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市场情绪逆转的核心催化剂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该组织在其最新的月度报告中,对其2026年的市场平衡预测进行了重大调整。报告指出,全球石油市场在2026年将出现少量供应过剩,这彻底扭转了此前对供应短缺的预期。OPEC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供应量在202
石油价格在过去的24小时经历了转变,从美元62左右下滑至58左右。这次的急剧下跌并非由单一的地缘政治冲击驱动,而是源于一系列宏观基本面因素的汇合。
市场焦点已决定性地从对供应短缺的焦虑,转向对2026年供应过剩的实质性担忧。
本周市场情绪逆转的核心催化剂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该组织在其最新的月度报告中,对其2026年的市场平衡预测进行了重大调整。报告指出,全球石油市场在2026年将出现少量供应过剩,这彻底扭转了此前对供应短缺的预期。OPEC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供应量在2025年第三季度已经超过了需求。这一评估意义重大,因为它使OPEC的悲观展望与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趋于一致,后者同样预计市场将出现供应过剩。
这种宏观层面的供应宽松预期,在本周的微观库存数据中得到了印证。11月12日发布的美国石油协会(API)周报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在上周意外增加了130万桶。这是一个关键的看跌信号,不仅因为市场普遍预期为减少170万桶,更因为这是连续第二周录得库存增长。市场参与者现在正屏息以待今天晚些时候(因假期推迟)发布的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官方库存数据,以确认这一供应充足的趋势。
在需求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所展现的疲软迹象,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多方报道证实,由于炼油厂进入维护季节,以及独立炼厂在等待2026年新进口配额的发放,中国12月的原油进口量预计将连续第二个月下降。这种短期需求的减弱,与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中国10月份经济数据相呼应。
数据显示,尽管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略有回升,但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仍在持续下降,这表明其工业部门的需求和利润率仍然面临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美国立法者投票结束了历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这一积极消息,也未能给油价带来任何有意义的提振。这进一步凸显出,市场目前的情绪已完全被供需基本面所主导,政治不确定性的缓解已不足以抵消对供应过剩的担忧。
展望未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11月12日发布的最新《短期能源展望》中明确指出,预计全球石油库存将在2026年持续增长,这对油价构成持续的下行压力。EIA预测布伦特原油均价在2026年可能降至每桶55美元。世界银行的展望则更为广泛,预测受石油供应过剩的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2026年跌至六年来的最低水平。
综上所述,石油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尽管OPEC+(包括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仍在讨论未来的生产配额,其中沙特倾向于更大幅度的增产以夺回市场份额,但市场的担忧已从“是否会减产”转向“增产是否会过多”。
在短期内,OPEC和IEA的悲观预测、美国库存的意外建立以及中国需求的季节性疲软,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看跌基本面。虽然IEA在其长期展望中仍将印度视为未来十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新“震中”,但这一个遥远的结构性利好因素,目前完全被2026年即将来临的供应过剩阴影所掩盖。
来源:Exness博客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