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洋,原名汪之正,1913年出生于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原属山东省东阿县张秋镇)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地方文化学者、台前县党史研究员、顾庄村民陈学涛介绍说,汪洋在济南乡师学校进步教师影响下,同一些进步学生先后创办了“读书会”“同
初冬时节的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汪洋烈士故居,在如画的乡村秋景中显得更加庄重。
日前,记者来到顾庄村采访,追寻汪洋这位抗日将领短暂而辉煌的英雄事迹,从其“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的铮铮誓言中感受伟大抗战精神。
汪洋,原名汪之正,1913年出生于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原属山东省东阿县张秋镇)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地方文化学者、台前县党史研究员、顾庄村民陈学涛介绍说,汪洋在济南乡师学校进步教师影响下,同一些进步学生先后创办了“读书会”“同乡会”等青年学生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著文明志,抗日救国
在济南乡师求学期间,汪洋先后写下《强兵论》《论时弊》《论鸦片战争》等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思想,鼓励更多青年参加革命,反对日本侵略者。
汪洋长子汪洪在整理父亲部分遗作时,发现了《论时弊》一文,文中写道:“以鲜血洗列强之恶迹,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人人痛心,共赴国难,宁以义死不苟幸生。”陈学涛说,这充分表达了汪洋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论鸦片战争》一文中,汪洋写道:“鸦片战争,受挫于英,甲午败急,割地于日……日本所杀者,我同胞也,所占者,我土地也。谁无父母,谁无生命、无财产,我同胞不应屈膝自卑,要挺胸,要扬眉,要吐气。”1932年春,他看到蒋介石有关黄河的诗后,当即奋笔写下《混帐旧世界》:“天干何时能平,黄河何日能清。民族何日振兴,令人忧心忡忡。吾辈青年奋进,要我国兴民安,要把倭寇赶走。”
汪洋自编歌曲《九一八来了日本兵》,痛斥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宣传共产党积极抗日的主张。歌中唱道:“高粱叶子青又青,九一八来了日本兵,中国军队几十万,恭敬让出沈阳城。”他还在友人的手册上写下这样的赠言:“大好河山,沦为敌手,为了自由,决不罢休!”
汪洋还曾以两封家书明志。1937年春,他从西安给姨表哥周脉远写信,表达自己的抗敌决心:“我坚决抗敌到底,为了民族不亡于日。你在家乡要与群众抱成团,打成一片,好好学习、工作,多做一些有益于抗战的事,也是抗战。”当年夏,他又从西安给家里寄信称:“为了大我(指民族解放事业)就顾不得小我了(指个人与家庭),我决心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奋斗到底,希望家人不要以我为念。”
在传播抗日烽火的征途中,汪洋也屡有建树。现存于台前县档案馆的1934年《学生会工作日志》显示,汪洋创造性地将抗日歌谣改编成铁匠号子,通过打铁作坊在鲁西农村广泛传播。这种扎根劳动群众的宣传方式,预示着他走向了“从锤头到枪杆”的革命道路。
投笔从戎,屡建奇功
1936年2月,汪洋考入当时的东北军51军学兵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兵队“抗日民族先锋队”从士兵升到政治指导员,随军转战陕、豫等省。其间,他结识了谷牧,一起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激发东北军抗日热忱和民族自尊心,对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西安事变”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汪洋受命到东北军于学忠部做统战工作,后奉命与谷牧一起回到山东,组织抗日武装。抵达鲁南地区后,他改名汪洋。在途经家乡时,又引导胞弟汪浩等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8年初,汪洋领导组建鲁南第一支抗日武装——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2月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三团,汪洋任团长兼政委。他率第三团取莱芜,战滕县,重创日伪军。同年7月,第四支队第二、第三团合并为第二团,汪洋任政委,和团长钱钧率部转战鲁中、鲁南山区,并在滕县(今滕州市)歼灭汉奸申从周的地主武装,威震鲁南。因战功卓著,第二团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命名为“钢二团”。1939年秋,汪洋任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次年8月,支队改旅建制,他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了百团大战。其间,汪洋奉命亲率一旅指战员在山东莱芜、博山一带向日军发动猛烈进攻,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26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
1941年夏,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成立,汪洋调任第四旅政治委员。他深入鲁南地区广大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巩固和扩大了鲁南抗日根据地。年底,第四旅与泰山军分区合编为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汪洋任军分区政委兼中共鲁中第一地委书记。1942年,是泰山根据地极度困难的时期,不少游击区又变成了敌占区,部队供给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汪洋教育部队要咬紧牙关,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他带领部队发动群众,运用地雷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和单独作战百余次,毙、伤、俘敌2万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血洒吉山,壮烈殉国
1942年10月17日拂晓,日伪军6000余人分六路合击泰山抗日根据地,包围驻在莱芜北部山区茶叶口一带的党政军机关。为掩护机关人员突围,汪洋率部在泰山与敌人激战。
陈学涛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编著的《浩气长存》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汪洋命令一连二、三排迅速抢占吉山河的南山制高点,他指挥二连紧随其后,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进行肉搏战,但敌人越围越多,战士们精疲力尽,一个个倒下去,壮烈牺牲,包括他的警卫员张登平。而他的腿部也受伤了,面对围上来的敌人,他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殉国,时年29岁。
汪洋牺牲后,八路军总部立即电告全军致哀。周恩来同志题词:英雄碧血铸青史,华夏人民悼汪洋。泰山军民将汪洋牺牲地的青山小学改名为“汪洋小学”,将当地医院改名为“汪洋医院”,并将青山西岭的八角台改名为“汪洋台”,建亭立碑,永作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汪洋烈士的墓迁移至济南市英雄山烈士陵园。2014年8月29日,汪洋入选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汪洋烈士故居”则被濮阳市命名为“红色教育基地”。
如今,从顾庄到全国,经过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中华大地早已不再是汪洋笔下那个“混账的旧世界”,京杭大运河曾流经的顾庄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展示区。
“我们顾庄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陈学涛说。
来源:音乐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