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以为肾结石就是小毛病,痛一下,过几天就好了。可真经历过那种痛的人都知道,那不叫“痛”,那是刀子在身体里翻。哪怕只是几毫米大小,也能让人躺在医院床上翻来覆去,连说话都费劲。
很多人都以为肾结石就是小毛病,痛一下,过几天就好了。可真经历过那种痛的人都知道,那不叫“痛”,那是刀子在身体里翻。哪怕只是几毫米大小,也能让人躺在医院床上翻来覆去,连说话都费劲。
肾结石不是光靠“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事。一旦确诊了,日常生活中有些事就千万别再做了,不然结石不是排不出去,就是越长越大,最后可能连肾都保不住。
有些人真是“硬汉”体质,出现疼痛也不就医,觉得扛一扛能过去。尤其是那种间歇性疼,今天难受,明天又好了,误以为“自己排掉了”。
但真相往往相反。肾结石如果卡在输尿管某一段,可能造成尿液回流,时间一长,肾积水、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就都来了。
而且不是所有结石都会“自动掉下来”。有的结石边缘锐利,会划伤尿道,反复发炎;有的结石嵌顿在肾盂里,越积越多,最后堵得死死的,连手术都难下手。
所以只要发现有结石,不论大小、有没有症状,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要拖延就医,更不能靠“硬扛”解决问题。
医生常说多喝水,但这事也得讲究方式。有人早上灌一壶水,白天忙得忘了喝,晚上回来猛灌几大杯,以为这样就能“冲掉结石”。
其实这样喝水,反而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水要分散着喝,平均到一天里,保持尿量清亮、无异味才是合适的。暴饮暴尿不仅冲不掉结石,还可能引起水中毒等问题。
如果天气热或者运动量大,人体水分流失快,尿液浓缩,就更容易形成结晶,结石也就容易长。水喝得再多,如果排不出去,也没用。
所以不是喝得多就有用,要喝得对、喝得均匀,才能让尿液保持稀释状态,减少结晶沉积。
很多人一听“肾结石”,第一反应是“是不是钙吃多了?”于是豆腐不敢吃,牛奶也戒了,结果反而适得其反。
钙并不是结石的“罪魁祸首”。研究发现,适量摄入钙反而能和肠道里的草酸结合,减少草酸被吸收,从而降低结石风险。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高草酸、高嘌呤的食物,比如菠菜、浓茶、动物内脏、小龙虾、啤酒。
这些东西如果吃得多,身体代谢不过来,就容易在尿液里形成结晶,长期下来就变成结石了。
所以饮食不是一刀切地忌口,而是需要科学调整。少油、少盐、多蔬菜,适当摄入优质蛋白,才是肾结石患者应遵循的饮食原则。
正常的尿液应该是浅黄色、透明、无异味的。如果突然发现尿色变深、发红,或者有异味、泡沫多,就要警惕了。
特别是肾结石患者,如果小便里出现血丝,那多数是结石在“刮墙”。这时候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就发展成感染,甚至引发肾盂肾炎、败血症等严重问题。
还有的人以为尿频、尿急是前列腺问题,结果一查才发现是结石卡住了输尿管,导致尿液排不干净,膀胱反复刺激。
尿液的变化其实就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别等它“响彻云霄”了才去看医生,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肾结石的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吃止痛药。的确,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药物可以暂时缓解疼痛,但如果长期依赖,就等于在“关掉火警系统”。
止痛药遮盖了症状,却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结石还在,甚至在慢慢变大、移动,直到某一天彻底堵住尿路,引发剧烈的肾绞痛或者急性肾衰竭。
而且很多止痛药本身对肾脏也有损伤,肾功能本就受影响的人,滥用这些药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止痛药是应急用的,不是长期依靠的“解决方案”。真正的重点,还是要查清楚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然后跟医生制定处理方案,才是正道。
忙碌的生活节奏让很多人久坐成常态,尤其是办公室一族,一坐就是一整天。运动少了,代谢慢了,血液流动差了,尿液排出不畅,结石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越养越大。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尿液流动,也有助于小结石排出体外。跳绳、快走、慢跑这些带有震动或跳跃的运动,也许能帮你“晃下”那些边缘松动的结石。
也不能盲目剧烈运动。结石很大的时候,剧烈跳动可能引发更大的疼痛,甚至造成泌尿道损伤。
因此运动要适度、规律、持续,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完全不动。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肾结石的预防与治疗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2):88-91.
[2]李建华.肾结石的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4):56-58.
[3]王志强.肾结石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9):134-136.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