江金山寺齐名。上个月初去采风时,寺内的僧人向我讲述起文昌阁的故事尽管它是1993年的仿古建筑(后经文旅部门核实为2008年新建),但依然保留了传统楼阁的精致工艺,木质斗拱、雕花窗棂处处散发着江南的韵味,更承载着一段文坛佳话——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曾在此隐居,并在山间静谧中创作出传世之作《水浒传》。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登上文昌阁三楼,凭栏远眺,凤凰镇的田野村落尽收,风穿过雕花窗棂,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没想到仅仅一个月后,这座阁楼就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永远消失了。
视频下的评论区充斥着惋惜的声音。张家港地的网友留言道:“小时候跟着奶奶去上香,文昌阁的飞檐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现在看着只剩骨架,心里空落落的。”文史爱好者也感慨万分:“它或许不是原始古建,但承载的是1500年的文脉记忆,是当地的文化地标,这样没了太可惜。”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理性质疑:“刚组织过演练就出了事,阁楼的设施到底有没有用?”随着的深入,更多细节逐渐浮面:文昌阁采用轻钢龙骨搭配木饰板的构造,本身极易燃烧;火灾前11天的消防演练竟然遗漏了文昌阁区域,起火时内部消防设施未及时响应,狭窄的消防通道还阻碍了初期扑救;更有老化的电线和过期的灭火器,多重隐患叠加,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些信息如同一根根尖锐的刺,进了人们内心深处——一场本可避免控制的火灾,终究还是摧毁了一座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建筑。
傍晚时分,我拨通了在张家港文旅局朋友老陈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的声音无奈和疲惫我们刚从现场回来,看着那只剩框架的阁楼,真的不忍心。永庆寺是市级文保单位,文昌阁作为标志性建筑,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和文人墨客,它的损毁不仅是建筑本身的损失,更是文化传承的缺口。”老陈表示,目前寺庙已暂停对外开放,相关部门正在全力调查起火原因,后续的修复方案需要结合调查结果和文物保护原则进行综合规划,“重建不是简单复刻,要兼顾历史风貌和消防安全,这需要很长时间”。
挂断电话后,我再次翻看自己拍摄的文昌阁照片,那些精美的木雕、错落的飞檐,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心中满是怅惘。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渐渐亮起,但我的眼前始终浮现着文昌阁在烈火中燃烧的画面。这场火灾犹如一记警钟,唤醒了所有人:古建筑保护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无论是千年古建还是重建的文化地标,其背后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都值得被珍视。木质结构的易燃性、消防设施的老化、管理上的疏漏,这些都是古建筑保护中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问题。如果早一点排查隐患,如果消防演练不流于形式,如果建筑材料能兼顾风貌与安全,或许文昌阁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我在日记本写下:“一座阁楼的坍塌,是一段记忆的消散,更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根与魂。” 希望这次火灾能让更多人重视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让每一座历经风雨的古建都能被细心呵护,不再让烈焰吞噬文明的印记。
愿凤凰山上的那具“骨架”,能早日在妥善的规划下重焕生机,也愿这样的惋惜与痛心,永远不再重演。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