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事儿推进的时候,美国正经历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80万联邦雇员要么无薪上班,要么直接休假。
特朗普要把白宫东翼拆了,改成8300平方米的豪华宴会厅。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看懵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事儿推进的时候,美国正经历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80万联邦雇员要么无薪上班,要么直接休假。
搞不清特朗普是真觉得这样能彰显美国实力,还是单纯想搞个排场。
他对外宣称,这项目耗资2.5亿到3亿美元,全靠私人募捐,一分钱不花纳税人的,也不会影响现有建筑主体。
本来想把这事儿归为总统的个人喜好,但后来发现背后牵扯的全是民主制度的核心问题。
82岁的拜登在奥马哈的民主党活动上,直接开怼。
他说自己早知道特朗普会给国家带个“拆除球”,只是没想到真的会有这么个实实在在的拆除行动。
拜登这话听着有点讽刺,但确实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
这场争论看着是建筑改造的事儿,实则早就触及了美国政治最核心的分裂。
白宫从来都不只是几栋房子那么简单,尤其是东翼,1917年建成后,一直是总统行政办公的核心区域。
这么多年来,历代总统都没想着把它拆了改别的,因为它承载的是美国行政权力的公开性和服务性,是“民有、民治、民享”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特朗普要拆的可不是普通办公楼,是美国民主的一个重要符号。
很显然,他的政治美学透着股矛盾劲儿。
一边喊着“美国优先”的民粹口号,拉拢草根选民;另一边却要把服务公众的行政空间,改成招待富商精英的豪华场地。
支持特朗普的人觉得,总统有权对白宫进行改造,私人筹资还不用纳税人掏钱,没什么不妥。
但反对者可不这么看,前白宫伦理律师诺曼・艾森就公开表示,私人资金大规模注入最高行政场所,很可能形成利益交换的灰色地带。
那些捐款的富商,不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和总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吗?
媒体对此也是吵得不可开交,主流媒体盯着政府停摆和建豪华宴厅的反差,质疑这事儿的道德正当性。
保守派媒体则一个劲儿维护,说这是总统的合理权力。
民众的态度更直接,大部分人都不买账,觉得特朗普这是脱离民生,光顾着精英的排场。
私人筹资建宴厅特朗普反复强调项目“不花纳税人钱”,但程序上的问题根本绕不开。
白宫作为国家历史地标,重大改建得经过国家公园管理局、历史保护委员会等好几个部门审批。
可特朗普政府推进这事儿的时候,很多流程都没完全公开透明。
如此看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改造问题了,而是对程序正义的漠视。
民主制度能正常运行,不光靠宪法条文,还得靠大家都认可的传统规范。
特朗普这么一搞,相当于把这些心照不宣的规则都抛到了一边。
拜登批评他“毁掉了白宫和宪法,毁掉了法制和民主制度”,这话虽然听着有点重,但并非没有道理。
美国政治里,公私利益的界限本来就越来越模糊,这个宴会厅项目更是把这种模糊摆到了台面上。
更让人无语的是,和建宴厅这事儿同期,特朗普政府还推出了减税政策,受益最多的还是高收入群体。
这两下一结合,拜登说的“把有钱人的利益置于普通美国人之上”,可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据。
美国民主这些年本来就面临信任危机。
在全球民主国家普遍遇到难题、威权主义抬头的大环境下,美国一直以“民主灯塔”自居。
但特朗普这波操作,相当于告诉全世界,美国的民主可能更偏向精英阶层。
欧洲不少媒体都批评这事儿背离了民主本质,连一些盟友国家的民众,对美国民主的认可度也在下降。
白宫东翼的拆除工程还在继续,那个豪华宴会厅已经初见雏形。
8300平方米的场地,在华盛顿特区的天际线下格外醒目。
对有些人来说,这就是一项普通的总统翻修计划;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就是美国民主被掏空的实体象征。
拜登的批评早晚都会被新的政治争议覆盖,但那个悬在美国民主上方的“拆除球”,恐怕会一直留在历史记忆里。
如此看来,建一个宴会厅容易,要修复民主制度的裂痕,可要难得多。
美国政治的三重困境,公私利益混淆、政治表演大于实质治理、传统规范失效,并不会因为宴会厅的落成而消失。
反而会因为这个具象化的符号,让更多人看清问题的本质。
来源:姑苏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