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岁的苗族老爷爷迈着自信的步伐,用扁担扛起5岁孙女走在T台上;两位年迈的苗族奶奶手牵手走在灯光映照的街道;侗家汉子肩扛田间地头的农耕工具踏着原生态韵味的步伐……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上演。
70岁的苗族老爷爷迈着自信的步伐,用扁担扛起5岁孙女走在T台上;两位年迈的苗族奶奶手牵手走在灯光映照的街道;侗家汉子肩扛田间地头的农耕工具踏着原生态韵味的步伐…… 这样的场景每周都在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苗侗风情园上演。
没有专业模特,没有高定华服,走上舞台的是银发阿婆、洗净手上泥土的汉子、放下背篓的女人,眼神纯真的孩童。他们身着自家缝制的民族盛装,带着犁耙、芦笙、非遗美食,用最质朴的步伐走出了最动人的时尚。
这就是贵州“村T”,一场“老百姓自己的时装秀”。它成为继“村超”“村BA”等“村”系列后,又一个从贵州大山走向世界的“村”字号文化现象。
01
从苗寨走向世界:
一场“零门槛”的乡村狂欢
“村T”全称“贵州省和美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简单来讲,就是在村里的T台秀。
与传统时装秀不同,它没有专业模特门槛,没有奢华舞台布景,以贵州凯里苗侗风情园风雨长廊为核心阵地,形成“农忙种地、闲时走秀”的全民参与模式。“零距离、零门槛、零限制”的全民参与机制,给了热爱民族文化的村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这里,70岁的苗族爷爷脚穿草鞋、肩扛农具能走上T台,游客们换上苗服就能即兴展演,过一把模特瘾。50多个地区、200多个自然村寨的6万余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时尚源于生活”。
这场乡村盛宴的内容远比想象中丰富:非遗服饰展演是核心,苗绣、蜡染、银饰等传统工艺在T台上流动展示;周边的“绣里淘”非遗集市提供DIY体验,游客可亲手制作蜡染围巾、苗绣香囊;更有酸汤美食节、芦笙舞会等配套活动,将“看村超、村BA、听村歌、走村T” 串联成贵州文旅新动线。
“村T”的发起人是凯里苗族青年设计师杨春林,他出生于黔东南州凯里市的一个原生态苗族村落。凯里是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常住人口仅70多万,却拥有17000多名苗绣绣娘。
杨春林的外婆和妈妈都是当地有名的绣娘,从小看着她们拿着针线在布片上绣出花鸟鱼虫,耳濡目染,杨春林也学会了苗绣,十几岁就能绣出几十种图案。在苗绣文化的熏陶下,他在心中埋下了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
长大后,杨春林成为全村第一个去省外读大学的孩子,他穿着母亲精心绣制的新衣,带着10个绣娘妈妈一起凑出来的学费远赴西安求学。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毕业后,他用自己的苗族名字“古阿新”(意为“勇敢与希望”)创立了服装品牌,带着蕴含民族元素的服饰走遍世界各大时装周,让非遗技艺得到世界的认可。
2024年3月,杨春林带着妈妈到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空闲时,他拍摄了一组与妈妈穿着苗族服饰从贵州“跑”到北京的花絮视频,意外火遍全网。这让杨春林妈妈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的服装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不在村子里举办时装秀,展示给大家看看?”
于是,杨春林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命,带着家乡文化被看见的梦想,在2024年7月回到家乡,发起了第一场“村T”。他联合民族文化爱好者组建组委会,摒弃专业时装秀的精英化路线,确立 “群众办、群众演、群众看” 的核心原则。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扛着厨具、农具来走秀,小孩子也来走。本来计划三天的秀,走了一周都没有结束,还有很多人不断报名参加。”这是第一场“村T”的场景,让他看到村民们的质朴自信、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通过“村T”展示民族文化的决心。
杨春林发现,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服饰,许多非遗技艺面临失传危机。他希望通过T台这一直观的展示形式,让苗绣、蜡染这些老手艺重新走进生活,让村民在走秀中重拾文化自信。
如今,每周五的夜晚,凯里民族风情园内,伴着欢快的苗族芦笙曲子,“村T”如约上演。一条普通的乡村长廊成为露天T台,民族特色与时尚潮流碰撞出了火花,吸引诸多游客和设计师前来观赏。
02
穿在身上的非遗:
“村T”服装背后的千年技艺
“村T”的服装是流动的非遗博物馆,每一件都藏着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
杨春林介绍道:“苗族本身没有文字,只有语言,我们把故事绣在衣服上,因而苗族服饰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村T”展示的服装凝聚了苗绣、蜡染、银饰等多项非遗技艺。这些技艺不仅是装饰,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传承。
苗绣作为核心技艺,以“打籽绣”“辫绣” 等针法勾勒蝴蝶纹、鸟纹等图腾,寓意祖先崇拜与自然敬畏;蜡染工艺则采用天然蓝靛染料,经绘蜡、浸染、脱蜡多道工序,呈现冰裂纹般的独特质感。
绣娘张艳梅设计的“万物祥生”鼓藏衣,是“村T”的标志性作品。这件衣服融合了苗绣、银饰锻造等多项非遗技艺,领口的银饰项圈重达3公斤,裙摆刺绣耗时半年完成,图案涵盖苗族古歌中的创世故事。
张艳梅3岁因脊髓灰质炎致残,却凭借坚韧创办工艺厂,带动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士就业,她的母亲潘玉珍更是带着这件衣服走上美、英、法等国T台,成为“东方老奶奶”的文化符号。
此外,侗族织锦的经纬交织、水族马尾绣的细腻灵动,都在“村T”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非遗技艺从 “博物馆展品” 变成可穿可戴的时尚。
在“村T”的舞台上,你可以看到精美的银饰在灯光下闪烁,繁复的刺绣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古老的图腾纹样展示着民族的身份认同。
这些服饰不仅在设计上保留了传统元素,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杨春林通过调色、改变形状和纹路,以及加入原创设计的方法,让传统纹样变得更时尚。
而他的母亲和其他绣娘,则负责将他的创意变为现实。
03
走向世界的东方美学:
全球舞台上的村T力量
71岁的苗族爷爷顾彪,是“村T”的网红模特。他脚穿草鞋、肩扛锄头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画面,被央视新闻报道后火爆全网,国际评委称赞其自带原生高级感。爷爷从未想过,一辈子耕种的农具能成为时尚道具,土生土长的苗服能惊艳时尚圈。
从苗侗风情园到国际时装周,“村T”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山海,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它先后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伦敦时装周、新加坡时装周、加拿大时装周等国际舞台,斩获“非遗创新力”奖、“全球华人非遗文化传播奖”等多项荣誉。
在东京街头,身着苗服的贵州女性穿过斑马线,成为都市中流动的东方风景;在巴黎博览会上,苗绣与法式设计碰撞出跨界火花,让国际时尚界重新认识中国非遗。
20多个国家的青年主动参与“村T”相关活动,在风雨长廊上演绎跨文化的时尚对话。
“村T” 用服饰作为通用语言,让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理念成为现实。正如杨春林所说:“我们不是去模仿国际时尚,而是把苗寨的日常,变成世界瞩目的时尚。”
04
从文化秀场到经济引擎:
“村T”跨越式发展
“村T”的魅力不仅在于文化展示,更在于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
截至2025年9月,贵州“村T”已成功举办700多场走秀,吸引6万余名普通百姓踏上T台,形成了覆盖50余个村寨的非遗产业集群。数据见证着它的成长:全网话题播放量突破150亿次,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关联的非遗工坊提供就业岗位超4000个,村民人均年增收1.2万元,收入增长超40%。
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是“村T”的一大亮点。苗侗风情园成为核心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112.09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78.68%;2025年1—5月,景区接待量再增 114.96%,收入突破1.79亿元。
通过串联下司古镇、镇远古城等景点,“村T”打造的文旅路线成为贵州旅游新标杆。同时,“绣里淘”非遗集市聚集商户900余家,蜡染围巾、银饰耳环等产品通过电商直播销往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村T”不再是单纯的文化活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
随着“村T”的走红,苗侗风情园的人气急剧上升。据统计,自2024年7月以来,苗侗风情园商户从原来400多家增加为710家,服装租赁和饰品销售额增长了200%,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
“火的是这片土地,是每一个上台的老百姓。”杨春林这样评价“村T”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村T”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
不久前,在联合国2025社会论坛上,世界“村T”正式发布。这一源自中国贵州的文化实践成功迈向世界,成为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力量。
秋日的加榜梯田,以稻浪为席,苍穹为幕,成就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巨大T台。阳光为精美的银饰镀上光芒,星点闪烁;模特们踏着田埂悠然行走,步履之间,仿佛连接起过往与现在,正一步步丈量着祖先曾经耕耘的土地。
夜幕下,两位盛装的苗族奶奶成为一道风景。80岁的她们手牵手走在光影流淌过的街道,身着华服的每一片绣花,每一个刺绣图案,都在诉说着苗家古老的传说。
岁月带走了她们轻盈的脚步,却带不走这份融入骨子里的仪式感——她们为家乡的盛会郑重穿戴,做家乡最美丽的姑娘。
“这不是时尚圈的游戏,”杨春林说,“这是我们生活的本身。”
聚焦三农热点,讲述三农故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持续推出的深度报道节目《乡村观察》,2025年11月13日18:35在CCTV-17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参考资料:
[1]贵州日报:《“村T”不只是走秀 也是我们的生活》
[2]《贵州“村T” 秀出文化自信 走向民族未来》
[3]贵州日报:《“村T”领潮最炫民族风》
[4]贵州民族报:《“村T”赶潮,重构活化范式》
[5]中国妇女报:《放下背篓走秀 贵州“村”T惊艳开场》
[6]《贵州“村T”的宣传文化IP融合效应》
本文图片来自《乡村观察》
来源:超级乡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