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谈中美关系,要以实力为基础行事,中国不想与美发生冲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5:59 1

摘要:11月11日,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甩下一句话:“中美关系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他们有很多导弹,但我们也有很多,他们可不想与我们发生冲突。”

文|温知意

跳出常规看世界

跟着知意观天下

前不久,就在中美元首刚刚在韩国碰了面、释放出些许“缓和信号”后,特朗普又一次打破平静。

11月11日,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甩下一句话:“中美关系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他们有很多导弹,但我们也有很多,他们可不想与我们发生冲突。”

看似强硬的背后,其实暴露的是他对现实的不安。对内经济压力山大,对外盟友不怎么听话,“实力”两个字,成了他赖以自保的口头禅。但问题是,中美关系真是一句“以实力为基础”就能讲明白的吗?恐怕没这么简单。

特朗普重回白宫之后,第一时间重拾了他熟悉的工具箱:加税。新能源、电动车、芯片设备……凡是我国有优势的领域,美国几乎都没放过。看起来像是要“掐住咽喉”,但美国人自己吃的苦也不少。

美国商界可没少叫苦。反复加征的关税并没有打垮我国的制造业,反倒拖慢了美国自家的供应链,推高了消费物价。老百姓买个电视、换个电动车都得多掏钱。

你说打击我国制造?可我们的产业链早就不再像十年前那样脆弱。从原材料到整机装配,我国的制造业早已打通了上下游,甚至还在东南亚、拉美等地布下了“第二战场”。就算美国市场再大,也不是唯一的退路。

所以你看,这场加税大戏说白了,像是特朗普手里的一张旧牌,翻来覆去地打,但每次都更难奏效。

特朗普这回还提到了一点,说美国的导弹比我国多,这话一出来,仿佛又回到了冷战年代。但问题是,现在的博弈早不是谁的家底厚,而是谁打得更稳、算得更准。

试问一句:真要打起来,美国敢吗?我国怕吗?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2014年,中美双方通过的《海上意外相遇规则》,就是为了避免小摩擦变成大冲突。

特朗普嘴上说得硬,心里其实也清楚,真动起手来,代价谁都受不了。更何况,我国在亚太地区的反介入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像东风-21D这样的“区域杀手锏”不是摆着吓人的。美军航母要是贸然闯进来,那可真得三思而后行。

所以说,军事实力固然重要,但它不能当作外交的万能钥匙。特别是在中美这样的核大国之间,动辄比武器数量,反倒显得有些外行。

如果说关税和军力是特朗普摆在台面上的“硬拳头”,那科技和规则才是这场较量中更深的暗战。

2024年,我国在芯片、自主AI等关键技术上连出新招,像长江存储量产的200层3D NAND闪存,就是对美国技术围堵的直接回应。我们没有坐等打压,而是选择自力更生,这种路径,虽慢但稳。

除了科技,我们还在多边规则上不断加码。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推动“一带一路”升级版,都是在用行动告诉世界:我们不靠一国说了算,要的是共建共赢的游戏规则。

反观美国,虽然嘴上喊着“重返全球领导”,但欧盟、日本等传统盟友却越来越“不听话”。2025年欧盟的一份对华政策文件就直言要“战略自主”,这句话背后,其实是对美国“脱钩论”的公开否定。

特朗普高喊“实力优先”,看似底气十足,但现实却越来越不买账。这不是一个靠单边施压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博弈,既有竞争,也有不得不合作的必要。

我们不怕对抗,但更愿意避免冲突。我国的应对策略始终是“韧性发展”:科技自立、市场多元、规则博弈,一步都没少走。

但问题是,当美国还沉浸在“实力说”的幻想里时,它有没有意识到,世界早就不是靠谁嗓门大就能赢的舞台?

中美关系的下一步,是继续“你来我往”的较量,还是终于坐下来谈谈能共存的方式?这场局,留给了2026年去回答。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