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钱太难赚了”,这句感慨在2025年的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不断回响。无论是守着实体店的老板、奔波求职的年轻人,还是职场中小心翼翼的打工人,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生意利润被成本挤压,就业竞争激烈到“一岗难求”。挣钱难,成了贯穿2025
“今年钱太难赚了”,这句感慨在2025年的街头巷尾、社交平台不断回响。无论是守着实体店的老板、奔波求职的年轻人,还是职场中小心翼翼的打工人,都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生意利润被成本挤压,就业竞争激烈到“一岗难求”。挣钱难,成了贯穿2025年的普遍共鸣,但这背后,是时代转型期的复杂变局,而非努力的失效。
2025年的就业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1222万高校毕业生涌入职场,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2%左右,热门行业的竞争比例屡屡突破100:1;另一边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数百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后,PLC工程师、数控编程师等岗位开出8000-15000元月薪仍“一才难求”。行业分化愈发明显:互联网、房地产等传统热门领域收缩招聘规模,部分企业裁员过冬;而人工智能行业人才需求同比增长35%,AI工程师年薪普遍超30万。这种供需错配,让许多求职者陷入“想去的行业挤不进,缺人的行业没能力”的困境。
对于个体经营者而言,2025年的生存挑战更为直接。有服装店老板吐槽,投资三十万的店铺上半年营业额锐减15万,“从早上守到天黑,营业额才57块”,空调费都赚不回来;线下零售面临“线上比价”的冲击,同款衣服网上便宜三十块,就足以让顾客转身离去。成本上涨与消费理性的双重挤压,让生意越来越难:食材、房租涨了,餐饮老板不敢轻易涨价,看似热闹实则赔本赚吆喝;短视频带货赛道里,头部主播直接对接品牌,小博主投完流量后利润所剩无几。消费者也开始捂紧口袋,买衣服优先选“能穿三年”的质量款,报兴趣班只挑刚需项目,曾经的“冲动消费”变成了“精打细算”。
职场人的焦虑同样不容忽视。工资水平陷入停滞,保安、文员、售货员等岗位月薪普遍在3500-5500元之间,部分行业甚至出现薪资下滑;而技能迭代的速度却在加快,工厂里不会编程的工人面临被自动化设备替代的风险,办公室文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PPT可视化才能跟上节奏。35岁危机不再是互联网行业的专属,行政、销售等岗位的从业者也可能突然遭遇裁员,陷入“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不能断”的绝境。更让人困惑的是,曾经的“稳定路径”不再可靠,考研、考公的竞争白热化,却未必能换来预期的安稳。
但挣钱难,并不等于“赚不到钱”。在普遍的焦虑中,总有一些人找到新的破局之道。成都的张姐被裁后,瞄准社区“买菜难”的刚需,做起社区生鲜团长,三个月积累500多户固定客户,月净利润比上班时翻三倍;深圳的小李发现实体店老板的线上运营焦虑,推出199元的短视频剪辑
来源:清泉的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