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3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先生今年刚过50岁,身体向来不错,工作应酬也不少,喝酒几乎成了“标配”。
就在前段时间,他在饭局上喝了点白酒,回家后突然胸口剧痛、出冷汗,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住院期间,张先生一度以为只要手术做了、药吃了,身体就无大碍了。可他还是放不下那一口酒,跟医生打趣道:“以后少喝点总可以吧?”
医生听后摇了摇头:“心梗之后,最怕的就是你还惦记那点酒。不是少喝,是‘不能乱喝’。”
很多人对“心梗”这个词耳熟能详,但真到自己身上却总是掉以轻心。事实上,心肌梗死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如果处理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超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达1150万,心梗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每年死于心梗的人数超过50万,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梗。
而酒精,正是潜藏在生活中的“隐形杀手”。
酒精进入人体后,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加快心率:酒精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肌耗氧量。
升高血压:长期饮酒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血管破裂或堵塞风险。
促进血栓形成:酒精会干扰血小板功能,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
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节假日心律失常(Holiday Heart Syndrome)”,指的是大量饮酒后突然出现的房颤或室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原本没有心脏病的人。
心梗患者本身心脏就已“受伤”,再加上酒精的刺激,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所以不是说“少喝点没事”,而是确诊心梗后,酒这东西,得慎之又慎。
这是不少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下面这5种“不能喝”的情况,每一条都值得记下来:
心梗后的前2周是危险期,心肌正处在修复阶段,任何刺激都可能诱发再梗死或心衰。此时喝酒,无疑火上浇油。
医生建议:急性期内绝对禁止饮酒,连含酒精的中药、药酒也要避开。
大多数心梗患者出院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
酒精与这些药物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例如:
增加出血风险
干扰药效
损伤肝肾功能
医生提醒:服药期间饮酒,等于让药白吃,还可能加重副作用。
哪怕是偶尔小酌,也千万不要空腹喝。空腹状态下,酒精更容易快速进入血液,引起血压骤升、心率紊乱,诱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
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人,空腹饮酒的风险更高。
白酒、二锅头、高度数的洋酒,都是“心脏杀手”。烈性酒中酒精浓度高,刺激性强,对血管和心肌的冲击远超低度酒。
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超过30g纯酒精(约等于2两白酒),心梗复发风险显著提升。
医生建议:确诊心梗后,烈酒一律说“不”。
不少人觉得,“酒是药引子,喝点药酒反而能强身健体”。但实际上,药酒的成分复杂,既含酒精,又含多种中药成分,容易和心梗用药发生冲突。
此外,部分药酒带有扩张血管作用,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医生强调:心梗患者应完全远离药酒、泡酒类“养生饮品”。
坦白说,对于确诊心梗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安全酒量”。
中国营养学会曾发布指南,建议健康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但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心血管病患者。
就像医生常说的那句话:“对心梗病人来说,最好的酒精摄入量是0。”
别以为不喝白酒红酒就等于“滴酒不沾”。生活中还有不少“隐形饮酒”行为,同样需要警惕:
泡酒枸杞、泡参片喝水:里面的酒精并没挥发干净。
含酒精的糖果、甜点、饮料:例如某些酒心巧克力、朗姆味蛋糕。
酒精消毒液误服: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小心误食。
心梗后的心脏就像玻璃杯碎了一地,即便粘好了,也经不起风吹草动。哪怕是一点点酒精,也可能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担心,不喝酒是不是就意味着“失去社交”“缺乏乐趣”?其实不然。
喝茶泡水,提神又养心;
无酒聚会,更能聊真心话;
运动、睡眠、好饮食,才是最好的“长寿药”。
很多心梗患者,在彻底戒酒后,血压控制得更稳,复发率更低,身体反而更轻松。
戒酒,不是放弃快乐,而是迎向更长久的健康。
写在最后心梗不是一场“过去就算了”的小病,它是一道长线管理的考题。而饮酒,恰恰是这场考验中最容易“挂科”的一项。
一口酒,可能就是一次复发的导火索。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确诊过心梗,请记住下面这句话:不是能不能喝的问题,而是——心梗之后,喝酒这事儿,真的要彻底翻篇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 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外科丁医科普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