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光照亮育人科研新征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8:01 1

摘要: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扎根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倍感振奋与鼓舞。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身处考核压力下、常被“内卷”标签定义,《意见》的印发无疑是一场解困纾难的“及时雨”。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扎根高校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教师,倍感振奋与鼓舞。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身处考核压力下、常被“内卷”标签定义,《意见》的印发无疑是一场解困纾难的“及时雨”。

一、破“数字竞赛”困局,建“分类评价”沃土,护航多元创新发展

于青年教师而言,科研道路上的焦虑,很多时候并非源于科研瓶颈的难以突破,更多来自明确时限要求的各类考核。以往,考核评价多聚焦论文数量、项目经费、奖项数目等简单量化指标,不仅对有些冷门方向有失公允,更是让青年教师为应对各类考核,提前拆解研究成果去完成“KPI攻坚战”。科学研究的本质源于对创新的追求与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如果探索的不确定性被强行转化为精确的实验进度、论文投稿、项目申请的节点要求,则消解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意义。短周期、重量化的考核模式与科学探索的长期价值相悖。创新性越强的研究方向,往往伴随越高的不确定性。考核评价是引领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应尊重学术研究与人才成长规律,避免引发“短平快”学术流水线、扎堆追逐科研热点等现象。

比如我所在的林木遗传育种领域,针叶树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骨干与世界人工林的主体,本应是育种研究者争相突破的创新高地,却因研究难度大、成果产出慢,坚持深耕的人越来越少,在多所行业类高校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所幸学校鼓励科研创新、宽容失败,允许长周期探索,也才能顺利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成果,取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学校对青年教师“十年磨一剑”的支持,正是对科研规律最质朴遵循的缩影。

《意见》的出台正是打开“数字枷锁”、打破“数数”竞赛的金钥匙,将评价导向从“数量多少”坚决地转向“贡献大小”。按学科分类、贡献成效评价,营造潜心科研良好环境,从“学术发表”转向“问题解决”,从“成果数量”转向“质量成效”,让青年教师“敢坐冷板凳”到“甘坐冷板凳”。一篇真正解决领域内关键难题或提出原创性理论的“代表作”,其价值将远超数十篇跟风式的平庸之作。一项能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转化的应用成果,其“实效”将比单纯的影响因子数字更有分量。评价的标尺,正从单一的“高度”,转向多元的“厚度”与“温度”,让青年教师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二、促“教研相长”融合,守“立德树人”初心,擦亮教师角色价值

在以往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因更易量化、更易快速“出成绩”,往往被置于优先地位;而教学工作难以转化为考核评价的硬性砝码,逐渐沦为不少教师口中的 “良心活”。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知识获取愈发便捷,高校教师若仅充当“人形知识播放器”,机械重复固化知识点,注定难以与人工智能的高效便捷抗衡。

《意见》的出台给青年教师注入“强心剂”,进一步明确教学不是科研之外的“副业”,而是与科研同等重要的责任使命,精准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高校育人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点灌输,高校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这份能力源于对未知的好奇、科学方法的掌握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唯有从鲜活前沿的科研实践中才能习得。科研为教学注入“活水”,让课堂更具深度与时代感;教学中的思想碰撞又能为科研带来新灵感,形成“科研滋养教学、教学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高校教师不再是割裂的“科研者”或“教书匠”,而是兼顾育人与科研、传递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大先生”,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三、绘“长远发展”蓝图,聚“砥砺前行”力量,共赴教育科研新征程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落实政策的主体单位。高校应多措并举筑牢育人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师培养和发展全过程,构建多元分类评价体系,为不同赛道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供优秀环境氛围,让优秀青年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意见》的出台是引导高校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务实管用举措,激励青年教师成长前进的“指南针”。高校应为青年教师铺设一条更为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例如,北京林业大学青年教师,得益于学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实施“5·5工程”人才队伍建设方案,破解青年教师“方向融入难、考核周期短、成果产出小”等痛点,打通评价、考核、激励、发挥作用等体制机制障碍,延长青年教师培养考核期,给予稳定支持,优秀青年人才能够迅速成长,打破了多个项目长期青黄不接、人才空白局面,青年教师连续取得多项建校以来的突破性标志性成果,为学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取得突破性飞跃式进展。

作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应主动成为强国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与建设者。与同侪们一道,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多一份深耕细作的沉静;少一些前途未卜的焦虑,多一份从容前行的坚定。既要潜心钻研,回答值得投入一生的科学问题;更要精心育人,去培养能够超越技术局限、定义未来发展的创新人才,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立德树人,以更坚定的信念扎根高校讲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书写属于青年教师的时代答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