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太极爱好者练拳时,都会听到“弹簧劲”这个词——有人说这是今人编的新名词,也有人练了好几年都摸不着门道。其实这弹簧劲既不是凭空创造的噱头,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技,古典太极拳理论里早有雏形,今人不过是把它说得更直白了些。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伙掰扯掰扯,把这“弹簧劲
很多太极爱好者练拳时,都会听到“弹簧劲”这个词——有人说这是今人编的新名词,也有人练了好几年都摸不着门道。其实这弹簧劲既不是凭空创造的噱头,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绝技,古典太极拳理论里早有雏形,今人不过是把它说得更直白了些。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伙掰扯掰扯,把这“弹簧劲”讲明白、讲透彻。
先说说这弹簧劲的老祖宗在哪。咱们常练的“随曲就伸”“气宜鼓荡”“周身节节贯串”“气势腾挪”“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些老话可不是随便念的口诀,全是弹簧劲的雏形。你细琢磨,随曲就伸不就像弹簧被压弯了又能弹回来?气宜鼓荡不就是弹簧里憋着的那股劲儿?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更直接点出了弹簧劲的核心状态——没完全松垮,也没完全展开,就像拉到一半的弹簧,随时能收能放。
那到底啥是弹簧劲?说白了,就是一种棉软又沉滞的内劲,外看像棉花一样软,摸进去却像钢条一样硬。这“棉软”不是没骨头的软塌塌,“沉滞”也不是挪不动的笨重。打个比方,就像你伸手去按一块棉花,看着软乎乎的,按下去却能感觉到里面有股韧劲,不顶你,但也不让你轻易按到底,这就是弹簧劲的味道。
想练出弹簧劲,光练拳架不行,光练推手也不行,得两条腿走路,拳架和推手一起练。李雅轩老师有段话讲得特别透彻,练架子时,身体要像一艘载重的船在江河里走——既有动荡的劲儿,又特别沉稳。起来的时候,离不开水的托力;下沉的时候,又碰不到河底。也就是说,练拳时身体既不能飘起来,也不能扎死根,就像船被水托着似的,这股不飘不僵的劲儿,就是弹簧劲的底子。
推手的时候练弹簧劲,讲究就更多了。首先绝不能用力顶抗对方的力,不能让对方觉得“这人挺有劲”。你一硬顶,对方要么发不出力,要么就不动了,这不是滞,是僵,僵了就没下文了,跟弹簧被压死了有啥区别?但也不能完全不抵触,一点力都不接,那叫空走,也就是“丢”,连劲都丢了,还谈啥弹簧劲?
真正的弹簧劲,是让对方能随时动、能发力,但怎么都发不完、发不透、发不舒服。秘诀就在沾连粘随里,刻意延长彼此力的相互作用时间,不把对方逼硬,不把对方拿死,始终保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状态,让对方想使劲使不上,想撤又撤不开,这就是弹簧劲的妙用。
这里要特别说下“整体弹簧劲”里的“整体”二字,这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自己,全身任何部位都得练成能缩能长的“小弹簧”,压不到头,拉不断,而且不像钢制弹簧那样只能在轴线上弹,咱们身上的“弹簧”往哪个方向都能发力。比如手往后退,身体能往前、往左、往右走,做到“手让而身不让”“上退下进”,各部位各干各的,但目标一致。就像坦克车,车身能转,炮管能上下左右动,可都跟着车身一起进退,不跑偏。
另一层意思是说推手双方,两个人要构成一个“大整体”。练的时候,既要用意念主动引导,让对方变成一个弹性体,又要让自己也保持弹性,俩弹性体交融在一起,合二为一,彼来我往,相生相克,循环不断。这比单个弹簧厉害多了,钢制弹簧能压死、能拉直,咱们的太极弹簧劲,压不垮、拉不断,还能全方位发力,比钢制弹簧强不止一点。
再给大伙说三个比喻,秒懂弹簧劲。第一个是船,练拳时像船在水里,不飘不沉,借水的浮力发力;第二个是坦克,全身各部位能独立动,但又能协同一致;第三个是蜘蛛网,小虫子撞进蛛网里,怎么挣扎都没用,蛛网不硬顶,却能借着虫子的力气把它困住。练会了弹簧劲,跟人推手就像这蛛网困虫,对方再有力也没用,只能被你“虚虚笼住”,逃都逃不掉。
其实弹簧劲没那么神秘,核心就是找到“不松不僵、能收能放”的劲儿,拳架里练底子,推手时练运用,把全身练成一个灵活的“大弹簧”,再跟对方形成“整体弹簧”,这就是太极弹簧劲的真谛。刚开始练可能找不到感觉,别急,慢慢琢磨“随曲就伸”“似松非松”的老话,练得多了,自然就能体会到那种棉里裹钢、收放自如的弹簧劲了。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来源:明中聊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