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有机硅反内卷+涨价!A股龙头与潜力股全产业链解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9:06 2

摘要:11月有机硅DMC单日暴涨1500元/吨,龙头厂集体封盘限售,行业反内卷会议即将召开!作为新能源、半导体的核心材料,有机硅2025年供需格局逆转,A股相关企业表现备受关注。今天从产业链视角,带大家看清各环节核心标的的真实基本面。

11月有机硅DMC单日暴涨1500元/吨,龙头厂集体封盘限售,行业反内卷会议即将召开!作为新能源、半导体的核心材料,有机硅2025年供需格局逆转,A股相关企业表现备受关注。今天从产业链视角,带大家看清各环节核心标的的真实基本面。

1 有机硅产业链全景:上中下游核心环节与关联企业

有机硅产业链呈“资源-加工-应用”三级架构,各环节技术门槛与盈利逻辑差异显著。

1.1 上游:基础原料与单体生产(重资产壁垒)

核心是工业硅、有机硅单体(DMC为核心中间体)生产,依赖资源与能源配套,成本控制能力是关键。相关企业包括合盛硅业、新安股份、兴发集团、东岳硅材,均具备规模化单体产能,且依托一体化布局降低成本。

1.2 中游:深加工与制品制造(技术驱动)

聚焦硅橡胶、硅油、硅烷偶联剂等产品深加工,需匹配下游细分场景需求。核心企业有硅宝科技、回天新材、润禾材料、晨光新材、江瀚新材,其中硅烷偶联剂、高端密封胶是当前高景气赛道。

1.3 下游:终端应用落地(需求拉动)

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医疗、建筑等领域,其中新兴领域需求占比持续提升。硅宝科技、回天新材等企业深度参与下游配套,直接受益于终端赛道增长。

2 产业链核心企业2025最新基本面解析

2.1 上游龙头:规模与成本双优势,抗周期能力凸显

- 合盛硅业:全球硅基材料龙头,2025年中报显示营业收入97.75亿元,归母净利润-3.97亿元,虽受价格波动影响短期亏损,但经营性净现金流达35.24亿元,同比大增1987.93%。截至年中,工业硅产能122万吨/年、有机硅单体173万吨/年,DMC全球占比超20%,新疆“煤-电-硅”一体化基地构筑成本护城河,工业硅生产成本低至5600元/吨。技术端亮点突出,6英寸碳化硅衬底全面量产(良率95%以上),8英寸小批量生产,12英寸研发推进中,医疗级硅胶、电子级凝胶等在研产品储备充足。

- 新安股份:“有机硅+草甘膦”双主业布局,2025年中报营收80.58亿元,同比下降5.07%,归母净利润6907.34万元,同比下滑47.71%。现有有机硅单体产能50万吨/年,约80%用于自产下游产品,自用转化率超45%,通过“氯-磷-硅”循环经济模式降低成本15%以上。光伏胶年产能5万吨,绑定隆基、通威,硅烷偶联剂出口占比超50%,但核心扩产项目延期至2026年3月底,短期产能释放受限。

- 东岳硅材:全球前五有机硅单体生产商,规划产能60万吨/年,形成“单体-中间体-下游”全链条布局。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0.27亿元,净利润仅278.93万元,盈利承压但高端化进展显著,自主研发低粘度硅油打破进口垄断,医疗级硅胶、苯基单体技术领先,深加工产品占比超60%,生产成本较行业低10%-15%。

2.2 中下游翘楚:技术攻坚+赛道绑定,成长动能强劲

- 硅宝科技:亚洲最大高端密封胶生产基地,年产能37万吨,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26.51亿元,同比增长24.3%,净利润大增44.63%,业绩表现亮眼。新能源领域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赛力斯等头部客户,锂电池用密封胶填补国际空白,光伏背板密封胶市占率达35%。第二增长曲线明晰,3000吨/年锂电池用硅碳负极生产线2025年投产,目标出货量千吨级,同时拓展电力、电子电器等工业胶市场,进入中国五大电力、金川集团供应链。

- 兴发集团:“磷硅协同”发展典范,有机硅单体产能60万吨/年,配套密封胶6万吨、硅油5.6万吨,2025年上半年有机硅营收同比增长15%,毛利率提升至25%。依托11.84亿吨磷矿储量与自备电站,副产氯甲烷降低生产成本,与万华化学合资的5万吨/年光伏胶项目投产,通过TUV认证供应晶科、天合。电子级产品突破显著,电子级磷、硅烷材料稳定供应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固态电解质小试工艺已完成开发。

- 晨光新材与江瀚新材:功能性硅烷细分领域双雄。江瀚新材全球市占率20%,硅烷产能15.2万吨/年,产品超200个,2025年上半年产量5.6万吨,出口占比超50%,通过循环技术使单位能耗较行业低20%,光纤级、电子级硅烷产业化加速,切入中芯国际供应链。晨光新材专注硅烷偶联剂,产品覆盖光伏胶膜、高端涂料等领域,生产设备国产化率第一,在5G高频覆铜板用低介电产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3 2025有机硅行业核心投资逻辑(数据支撑)

3.1 供给端:产能达峰+反内卷,格局持续优化

国内有机硅DMC产能已达320万吨,2025年后几乎无新增产能,仅内蒙古兴发有10万吨规划。行业经历2025年上半年价格跌破1.05万元/吨成本线的全行业亏损后,头部企业启动协同减产30%,11月18日将召开单体厂会议夯实“反内卷”政策。政策层面,《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要求2025年底前淘汰高耗能工业硅产能,加速行业整合出清,预计2025年行业开工率将从2024年的67%提升至76%。海外方面,迈图、陶氏等企业产能相继关停,中国有机硅出口持续增长,2024年聚硅氧烷出口54.57万吨,同比增35.21%。

3.2 需求端:新兴领域爆发,告别单一周期依赖

传统建筑领域需求占比已不足25%,新兴领域成为增长核心引擎。据德邦证券测算,2025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有机硅消费量同比增长44.2%至30.4万吨(单车用量达20kg,为传统燃油车7倍),光伏领域同比增长19.4%至76.5万吨(每GW消耗高端硅胶1000-1500吨),电子电器领域同比增长16.7%至50.3万吨。此外,人形机器人仿生皮肤、关节密封件需求打开千亿市场,SpaceX火箭、5G基站等高端场景也在持续拓展,共同驱动行业需求双位数增长。

3.3 技术端:国产替代加速,高端产品突围

高端有机硅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2025年多个技术突破落地:硅宝科技电子级封装胶纯度达99.95%,替代进口用于半导体芯片封装;东岳硅材FDA认证导管进入美敦力供应链;合盛硅业0度人体硅胶通过生物相容性测试;国产耐高温硅橡胶耐受温度突破400℃,成功进入航天供应链。政策补贴与产业基金加持下,医疗级、电子级、半导体级有机硅材料研发加速,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4 行业风险提示(客观陈述)

- 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有机硅DMC等中间体为大宗化工原料,2025年11月虽涨至12500元/吨,但价格周期性特征仍存,短期受供需错配、减产政策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企业盈利表现。

- 原材料成本风险:工业硅、甲醇、氯气等原料价格波动,以及能源价格变化,会直接传导至生产成本,对上游企业利润空间形成挤压。

-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终端市场增长放缓,或人形机器人、半导体等新兴领域商业化进程滞后,将影响有机硅需求释放。

- 项目推进风险:部分企业扩产项目存在延期风险,且行业技术迭代快,高端产品研发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

来源:无心是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