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癌细胞抗药研究取得突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9:09 1

摘要: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讲座教授邓初夏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癌细胞抗药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指出,蛋白酶体参与调控由抗癌药物诱导的ROS-BNIP3介导线粒体自噬过程,进而影响癌细胞的存活与抗药性。该成果为克服癌症抗药性提供新线索,并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D

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讲座教授邓初夏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癌细胞抗药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指出,蛋白酶体参与调控由抗癌药物诱导的ROS-BNIP3介导线粒体自噬过程,进而影响癌细胞的存活与抗药性。该成果为克服癌症抗药性提供新线索,并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Drug Resistance Updates》。

蛋白酶体抑制线粒体蛋白质输入及促进ROS-BNIP3介导线粒体自噬

肿瘤细胞的多重抗药性与蛋白酶体活性增强和线粒体功能下降密切相关。蛋白酶体的活性有助于清除受损蛋白质,而线粒体功能降低则可能导致细胞进入静止状态。然而,蛋白质损伤、线粒体功能和蛋白酶体活性之间的机制联系仍未明确。澳大研究团队利用萤光药物、可诱导线粒体蛋白模型和质谱技术,探索相关因素在肿瘤多重抗药性中的潜在关联。


研究主要发现包括:

一、化学药物与新合成的线粒体蛋白质结合,并共同输入线粒体;

二、输入线粒体的受损蛋白质会触发线粒体—溶酶体介导的链式反应,包括整合压力反应(ISR)和线粒体非折叠蛋白反应(UPRmt),随后导致溶酶体生物合成增加及ROS-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三、蛋白酶体透过监测蛋白质稳态、抑制线粒体蛋白质输入和促进正常、药物处理条件下的线粒体自噬,使癌细胞能对抗药物处理而存活;

四、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TZ)可引发线粒体过度输入受损蛋白质,造成线粒体膜损伤,严重的线粒体ROS产生和泄漏、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使线粒体自噬无法产生;

五、BTZ+药物联合治疗可透过抑制线粒体自噬而诱导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从而克服肿瘤抗药性。

邓初夏(左)和李玲

该研究通讯作者为邓初夏及澳大健康科学学院客席副教授徐晓玲,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分别为该学院博士生李玲、博士后冯杨洋。其他团队成员包括该学院研究助理教授邵方元、孙恒,博士生唐东洋、林诗琪、褚祥鹏、乔云峰、李杭杭,博士后周靖波、雷海鹏。该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档案编号:82030094)、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档案编号:0004/2021/AKP、0007/2021/AKP、0129/2024/RIA2、0054/2023/RIA1、0065/2021/A、0193/2024/AGJ和0009/2022/AKP)和澳大(档案编号:CPG2025-00035-FHS、MYRG2022-00175-FHS、MYRG-GRG2023-00029-FHS-UMDF和MYRG-GRG2024-00073-FHS)资助。

来源:澳門大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