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是董仲舒的主意?藏在正统背后的权力算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7:36 1

摘要:在西安的碑林,站在东汉《汉石经》残片前,用手指滑过那刻得方方正正的“仁义礼智信”——解说牌下面写着“此为官方校订儒家经文的标准版本”。那一刻我才突然反应过来:我们从小到大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像把功劳全给了董仲舒了,可这块碑是刻在东汉的,是两百年后官方

在西安的碑林,站在东汉《汉石经》残片前,用手指滑过那刻得方方正正的“仁义礼智信”——解说牌下面写着“此为官方校订儒家经文的标准版本”。那一刻我才突然反应过来:我们从小到大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像把功劳全给了董仲舒了,可这块碑是刻在东汉的,是两百年后官方给儒学定的“正统”地位。

这场让儒学成为“国学”的变革,从来不是董仲舒等儒生单枪匹马赢得的,是恰逢汉武帝要权力、董仲舒要地位、社会要秩序天时地利,三方凑出来的局。

1. 汉初的“黄老热”,其实是统治者的“摆烂疗法”

汉朝刚建立时,天下刚打完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刘邦讨厌儒生,郦食其见他时还得裹着儒服装“儒侠”;文景时期,窦太后是黄老学说的铁粉,满朝文武都得读《老子》《庄子》。

《史记·儒林列传》,窦太后当权时,儒生赵绾建议“不要向太后奏事”,直接被罢官赶出长安——那时候儒学就是班级里“不受待见的偏科生”,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

为啥选黄老?因为“无为而治”省事儿啊!政府少管事,老百姓自己恢复生产,国家慢慢有钱——就像你刚失恋,不想谈恋爱,只想躺平,这叫“治大国若烹小鲜”。

2. 汉武帝的“野心”,逼出了儒学的“转型”

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坐不住了。他想搞事:削诸侯、打匈奴、统思想,可黄老那套“别管事”的学说,根本撑不起他的野心。

这时候董仲舒递上了《举贤良对策》——不是简单说“尊儒”,是把儒家和阴阳五行、法家思想揉在一起,搞出套“天人感应”:

- 皇帝是“天子”,管天下是因为“天命”;

- 要是不仁不义,“天”会降灾异警告(比如地震、旱灾);

- 诸侯要听皇帝的,不然就是“违天”。

这套理论,刚好戳中汉武帝的痛点:他要的不是“无为”,是“有为一统”;不是“道家的自然”,是“儒家的服从”。

1. 第一步:把黄老从“官学”里踢出去

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旨:罢免所有不教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把黄老、法家、纵横家的书从官学里清出去。

公孙弘就是这时候上位的——本来是个狱吏,因为学儒学成了丞相。这信号就很明显了:如果想当官?读儒经! 天下的儒生瞬间炸了,挤破头往太学钻,就为了混个“博士弟子”名额。

2. 第二步:把儒学和“宗法”绑在一起

董仲舒聪明,知道光靠“天人感应”不够,得把儒学塞进老百姓的生活里。

儒家讲“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刚好和宗法制度合拍:

- 小农经济靠家族吃饭,家族要稳定,就得听家长的;

- 家长要服从皇帝,因为皇帝是“天下之父”。

于是,儒学从“士大夫的学问”,变成了“老百姓的家规”。比如《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让你爱惜自己,是让你服从家族——而家族的根,扎在皇权里。

3. 第三步:把皇权“神化”,让反对者闭嘴

董仲舒还加了把火:说“大一统”是“天地常理”,皇帝是“天选之子”。

你想反对皇帝?等于反对“天”——所以敢反对皇帝不是找死吗?

后来的“春秋决狱”更绝:用儒家经典判案,比如儿子偷父亲的 钱,不算犯罪,因为“亲亲相隐”;杀人的凶手,如果是因为“孝”(比如替父报仇),可以从轻发落。

这不是法治,是人治披着儒学的外衣——儒学成了皇权的“遮羞布”。

1. 儒学成了“正统”,也成了“枷锁”

自汉代以后,儒学就没断过“正统”地位——不是因为它多完美,是统治者需要它:

- 唐朝用它教化百姓,宋朝用它搞理学,明朝用它绑住读书人的思想;

- 就连现在,我们骂“封建礼教”,可骨子里还受着“孝”“忠”的影响——比如过年要回家,比如“尊老爱幼”还是社会美德。

2. 人治的根,早在汉代就埋下了

儒家讲“德治”“礼治”,说白了是“人治”:圣贤制定规则,老百姓遵守。

可“圣贤”也是人啊!后来的皇帝把儒学变成“自己的儒学”——比如朱熹的理学,把“三纲五常”变成“天理”,谁反对就是“禽兽”。

这不是董仲舒的错,是权力需要“唯一正确”的思想——当一种思想成了“标准答案”,就会扼杀其他声音。

现在再看“罢黜百家”,不是简单的“儒学赢了”,是:

- 汉武帝需要一套“能管住人的思想”;

- 董仲舒需要一套“能让自己升官的理论”;

- 社会需要一套“能稳定秩序的规则”。

我们批判它“思想专制”,可换个角度想: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权力的产物。就像现在的“主流价值观”,也是社会需要的“稳定器”——但问题在于,当“唯一”变成“僵化”,就会阻碍进步。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罢黜百家”不是儒学的“胜利宣言”,是权力和思想互相借力的“合作协议”。

你觉得,“罢黜百家”对今天的我们,还有啥启示?

来源:我音爱DISC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