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老人中毒身亡!医生提醒:吃完降压药千万别碰它,中老年要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14:28 1

摘要:前几天医院接诊了一位54岁的中年男性,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呼吸也不太正常。家属一脸慌张,说他吃完降压药没多久,就喝了一碗“保健酒”。结果几个小时后人就开始犯困、恶心、出冷汗,然后情况迅速恶化。

前几天医院接诊了一位54岁的中年男性,送来时已经意识模糊,脸色蜡黄,嘴唇发紫,呼吸也不太正常。家属一脸慌张,说他吃完降压药没多久,就喝了一碗“保健酒”。结果几个小时后人就开始犯困、恶心、出冷汗,然后情况迅速恶化。

急救室里抢救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还是没能救回来。

毒物化验结果一出来,医生们全愣住了。他体内乙醇浓度偏高,而且与所服药物发生了严重反应,毒性堪比砒霜。这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但每次都让人揪心。很多人到中年以后,身体毛病多,药也吃得多,一点小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药物管理至关重要。可惜很多人对降压药的认识还停留在“吃了就没事”的阶段。不少降压药和食物、饮品之间存在“相克”关系,尤其是酒精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在肝脏代谢,这个过程会消耗很多酶类。问题是,绝大多数降压药也需要通过肝脏代谢排出体外。两者撞车,就容易出问题。不仅可能导致药效失控,还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诱发中毒反应。

那些说“我喝了一辈子酒,从没事儿”的人,请别拿自己当例外。身体的承受能力,是会变的。尤其是上了岁数,肝肾功能逐渐退化,原来能扛的,现在可能扛不住了。

很多人对“酒精+药”的反应认识不够,觉得最多就是晕点、困点,忍忍就过去了。这种组合可能引发低血压、心律不齐、呼吸抑制甚至猝死

比如说,像硝苯地平、氨氯地平这类钙通道阻滞剂,喝酒以后会加重扩血管作用,血压突然降得很低,脑供血跟不上,直接晕倒都有可能。

还有一些老年人服用的β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酒精一旦干扰其代谢,心率可能骤降,严重时会出现心跳暂停。

更别提有些人还习惯空腹喝酒,或者饭后立刻服药,这种做法等于主动把身体推进危险边缘

不少中老年人喜欢自制药酒,什么蛇泡酒、人参枸杞泡酒,听起来挺养生,实际上风险极高。很多所谓的保健酒中都含有高浓度的乙醇,有些甚至添加了不明药材,和降压药一搭配,毒性反应更加不可预测

有位老大爷,一直坚持每天喝自泡的“三蛇酒”,说是活血通络。结果有天感冒了,吃了点感冒药,又照常喝了点酒,没几个小时就头晕眼花,摔倒在地,送来医院时已经出现肾功能衰竭。

医生查了半天才发现,酒里泡的药材含有马兜铃酸,而他吃的药又影响了肾脏排毒能力,几种物质叠加,等于是自制“毒药”

说到底,吃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身兼多病”,药物种类一多,相互作用的风险也就成倍增加

最怕的,不是药本身的问题,而是用药习惯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这药吃了十年了,早习惯了”,所以吃完就敢喝酒、抽烟,甚至连药物说明书都不看一眼。

更有甚者,听信“偏方”,把降压药和一些中药混着吃,结果血压没降下来,反而搞坏了肝肾。

医生不是不让你吃药,也不是说喝一口酒就一定会出大事。但那些“碰巧没出事”的人,并不代表你也能侥幸躲过

很多人受病痛折磨久了,就盼着药能“立竿见影”。于是剂量越吃越多,药种越吃越杂,有时候还不停换药。可药效不等于治本。如果生活方式还一成不变,熬夜、抽烟、喝酒、油腻不忌,再好的医生、再贵的药,也救不了你自己

控制血压最重要的,不是单靠药物,而是调整生活习惯——清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情绪稳定。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正坚持做到的,没几个。

有个病人,三年高血压,药吃得挺贵,可血压一直不稳定。后来一查,原来每天晚饭都要喝两瓶啤酒,还觉得“这点酒不碍事”。后来戒了酒,减了十斤,血压反而稳定多了。

很多时候,不是药救了你,是你自己做的选择决定了结果

每个医生都希望病人健康平安,但现实是,很多悲剧原本可以避免,只因一时疏忽或大意。

我们不指望所有人都懂药理、会看说明书,但至少要有基本的警觉性。吃药期间,就别喝酒;不确定的食物、泡酒、偏方,最好别碰。有疑问就问医生,别靠“经验”硬撑。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慢性病患者的,一定要叮嘱清楚。别等到人倒下了,才想起来要重视。

吃药,是为了活得更好,而不是赌命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洪春,刘建国.降压药与酒精相互作用的临床风险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25-228.

2. 王莉.老年人多药联合使用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药师,2021,24(6):1142-1145.

3. 陈晓红,李文静.降压药的合理使用及患者用药教育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2):169-172.

来源:3分钟急救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