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军舰载200多名女囚去澳洲,到达时女囚几乎都怀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3:57 1

摘要:有个叫玛丽·韦德的小姑娘,才十三岁,按说正是该在家里撒娇的年纪,可她已经学会了在烂泥地里摸爬滚打,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敢干。

你以为流放就是扔到荒郊野外,自生自灭?

错了,那是送到比死还难受的地方,专门折磨人,把你的肉和骨头都啃干净。

伦敦的阴霾:少女玛丽的“原罪”

1789年的伦敦,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

工业革命机器轰鸣,可寻常百姓的日子却是一天比一天紧巴。

这年头,穷人家的孩子,能活下来就算不错了。

有个叫玛丽·韦德的小姑娘,才十三岁,按说正是该在家里撒娇的年纪,可她已经学会了在烂泥地里摸爬滚打,为了一口吃的,什么都敢干。

那天,她和几个半大的孩子一起,偷偷摸摸地去偷了件棉布裙子和一块丝绸手绢。

这事儿听着小,可那时候英国的法律,那叫一个严苛,就这么点儿东西,直接把她送上了被告席。

结果呢?

判了流放,要去一个谁都没听说过的鬼地方,叫什么“南大陆”,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一去就是七年。

这事儿搁现在看,简直不可思议,偷点儿零碎玩意儿,就要被扔到地球另一头去。

可对当时的玛丽来说,这就是她的命。

她的遭遇,其实是当时很多穷人家的缩影。

为了活命,不得不铤而走险,结果换来的却是更残酷的惩罚。

玛丽被关进了纽盖特监狱,那地方阴冷潮湿,臭气熏天,空气里都带着绝望的味道。

她从一个孩子,瞬间跌入了人生的谷底。

铁链子磨得她手腕生疼,可她心里那股子想要活下去的劲儿,却没被磨灭。

她抱着自己那本破旧的圣经,还有母亲的照片,这是她唯一的念想,也是她撑下去的勇气。

到了1790年,玛丽·韦德和另外221名女犯,就像货物一样,被赶上了开往澳大利亚的军舰。

一上船,军官和水手们那看牲口一样的眼神,就没离开过她们。

这些女犯,平均岁数才二十七八,正值青春,可命运却已经把她们推进了深渊。

船舱里,英国兵的嘻闹声,和女犯们的呜咽声,混在一起,特别刺耳。

这趟航程,简直就是炼狱。

船上密不透风,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各种病菌疯了一样蔓延。

霍乱、坏血病,一个接着一个地把人带走。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能看见几具用破布裹着的尸体,被悄无声息地扔进大海,连个像样的告别都没有。

玛丽亲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心里的恐惧,就跟海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地拍打着她。

更让人不齿的是,船上的水手,拿捏着这些女犯的食物和水。

为了活下去,为了那一点点可怜的口粮,女犯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

船停靠港口的时候,她们甚至被强迫去接客,赚来的钱,最后都进了水手们的口袋。

这一路四千多海里,每一寸甲板上,都写满了屈辱和暴力。

等船最终抵达目的地,那二百多名女犯里,几乎所有人都怀了孕。

这些还没出世的孩子,打从娘胎里就带着这趟地狱之旅的印记。

玛丽·韦德也没能逃过这一劫。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却要承受大人都扛不住的苦难。

可她跟别的绝望的女犯不一样,她的心里,那股子活下去的渴望,就像火星子一样,一直没熄。

她紧紧地抱着她的圣经和母亲的画像,这不光是她和过去生活的联系,更是她精神上的最后一道防线。

船终于靠岸了,悉尼湾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可玛丽心里的阴影,一点儿也没散。

她们这些女犯,从英国的“罪人”,到了这里,就成了“劳动力”。

殖民地的官员、士兵、还有男犯们,就像挑牲口一样,把她们一个个分走。

英国政府为了加快殖民地建设,甚至还出了个政策,鼓励囚犯结婚,这样一来,结婚就成了女犯们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

玛丽·韦德被分给了一个男犯,名叫乔纳·皮特。

乔纳·皮特也是个被流放的苦命人。

按说,这完全是包办婚姻,可谁能想到,在殖民地的这片荒凉土地上,这两个同样身处绝境的人,竟然在共同的苦难中,生出了患难与共的感情。

到了1793年,玛丽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个女孩,叫小玛丽。

后来,她和乔纳·皮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一下子就成了澳大利亚历史上有名的大户人家。

玛丽·韦德没有被过去的苦难压垮,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家庭和孩子身上。

她教孩子们认字,学着耕地,努力想让孩子们摆脱“囚犯后代”的阴影,不希望他们再走自己的老路。

在那个荒凉的殖民地,玛丽·韦德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很多像她一样的女犯,虽然身心饱受摧残,但她们骨子里那股子顽强的生命力,让她们在这片新大陆上扎下了根。

她们用双手开垦荒地,用母爱哺育下一代,成了澳大利亚早期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亚瑟·菲利普上校,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一任总督,他的设想里,这些被流放的人,不过是用来建设殖民地的棋子。

可谁能想到,这些“棋子”,竟然凭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时间一长,澳大利亚的面貌也悄悄地变了。

到了1868年,英国最后一艘运送囚犯的船抵达澳洲,这标志着长达八十年的流放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后来发现了金矿,吸引了大批自由移民涌入,殖民地也慢慢变得繁荣起来。

那些曾经的囚犯,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入了社会,甚至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玛丽·韦德活到了84岁,于1859年离世。

她的一生,从伦敦的穷苦女孩,到澳洲的阶下囚,再到十个孩子的母亲,最终成为这片新大陆的拓荒者。

她的命运充满了坎坷,却也充满了力量。

她的子孙后代,如今已经超过三十万人,其中不乏澳大利亚前总理本·奇夫利这样的名人。

玛丽·韦德的名字,被载入澳大利亚的史册,成了“澳大利亚母亲”的象征。

如今,在悉尼港附近的一座小教堂里,至今还保留着当年那些女犯的洗礼记录和结婚登记。

那些泛黄的纸页,记录着那一代人无尽的苦难和不屈的抗争。

每年“澳大利亚日”,人们都会纪念那些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先辈。

现代澳大利亚人,以拥有“囚犯血统”为荣,这不光是对祖先苦难的铭记,更是对他们坚韧精神的致敬。

她一生经历的磨难,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能好好地活下去。

玛丽·韦德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起那些在绝境中求生的人们。

参考文献:

Hughes, Robert. The Fatal Shore: The Epic of Australia's Founding. Vintage Books, 1988.

Atkinson, Alan. The Europeans in Australia: A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Keneally, Thomas. Australians: Origins to Eureka. Allen & Unwin, 2009.

"Mary Wade (1775–1859)." Australian Dictionary of Biography, National Centre of Biography,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来源:儒雅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