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内,近300位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齐聚一堂,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国际传播论坛在此举行。与以往程序化的论坛不同,这次,故事的张力与思想的碰撞,让“跨山越海的媒介桥梁”这一主题变得无比鲜活与具体。
11月13日,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芒果馆内,近300位国际传播领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齐聚一堂,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国际传播论坛在此举行。与以往程序化的论坛不同,这次,故事的张力与思想的碰撞,让“跨山越海的媒介桥梁”这一主题变得无比鲜活与具体。
△论坛现场
论坛上,真正点燃现场氛围的,是来自一线实践者带来的、带着温度与泥土气息的故事。
桥墩:用“在场”与“抵达”筑牢信任之基
“来都来了,所以要不再往前走走?”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副主任郑开君,在台上展示了一段2011年在利比亚前线拍摄的珍贵视频。画面背后,是他和同事们冒着生命危险,向交火线再推进五公里的执着。几分钟后,他们就在掩体后躲避子弹。防弹衣上“XINHUA”的标识,此刻不仅是身份,更是沉甸甸的使命。
△分享现场
“在信息洪流与算法的冲击下,有人或许认为亲临现场已非必需。然而一旦基石松动,无论桥梁看上去多么宏伟,都将在信任危机中轰然坍塌。”郑开君的声音坚定,“‘抵达’与‘在场’,就是我们为这座媒介桥梁构筑的最坚实桥墩。”这番源自战火的感悟,让“内容破壁”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桥身:拓宽世界的“认知边界”
国际传播不仅是让世界听见中国,更是让世界看见一个更辽阔、多元的图景。郑开君分享了与太平洋岛国纽埃一位部长的对话。面对中国深厚的文化保护实践,这位部长感慨,她最想告诉孩子的是:“世界并不只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那么大。”
这句朴实话语,精准击中了国际传播的核心——打破由信息不对称构筑的“认知边界”。我们所要架设的,正是一座座新的“认知之桥”,不是为了取代一种叙事而灌输另一种,而是为了让所有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见一个更加真实、多元、并充满选择的全人类的社会图景。
造船出海:让Z世代为“大象”开路
如何让这座桥精准抵达,特别是连接欧美Z世代年轻群体?河南台给出了一个充满巧思的答案:See The Elephant(看见大象)。
大象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徐秀丽介绍,这个在英语俚语中意为“大开眼界”的品牌,已成为他们闯荡海外社交平台的主力军。“我们果断关停大屏国际频道,全体、全员、全方位转战移动端。”这支年轻的团队,在Instagram和TikTok上取得了惊人突破:Ins粉丝突破160万,TikTok粉丝超百万,生产了百余条播放量千万次的爆款视频,海媒总粉丝量突破1000万,且90%用户来自欧美。
他们不仅自己造船,还组建“船长团队”——成立“大象国际MCN”工作室,成功签下268位国内外网红,并获得了“外交天团”的频频点赞与转发。从《中国节日》等文化IP集群出海,到虚拟现实电影《唐宫夜宴》亮相戛纳,河南台正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战略跨越。
生态之道:从“传播”到“治理”的升华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旖旎则从湖南对非传播的实践中,提炼出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生态”之道。
她指出,湖南的模式超越了单向的“灌输”,构建了一个提供“解决方案”的共生系统。芒果TV的综艺模式在非洲落地,靠的是全球通用的情感语言;而杂交水稻技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引入,则是以“授人以渔”的发展智慧,回应非洲最迫切的需求,让文化传播从“可看”变为“可用”。
这个由政府、企业、媒体、高校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同网络,最终促成了与非洲本地媒体的共同策划、共同制作。“传播的结果,不是湖南文化的单一呈现,而是‘中非文化融合’的新产物。”王旖旎介绍,数据显示,82%的非洲青年认为中国对非洲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这印证,国际传播的未来,在于谁能构建起更具生命力的传播生态系统。”
论坛在思想的激荡中落下帷幕,但“架桥”的工程仍在持续。正如郑开君所言:“山海虽远,但值得跋涉。”当人们能安心地走过这座用事实筑墩、用共情铸身、用对话铺路的桥梁,看清对岸的烟火,听见彼此的心跳——那便是所有国际传播者最值得骄傲的荣光。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