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一个道士劝我爹买下城郊荒地,十年后那里成了开发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7 18:56 1

摘要:1992年的夏天,华北平原的日头毒得像火。我家住在冀南小城清河县,爹是县棉纺厂的保全工,娘在街边摆个针头线脑的小摊,日子过得紧巴巴,却也安稳。那年我刚上小学三年级,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城西那片望不到边的盐碱地——杂草疯长,坑洼遍地,下雨后积满泥水,天晴了就泛着

第一章 九二之夏,荒滩上的道士箴言

1992年的夏天,华北平原的日头毒得像火。我家住在冀南小城清河县,爹是县棉纺厂的保全工,娘在街边摆个针头线脑的小摊,日子过得紧巴巴,却也安稳。那年我刚上小学三年级,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城西那片望不到边的盐碱地——杂草疯长,坑洼遍地,下雨后积满泥水,天晴了就泛着白花花的碱霜,连野草都长不旺,是县城出了名的“没人要”。

那天是周六,我放了学就往娘的小摊跑,刚到街口,就看见爹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个军绿色的布包,脸色通红,额头上全是汗,像是刚跟人吵过架。

“爹,你咋回来了?不是说厂里加班吗?”我跑过去拽住他的车后座。

爹没应声,一把把我抱上车后座,蹬着车就往家赶。娘收了摊,正坐在院子里择菜,看见我们回来,连忙起身:“咋这么早?脸咋这么红?”

爹把自行车往墙上一靠,从布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抽出一根烟点燃,猛吸了一口,才开口:“今天厂里歇班,我去城西转了转,碰到个道士。”

“道士?”娘愣了一下,“城西那荒滩除了野草就是蛤蟆,哪来的道士?”

爹磕了磕烟灰,眼神里带着一种我从没见过的郑重:“那道士看着五十多岁,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背着个褡裢,不像骗子。他跟我说,城西那片盐碱地,是块有‘气脉’的地方,让我赶紧想法子买下来,不出十年,肯定有大造化。”

“买地?”娘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你疯了?那破地能种啥?种庄稼不长,盖房嫌偏,买了不是扔钱?”

我也跟着点头。城西那片地,我跟小伙伴去玩过,到处是没过膝盖的野草,还有不少坟包,晚上没人敢去。县城里谁都知道,那是块废地,村委会巴不得有人要,可多少年了,也没人愿意接手。

爹没急着反驳,又吸了口烟:“我一开始也不信,觉得他胡扯。可那道士跟我说,这几年国家要搞市场经济,城里要往外扩,城西那片地,迟早要规划。他还说,‘地脉顺国运,十年成沃土’,让我别犹豫,哪怕借钱,也要把地攥在手里。”

“道士的话你也信?”娘把手里的菜往盆里一扔,“咱家里啥情况你不知道?你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八十块,我摆摊一天挣个块八毛,供孩子上学,还要攒钱给你看病(爹有老胃病),哪来的钱买地?再说,那地就算不要钱,咱也没法管,离城好几里地,荒得很!”

爹的眉头皱了起来:“我打听了,村委会那边说了,城西那片地,只要愿意要,一亩地一年就交五块钱承包费,能承包三十年。要是一次交清,一亩地才一百块!我想把南边那片靠河的十亩地包下来,也就一千块钱。”

“一千块?”娘差点跳起来,“你疯了!一千块是咱两年的积蓄!再说,承包三十年,咱能干啥?种庄稼?那盐碱地种啥死啥!放着荒?那不是白扔钱吗?”

正在这时,邻居王大叔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锄头,笑着说:“老陈,听说你想承包城西的荒地?你可别犯糊涂!那地我去过,除了石头就是碱土,屁用没有!”

爹站起身,跟王大叔解释:“老王,我觉得那道士说得有点道理,现在城里都在搞建设,说不定以后真能用上。”

“道士的话能信?”王大叔撇撇嘴,“我看你是被太阳晒糊涂了!咱清河县就这么大,城西那片地,前几年想盖砖窑都没人去,嫌太远,拉土不方便。你承包下来,纯粹是扔钱!”

不光是王大叔,晚上亲戚们听说了,也都来劝爹。二叔说:“哥,你可别冲动,一千块钱不是小数,要是赔了,家里就垮了!”姑姑说:“咱庄稼人,就该踏踏实实过日子,别想那些不着边际的事!”

爹被说得没话说,却没松口。那天晚上,我听见爹娘在屋里吵到半夜。娘哭着说:“你咋这么轴?那地就是块废地,咱不能拿全家的生计赌啊!”爹叹了口气:“我也知道风险大,可我总觉得那道士不是骗子。你想,他没要咱一分钱,就说了几句话,要是想骗钱,早就开口了。再说,一亩地才一百块,承包三十年,就算真荒着,也亏不了多少。可要是真像他说的,以后有发展,咱全家就翻身了!”

娘没再说话,只是不停地哭。我知道,爹心里也没底,但他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认定的事,就想坚持。

过了几天,爹还是没松口,偷偷拿着家里的存折,去银行取了八百块钱,又跟厂里的同事借了两百,凑够了一千块,跑到村委会,签了承包合同。当爹把那张皱巴巴的合同拿回家时,娘气得好几天没理他,饭也不给他做,爹就自己煮面条,默默承受着。

村里人知道了,都嘲笑爹是“傻子”,说他“被道士灌了迷魂汤”。每次爹骑着自行车路过村口,都能听见有人在背后议论:“老陈真是疯了,一千块买了十亩荒地,以后有他哭的!”

爹从不辩解,只是偶尔会骑着车,带我去城西的荒地看看。那片地确实荒凉,放眼望去,全是齐腰的野草,远处是一条浑浊的小河,河边散落着几块石头。爹会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看着土里面的碱霜,自言自语:“以后这里,肯定不是这样。”

我那时候不懂爹的心思,只是觉得那片地阴森森的,不好玩。可我能看出,爹每次来这里,眼神里都带着希望。他会在地里走走,偶尔拔掉几棵长得特别旺的野草,像是在打理一片宝贝。

娘后来也慢慢消了气,虽然还是不理解爹的做法,但也没再反对。她只是跟爹说:“钱已经花了,以后别再瞎折腾了,好好上班,好好过日子。”

爹点了点头,没说话。可我知道,他心里的那团火,一直没灭。

1992年的夏天,就在这样的议论和不解中过去了。爹的生活没什么变化,还是每天去棉纺厂上班,下班了就去地里转一圈,然后回家帮娘做家务。只是,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多了一把镰刀和一个水壶,那是他去地里“打理”荒地用的。

没人知道,爹签下的那份承包合同,会在十年后,彻底改变我们全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清河县的格局。而那个夏天,那个神秘的道士,那句“地脉顺国运,十年成沃土”的箴言,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爹的心里,也埋在了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等待着生根发芽的一天。

第二章 十年坚守,荒地上的风雨与期盼

从1992年到2002年,整整十年。这十年,清河县变了很多,城里盖起了高楼,马路拓宽了,个体户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了这座小城。而我们家,也在这十年里,经历了风雨,也坚守着那份看似不切实际的期盼。

爹承包下那十亩荒地后,并没有闲着。他知道那地是盐碱地,种庄稼不行,就想着先改良土壤。每天下班,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带着锄头、镰刀和水桶,去地里忙活。他把地里的野草拔掉,把坑洼填平,又从河里挑水,一点点浇灌土地,希望能冲淡土壤里的盐分。

娘一开始不乐意,觉得爹是瞎忙活,可看着爹每天累得满头大汗,也心疼了,偶尔会跟着爹一起去地里帮忙。我放学写完作业,也会去地里给爹送水,看着爹在空旷的荒地上劳作,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第一年,爹在地里种了些耐盐碱的高粱和玉米。可到了秋天,高粱长得不足半米高,玉米穗小得可怜,几乎没有收成。村里人又开始嘲笑:“我说老陈,你这地就是块废地,种啥都白搭!”

爹没气馁,第二年换了品种,种了棉花和豆子。可结果还是一样,收成寥寥。娘叹了口气:“老陈,别折腾了,这地就是不行,咱把它荒着吧,至少不用这么累。”

爹摇了摇头:“再试试,总会有办法的。”

就这样,爹每年都在地里尝试不同的作物,虽然收成一直不好,但他从未放弃。他还在地里栽了几棵杨树和柳树,希望树木能固沙改良土壤。那些树一开始长得很慢,叶子发黄,可在爹的精心照料下,慢慢扎根,几年后,竟然长得枝繁叶茂,给荒凉的土地增添了一丝生机。

除了种地,爹还在地里挖了一个小池塘,引了河里的水,养了些鲫鱼和鲤鱼。一开始,鱼长得很慢,还有不少死了的,可爹不放弃,慢慢摸索养鱼的技巧,后来竟然有了不错的收成。每到逢年过节,爹就会从池塘里捞几条鱼,给家里改善伙食,有时候还会送给亲戚邻居,让他们尝尝鲜。

这十年里,我们家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1995年,棉纺厂效益不好,爹下岗了。这对我们家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那段时间,爹整天愁眉苦脸,找不到工作,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全靠娘的小摊维持生计。

亲戚们都劝爹:“把那十亩荒地卖了吧,虽然不值钱,但多少能换点钱,给你找点事做。”村里有人愿意出五千块钱买爹的地,说要用来盖猪圈。

娘也劝爹:“老陈,卖了吧,咱现在日子不好过,五千块钱能解燃眉之急。”

爹却坚决不同意:“不行,这地不能卖。我答应过自己,要守着它十年。现在才三年,还没到时候。”

下岗后的爹,没闲着。他去工地打零工,搬砖、扛水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门,晚上天黑才回来,累得浑身酸痛,可他还是每天坚持去地里转一圈,看看庄稼,看看树木,看看池塘里的鱼。

有一次,爹在工地干活时,不小心从架子上摔了下来,腿摔骨折了。躺在医院里,爹还惦记着地里的事,让我和娘多去看看,别让庄稼旱着,别让鱼缺氧。娘看着爹打着石膏的腿,哭着说:“你都这样了,还惦记着那破地!那地到底有啥好的?”

爹笑了笑:“它会好起来的,等它好了,我们家的日子就好了。”

1998年,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为了给我凑学费,娘的小摊更加辛苦了,爹也在工地上更加拼命。那段时间,家里的经济很紧张,有时候连买菜的钱都没有。娘又一次提起卖地的事:“老陈,孩子学费这么贵,我们实在撑不下去了,把地卖了吧,能凑点学费。”

爹沉默了很久,最后摇了摇头:“再等等,再等两年。孩子的学费,我来想办法。”

爹真的想了办法,他跟工头预支了工资,又跟亲戚借了点,终于凑够了我的学费。看着爹疲惫的身影,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好好报答爹娘。

这十年里,关于城西要开发的传闻,也断断续续地传来过几次。1996年,有人说县里要在城西盖一个化肥厂,可后来因为环保问题,不了了之。1999年,又有人说要在城西修一条高速公路,可也只是传闻,没了下文。

每次有传闻,村里就有人来找爹,想高价买他的地。1999年那次,有人愿意出五万块钱买爹的十亩地,说要用来建仓库。五万块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足够我们家盖一栋新房子,还能给我凑够大学学费。

娘动心了,拉着爹的手说:“老陈,卖了吧,五万块钱,咱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有了这钱,咱就能过好日子了!”

村里的人也都劝爹:“老陈,见好就收吧,五万块钱够你养老了,别再等了,万一以后不开发了,你就亏大了!”

爹看着娘期盼的眼神,又看着村里人的劝说,心里也动摇了。那几天,他失眠了,整天在地里转来转去,看着自己种的树,看着自己挖的池塘,心里舍不得。

最后,爹还是摇了摇头:“再等等,我答应过自己,要等十年。现在才七年,再等三年,要是还没动静,我就卖。”

娘哭了,她觉得爹太固执了,可她也知道,爹一旦决定的事,就不会改变。

2000年,我考上了大学,去了外地读书。临走前,爹送我到火车站,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好好读书,别担心家里。爹会守着那片地,等你毕业回来,说不定就能给你一个惊喜。”

我点了点头,看着爹两鬓的白发,心里酸酸的。这几年,爹老了很多,脸上的皱纹多了,背也有点驼了,可他眼里的那份期盼,却从未消失。

在外地读书的那两年,我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每次都要问爹地里的情况。爹总是说:“挺好的,树长得越来越粗了,池塘里的鱼也越来越多了,那地也越来越肥了。”

我知道,爹是在给自己打气,也是在给我打气。我也听说,县里关于城西开发的传闻越来越多了,说省里要规划一条省道经过清河县,城西那片地要被划为开发区,建工厂、盖商品房。

2002年的夏天,我放暑假回家。刚下火车,就感觉到了清河县的变化。城里的马路更宽了,高楼更多了,车也更多了。出租车司机跟我说:“小姑娘,你好久没回来了吧?城西要开发了,听说要建开发区,现在那边的地价涨疯了!”

我心里一动,连忙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到爹和娘坐在院子里,脸上带着笑容,桌子上放着一份报纸。

“爹,娘,我回来了!”

爹和娘看到我,高兴得不得了。爹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城西真的要开发了!县里已经下文件了,要建清河县经济开发区,咱们家的那十亩地,就在开发区的核心区域!”

娘也笑着说:“是啊,现在好多开发商都去城西考察了,有人已经来找你爹,想高价买咱们的地呢!”

我拿起桌子上的报纸,上面果然刊登了清河县建设经济开发区的消息,规划图上,我们家的那片地,赫然在列。

那一刻,我哭了。我想起了爹这十年来的坚守,想起了他在地里劳作的身影,想起了他面对嘲笑时的沉默,想起了他受伤时还惦记着地里的样子。这十年,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不解,可他从未放弃,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爹看着我,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爹没骗你吧?那道士说的话,应验了!”

我点了点头,哽咽着说:“爹,你太不容易了!”

娘也擦了擦眼泪:“以前我总怪你爹固执,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你爹比我们都有远见。”

那天晚上,我们家破例做了一桌子好菜,爹还开了一瓶酒,喝得很尽兴。他说:“这十年,值了!”

是啊,十年坚守,终于等来了花开。那片曾经被人嘲笑的荒地,即将成为繁华的开发区,而我们家的命运,也将因此彻底改变。

第三章 地价疯涨,荒滩变宝地的风波

2002年的夏天,清河县最热闹的话题,就是城西的开发区。县里的文件一公布,城西那片曾经无人问津的盐碱地,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地价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我们家的十亩地,因为在开发区的核心区域,更是成了开发商争抢的目标。第一个来找爹的,是县里有名的开发商张老板。张老板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开着一辆黑色的桑塔纳,直奔我们家。

“陈大叔,您好!”张老板一进门就热情地握住爹的手,“我是张氏地产的张建国,今天来,是想跟您谈谈您城西那十亩地的事。”

爹请张老板坐下,娘给端上了茶水。张老板开门见山:“陈大叔,您的地我了解过了,位置非常好,就在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我们想用来建商品房。我给您的价格是一亩地十万块,十亩地就是一百万!您看怎么样?”

一百万!这个数字像惊雷一样,炸得我们全家都愣住了。娘的手一抖,茶水差点洒出来。我也惊呆了,在2002年的清河县,一百万绝对是天文数字,足够在城里买好几套大房子,足够我们家彻底摆脱贫困。

张老板看着我们的反应,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陈大叔,这个价格在清河县,绝对是最高的了。您要是同意,我们现在就能签合同,首付五十万,剩下的五十万,等土地过户后一次性付清。”

娘连忙说:“老陈,快答应啊!一百万啊!”

爹却没立刻答应,他皱着眉头,沉思了很久,说:“张老板,谢谢你的好意,不过这事先容我考虑考虑,我跟家里人商量商量。”

张老板愣了一下,没想到爹会犹豫,他以为这个价格没人会拒绝。“陈大叔,您还有什么好考虑的?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了,过几天说不定就不是这个价了,不过我给您保证,这个价格是最低的,不会再降了。”

“我知道,谢谢。”爹说,“你先回去吧,我考虑好了给你答复。”

张老板没办法,只能留下名片,悻悻地走了。

张老板走后,娘埋怨爹:“老陈,你傻啊!一百万啊!你还考虑啥?赶紧答应啊!”

“是啊,爹,一百万足够我们家过好日子了!”我也跟着说。

爹摇了摇头:“你们别急。现在开发区刚规划,地价还在涨,说不定以后能卖更高的价格。再说,我还想看看,开发商到底想怎么开发这片地,要是我们自己能参与进去,说不定比卖地更划算。”

娘不理解:“还能怎么参与?我们又不懂开发房地产。”

“不懂可以学,或者跟开发商合作。”爹说,“这地是我守了十年的,我不想就这么轻易卖了。”

接下来的几天,来找爹的开发商络绎不绝。有给八十万的,有给九十万的,最高的一个开发商,给了一百二十万的价格。村里的人都羡慕疯了,都说爹是“财神爷附体”,当初的“傻子”现在成了最大的赢家。

二叔和姑姑也来了,劝爹:“哥,赶紧卖了吧!一百二十万啊!够你这辈子享清福了!别再等了,夜长梦多,万一政策变了,你就亏大了!”

邻居王大叔也来了,拍着爹的肩膀说:“老陈,你真是好福气啊!当初我还嘲笑你,现在看来,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听我的,赶紧卖了,拿着钱享清福去!”

面对这么多的劝说和诱惑,爹还是没松口。他每天都去城西的地里转,看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施工队在附近考察、测量,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有一天,爹找到了之前来的张老板,跟他说:“张老板,我不想卖地,我想跟你合作开发。”

张老板愣了一下:“合作开发?怎么合作?”

“我的十亩地,算我入股,你们出资金和技术,我们一起建商品房。建成后,我要三成的利润,或者给我三套一百平米以上的商品房,再给我一个商铺。”爹说。

张老板笑了:“陈大叔,您这要求太高了。您的地虽然值一百万,但开发房地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风险也很大。三成利润太多了,最多给您一成利润,或者两套商品房。”

爹摇了摇头:“张老板,我的地在核心区域,以后的升值空间很大。三成利润不多,要是你不同意,我可以找其他开发商合作。”

张老板犹豫了,他知道爹的地位置好,很多开发商都盯着,要是爹跟别人合作,他就亏了。最后,张老板说:“陈大叔,我考虑考虑,明天给你答复。”

第二天,张老板给爹回了信,同意了爹的要求:“陈大叔,我同意跟你合作,建成后给你三成利润,或者三套商品房加一个商铺。你选哪种?”

爹想了想:“我选三套商品房和一个商铺。”

爹觉得,现金虽然好,但房子和商铺是不动产,以后还会升值,而且可以用来出租或者自己住,更划算。

就这样,爹和张老板签了合作协议。消息传出去后,村里的人都惊呆了,有人说爹太贪心,有人说爹有远见,还有人嫉妒地说爹是“走了狗屎运”。

合作协议签了之后,施工队很快就进驻了我们家的地。挖掘机、推土机轰鸣作响,曾经荒凉的土地上,热闹了起来。爹每天都会去工地看看,看着自己种的树被移栽到旁边的绿化带,看着自己挖的池塘被填平,看着地基一点点起来,心里感慨万千。

施工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风波。有几个曾经嘲笑过爹的村民,心里不平衡,跑到工地闹事,说爹的地当初是“占了村里的便宜”,现在发达了,应该给村里分点钱。

爹知道后,没有生气,而是找到了村支书,说明了情况。村支书召集了村民大会,在会上说:“老陈的地,是当初按照村里的规定承包的,合法合规。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他自己坚守了十年的结果,跟村里没关系。大家别眼红,要向老陈学习,有远见,能坚持。”

村民们听了村支书的话,也没人再闹事了。

2004年,商品房建成了。三栋六层的小楼,整齐地矗立在曾经的荒地上,小区里种满了花草树木,还有一个小广场,环境非常好。按照协议,爹得到了三套一百二十平米的商品房和一个五十平米的商铺。

那三套商品房,一套我们自己住,一套给我当婚房,还有一套租了出去,每个月能收一千多块租金。那个商铺,爹租给了一个开超市的老板,每个月租金两千块。

我们家搬进了新房子,宽敞明亮,装修得很漂亮。娘看着新房子,笑得合不拢嘴:“老陈,真没想到,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爹也笑了:“我说过,那地会给我们带来惊喜的。”

自从搬进新房子,我们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爹不再去工地打零工了,每天看看商铺的出租情况,打理一下家里的事情,偶尔去老年大学学学书法,日子过得悠闲而充实。娘也不再摆小摊了,在家看看孙子(我后来结婚生了孩子),种种花,和邻居们聊聊天,过得很开心。

那片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清河县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小区里住满了人,商铺里生意兴隆,旁边还建了学校、医院、超市,交通也非常便利。地价也从当初的一亩地一百块,涨到了一亩地几十万,翻了几千倍。

有人问爹:“老陈,你后悔当初没直接卖地吗?要是当初卖了,能早几年享清福。”

爹摇了摇头:“不后悔。合作开发虽然慢了点,但得到的更多。更重要的是,我亲眼看着自己守了十年的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心里有成就感。”

我知道,爹说的是心里话。这十年的坚守,不仅仅是为了钱,更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期盼,那份对未来的信念。那个神秘的道士,或许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改变我们家命运的,是爹的远见、坚持和勇气。

第四章 命运转折,平凡家庭的新生活与旧情怀

住进新房,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可爹并没有因为财富而改变,他还是那个朴实、节俭的老陈,只是脸上的笑容多了,腰杆也挺直了。

我结婚后,和老公一起在城里工作,孩子交给爹娘照顾。爹每天早上送孙子去幼儿园,然后去商铺看看,回来的路上买点菜,下午要么去老年大学,要么在家练字,日子过得规律而充实。娘则在家做家务,接送孙子,偶尔和小区里的其他老太太一起跳广场舞,生活也很惬意。

那个五十平米的商铺,租给了超市老板后,生意一直很好。老板很会经营,商品齐全,价格公道,附近小区的居民都愿意去他那里买东西。每个月月初,老板都会准时把租金打到爹的银行卡上,从不拖欠。爹有时候会去商铺转转,和老板聊聊天,问问生意情况,老板也很尊重爹,经常给爹送些水果、零食。

我们家租出去的那套商品房,租客是一对年轻的夫妻,都是开发区工厂的职工。他们很爱护房子,租金也准时缴纳,爹对他们很满意。有一次,租客家里的水管坏了,爹二话不说,找了维修师傅过去修,还没要租客的钱。租客很感动,后来续租的时候,主动给爹涨了两百块租金。

日子好了,爹也没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当年爹下岗后,家里困难,邻居王大叔经常给我们送些蔬菜、粮食,还帮爹找过工作。现在,爹经常邀请王大叔来家里吃饭,还把自己种的花送给王大叔。王大叔每次来,都会感慨地说:“老陈,你真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当初我还嘲笑你,你却不记仇。”

爹笑着说:“都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当初我买地,你们不理解也正常,我不怪你们。”

二叔和姑姑家的日子也不算富裕,爹经常接济他们。二叔的儿子(我的堂弟)考上大学,爹给了一万块学费;姑姑家盖房子,爹又借了五万块给他们。二叔和姑姑都很感激爹,说:“哥,你真是我们家的贵人。”

爹只是说:“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除了帮助亲戚邻居,爹还很关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村里修公路,爹捐了两万块;村里建老年活动中心,爹又捐了三万块。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特意表扬了爹:“老陈虽然现在发达了,但没忘本,心里还想着村里的乡亲们。大家要向老陈学习,致富不忘家乡。”

村民们也都很尊敬爹,每次见到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陈大叔,您来了!”“陈大爷,身体还好吗?”

爹的名声,在清河县越来越响。有人说他是“预言家”,有人说他是“慈善家”,还有人说他是“最有远见的农民”。可爹从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他常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是运气好,遇到了好时代。”

我知道,爹说的“运气好”,背后是十年的坚守和付出。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没有面对嘲笑时的不放弃,就没有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2006年,我儿子三岁了,该上幼儿园了。爹和娘商量着,把孙子送到了开发区最好的幼儿园。幼儿园的条件很好,老师也很负责,儿子在幼儿园里过得很开心。

有一次,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我和老公特意请假回来参加。活动地点就在我们家曾经的那片地旁边的小广场上。看着儿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看着周围繁华的小区、热闹的商铺,我想起了小时候和爹一起来这片荒地的情景。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野草齐腰,河水浑浊。而现在,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了清河县最繁华的区域之一。我转过头,看到爹正坐在广场的长椅上,看着孙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爹,您在想什么呢?”我走过去,坐在爹的身边。

爹笑了笑:“我在想,这十年,变化真大啊。以前谁能想到,这片荒地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是啊,都是您的功劳。”我说,“如果不是您当初坚持买地,我们家也不会有今天。”

爹摇了摇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要谢谢那个道士,谢谢这个好时代。如果不是国家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搞开发区,这片地也不会这么值钱。”

“那个道士,您后来再见过吗?”我好奇地问。

爹叹了口气:“没见过。自从92年那次见过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了。我一直想谢谢他,可不知道他在哪里。”

“也许,他就是上天派来帮我们的吧。”我说。

爹笑了:“也许吧。不过,我更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当初我没有坚持,没有付出,就算有机会,也抓不住。”

我点了点头,觉得爹说得很有道理。机会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爹的坚守和付出,就是最好的准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清河县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影响,房价有所下跌。有人担心地说:“老陈,你当初要是直接卖了地,就好了,现在房价跌了,你的房子也不值钱了。”

爹却不担心:“房价涨跌很正常,我又不是炒房的,我是自己住,还有出租,影响不大。再说,开发区的发展越来越好,以后房价还会涨回来的。”

果然,没过几年,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工作、生活,房价又涨了起来,而且比以前更高了。我们家的三套房子和一个商铺,价值翻了好几倍。

有人问爹:“老陈,你现在是千万富翁了,打算怎么花这些钱?”

爹笑着说:“钱够花就行,我打算把大部分钱存起来,留给孙子上学、结婚用。剩下的钱,捐一部分给慈善机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娘也支持爹的想法:“是啊,我们现在日子过得很好,没必要追求太多的钱。能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好事。”

2012年,我儿子上小学了,爹和娘也都老了。爹的头发全白了,娘的眼睛也花了,但他们的身体还算硬朗。爹不再去老年大学了,每天在家看看书、练练字,接送孙子上下学。娘则在家做饭、做家务,照顾我们的生活。

有一天,爹突然对我说:“孩子,我想回城西的老房子看看。”

我知道,爹说的老房子,是我们以前住的那个小平房,现在还在,只是没人住了。我点了点头:“好,我陪您去。”

我们开车来到了城西的老城区,找到了曾经的家。小平房已经很破旧了,墙皮脱落,院子里长满了野草。爹走进院子,看着曾经的房子,感慨地说:“这里,承载了我们家太多的回忆啊。”

我看着爹的背影,心里酸酸的。这里,有我童年的记忆,有爹下岗后的愁苦,有娘摆小摊的辛苦,也有我们家最艰难的日子。

“爹,要不我们把这房子修一修,留着做纪念吧?”我说。

爹摇了摇头:“不用了,就让它这样吧。过去的日子,记在心里就好。我们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要珍惜当下。”

从老房子回来后,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对我说:“孩子,人这一辈子,起起落落很正常。不管过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保持平常心,不能忘本,不能贪心。”

我点了点头,把爹的话记在了心里。

这些年,我也经常会想起那个神秘的道士。他就像一个谜,出现在1992年的夏天,点拨了爹,然后就消失了。也许,他只是一个走南闯北的普通人,也许,他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但不管他是谁,我们都要感谢他,因为他的一句话,改变了我们家的命运。

不过,我更明白,真正改变我们家命运的,是爹的远见、坚持和勇气,是那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如果没有爹的坚守,就算有道士的点拨,也不会有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那个好时代,就算爹买了地,也不会有开发区的建设,不会有地价的疯涨。

现在的清河县,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城西的开发区更是成为了清河县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而我们家,也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变成了富裕的家庭。但我们并没有忘记过去的日子,没有忘记曾经的艰难,更没有忘记做人的本分。

爹常说:“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心里踏实。”

是啊,钱固然重要,但亲情、健康和内心的平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是因为那片地,更是因为我们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一起坚守了那份对未来的期盼。

第五章 岁月回响,地脉国运里的人生真谛

2022年,距离爹买下城西荒地,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这三十年,清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西的开发区早已成为冀南地区有名的经济重镇,高楼林立,企业云集,交通四通八达,常住人口超过了十万。我们家的那三套商品房和一个商铺,价值已经超过了两千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家庭。

我和老公也辞去了工作,用爹给的一部分钱,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儿子已经考上了重点大学,学的是城市规划专业,他说,是爷爷的故事激励了他,他想以后为更多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爹和娘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但行动已经有些不便。他们不再住在城里的商品房里,而是搬到了开发区旁边的一个养老社区。养老社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还有很多老年活动,爹和娘在这里过得很开心。

爹每天早上起来,会和其他老人一起打太极拳、散步,上午去老年活动室练练书法、下下棋,下午看看书、听听戏,日子过得悠闲而充实。娘则喜欢和其他老太太一起跳广场舞、织毛衣、聊家常,偶尔还会做些家乡的小吃,分给邻居们品尝。

虽然年纪大了,但爹还是很关心开发区的发展。每次我去看他,他都会问我:“开发区最近又有什么新变化?有没有新的企业入驻?”

我会把开发区的最新情况告诉爹,爹听了,总是会点点头:“好,好,发展得越来越好就好。”

有一次,儿子放假回家,陪着爹去开发区转了转。看着曾经的荒地变成了如今的繁华都市,儿子感慨地说:“爷爷,您真是太有远见了!如果不是您当初坚持买地,我们家也不会有今天。”

爹笑了笑:“孩子,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国家的政策好,是时代的发展好。我只是刚好抓住了一个机会而已。”

“爷爷,那个道士,您现在还相信他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儿子好奇地问。

爹想了想,说:“也许他有,也许他没有。但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个看透了时代趋势的人。那时候,国家正在搞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越来越繁荣,城市肯定会往外扩,城西那片地,虽然当时是荒地,但地理位置不错,迟早会被开发。他只是提前看到了这一点而已。”

儿子点了点头:“爷爷,您说得对。其实,真正的远见,是看透时代的趋势,并且坚持下去。”

爹欣慰地笑了:“是啊,孩子,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远见,有坚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

这三十年里,也有很多媒体想来采访爹,想把他的故事写成报道,宣传他的“传奇经历”,但都被爹拒绝了。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好报道的。我的故事,只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爹说得没错,他的故事,确实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但这个小插曲,却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了普通老百姓在时代浪潮中抓住机会、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

2022年的夏天,清河县举办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开发区作为清河县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也设立了专门的展区。展区里,有很多老照片、老物件,还有开发区发展历程的介绍。其中,有一张照片,是1992年城西荒地的航拍图,旁边还有一张2022年开发区的航拍图,两张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照片旁边的文字介绍里,还提到了爹的故事:“1992年,县城居民陈某某,独具慧眼,承包了城西十亩荒地。十年后,荒地被划为开发区,陈某某的命运也因此彻底改变。他的故事,是清河县老百姓抓住时代机遇、发家致富的缩影。”

我带着爹和娘去看了成果展。当爹看到那张1992年的航拍图时,眼睛湿润了。他指着照片说:“你看,这就是当年的荒地,全是野草,没人要。”

娘也感慨地说:“是啊,谁能想到,三十年过去了,这里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看完成果展,爹对我说:“孩子,你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点了点头:“爹,您说得对。我们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会把您的故事和您的精神传承下去,让下一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国家政策好,是时代发展好,也是老一辈人艰苦奋斗、坚守坚持的结果。”

2023年的春节,我们全家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看着儿孙满堂,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爹和娘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爹举起酒杯,对大家说:“今天,我们全家团聚,我很高兴。我想说,我们家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国家,感谢时代,也要感谢我们一家人的互相支持、互相坚守。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做一个有远见、有坚持、有担当的人,珍惜时代的机遇,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们也举起酒杯,异口同声地说:“好!祝爹和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我们家越来越好!”

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那一刻,我想起了1992年的夏天,想起了那个神秘的道士,想起了爹在荒地上劳作的身影,想起了这三十年来的风风雨雨。

是啊,这三十年,我们家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发展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善了;时代进步了,我们的命运也改变了。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奋斗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现在,爹已经很少提起当年的事情了,但我知道,那段经历,已经深深烙印在了他的心里,也烙印在了我们全家的心里。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也会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只要我们有远见、有坚持、有勇气,抓住时代的机遇,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那个神秘的道士,或许永远不会再出现了,但他的话,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地脉顺国运,十年成沃土。”其实,不仅仅是地脉,个人的命运,也顺应着国运。国家强大了,人民才能幸福;时代发展了,个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这,就是爹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买地暴富”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坚持、远见、时代和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会一直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乐观的百香果w1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