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后人高中状元,乾隆皇帝当众质问他身份,他用一句话化解危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7:32 1

摘要:人的出身,就像地里长出来的庄稼,是高粱还是稗子,好像从一出土就定好了。你姓张,他姓李,本没什么两样。可你要是姓了秦,还是那个害死岳飞的秦桧的后代,那就像是脑门上被烙了个滚烫的铁印,走到哪儿都得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人的出身,就像地里长出来的庄稼,是高粱还是稗子,好像从一出土就定好了。你姓张,他姓李,本没什么两样。可你要是姓了秦,还是那个害死岳飞的秦桧的后代,那就像是脑门上被烙了个滚烫的铁印,走到哪儿都得被人戳着脊梁骨骂。

你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只能在泥地里趴着。可总有那么些人,不信这个命。他偏要挺直了腰杆,要把那块烙印,磨平了,让所有人都看看,稗子地里,也能长出顶天立地的栋梁。

01

乾隆二十五年的春天,京城里的天气还有点冷,但贡院门口那张大红的会试喜报,却让整个京城都跟着沸腾了起来。

一个惊人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京城的大小茶馆和酒肆——来自江宁府的考生秦大悲,高中今科会元!更让人称奇的是,他的堂兄秦大喜,也名列前茅,位列第十。一门双魁,这在大清开国以来,也是极为罕见的荣耀。

一时间,所有说书的、喝茶的、没事干的人,都在打听这个来自江宁的秦氏家族,到底是何方神圣。

而此刻,在京城南城一个简陋得有些寒酸的出租小院里,新科会元秦大悲,正对着那张能给祖宗十八代都带来荣耀的大红喜报,沉默不语。他的脸上,没有半分喜悦。

从他记事起,他爷爷就一遍一遍地告诉他,他们是南宋那个大奸臣秦桧的直系后代。这个名字,像一个永远也无法摆脱的诅咒,纠缠了他们秦家六百多年。秦家的祖坟,至今在江宁还对着岳王庙的方向,用铁铸的人像,长跪不起。秦家的孩子,在私塾里念书,只要一报上自己的姓名,就会被周围的同窗用异样的眼光打量,被嘲笑,被孤立。

“大悲,大喜,这是我们秦家六百多年来,离那根刻着‘奸臣’二字的耻辱柱,最近的一次,也是最远的一次了。”他们家族里年纪最大的族长,须发皆白,他抚摸着那张光滑的喜报,一双浑浊的老眼里,满是泪水,“能不能把它彻底推倒,就看你们俩,在接下来那场殿试上的表现了。”

秦大悲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他寒窗苦读二十年,忍受了无数的白眼和嘲讽,不仅仅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更是为了洗刷这压在整个家族身上、长达六百多年的屈辱。

会试之后,就是决定最终命运的殿试。由当今的乾隆皇帝,亲自在保和殿主持。

就在殿试的前几天,一个不速之客,拜访了他们这个简陋的小院。来的人,是当今朝廷里红得发紫的军机大臣,和珅。

和珅的态度很亲切,脸上堆满了笑容。他先是大大地恭喜了秦氏兄弟,说他们是国之栋梁,又勉励他们要好好准备殿试,将来为朝廷效力。临走的时候,他状似无意地,轻飘飘地问了一句:“听说二位是江宁望族,不知祖上是哪位先贤啊?竟能教出如此出色的子弟。”

秦大悲的心,猛地一沉。他知道,他们的身份,已经被朝廷里的人注意到了。他含含糊糊地,用几句客套话应付了过去。

和珅走后,秦大悲看着堂兄秦大喜那张还沉浸在喜悦中的脸,沉声说道:“哥,殿试之上,恐怕会有风波。你要小心。”

02

殿试之日,在庄严肃穆的保和殿举行。

数百名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贡士,穿着崭新的衣服,战战兢兢地跪在冰冷坚硬的金砖之上,等待着高高在上的天子,出题策问。

乾隆皇帝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高坐在那张巨大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像鹰一样,扫过下面一张张年轻而又充满了紧张和期盼的脸。

策论考试结束,考官们连夜阅卷。第二天,钦点的十名新科进士,入殿进行最后的唱名仪式。

“一甲第一名,江宁府上元县,秦大悲!”

“一甲第二名,湖南长沙府,王锡侯!”

“一甲第三名,江苏阳湖县,赵翼!”

当大殿里那个年老的太监,用一种尖细得能穿透人耳膜的嗓音,念出“秦大悲”这三个字时,整个庄严的大殿里,都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秦大悲穿着一身崭新的状元红袍,从队伍里走了出来,跪倒在大殿的正中央,心中百感交集。他成功了。他用自己的才华,拿到了这天下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好好地感受这份喜悦,一个冰冷的、带着一丝玩味的声音,就从那高高的龙椅上传了下来。

“秦大悲,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秦大悲抬起头,迎上了乾隆那双深不见底、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

乾隆皇帝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他,脸上看不出喜怒。“朕看了你的文章,汪洋恣肆,字字珠玑,颇有大家风范。只是,朕听说,你是江宁秦氏之后?”

来了!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秦大悲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状元郎应有的平静和从容:“回禀陛下,臣正是江宁府上元县人氏。”

“江宁秦氏……”乾隆皇帝故意拖长了语调,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了一旁侍立着的军机大臣和珅。

和珅立刻心领神会。他上前一步,用一种故作惊讶的、夸张的语气说:“启禀陛下,臣昨日闲来无事,翻阅《宋史》,偶然发现,南宋那位遗臭万年的大奸臣秦桧,其祖籍,似乎也是江宁府上元县啊。不知……状元公与这位秦太师,是何关系?”

和珅的话,像一块巨大的石头,狠狠地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整个保和殿,瞬间雅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像刀子一样,齐刷刷地聚焦在了那个穿着一身刺眼红袍、孤零零地跪在大殿中央的年轻人身上!

03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都凝固了。针落可闻。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一个足以将他秦大悲在瞬间,从状元及第的高台之上,狠狠地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问题。

承认,就等于将自己和“奸臣之后”这个被天下人唾骂了六百多年的标签,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在这样一个讲究出身、讲究名教的时代,一个大奸臣的后代,怎么配得上做天子门生,怎么配得上做这人中之龙的状元之才?他之前的那些才华和二十年的努力,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可笑的讽刺。

否认,那更是死路一条,是欺君之罪。和珅既然敢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问出来,就一定已经是查实了他们的家谱。只要他敢说一个“不”字,立刻就会有负责纠察百官的御史跳出来弹劾他。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好的、让他左右为难、避无可避的必死陷阱!

秦大悲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幸灾乐祸的,同情的,好奇的,都像无数根烧红的钢针一样,狠狠地扎在他的背上。他甚至能感觉到,那高高的龙椅上,乾隆皇帝那饶有兴致的、如同在看一场好戏的眼神。

他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策问”。答得好,海阔天空。答不好,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他没有直接回答和珅那个充满了恶意的问题,而是抬起头,目光清澈地直视着龙椅上那个主宰着他命运的皇帝,用一种不卑不亢的、清晰洪亮的声音,朗声说道:

短短的七个字,如同一声清脆的钟鸣,回荡在死寂的保和殿里。每一个字,都敲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上。

满朝的文武大臣,包括那些老谋深算的大学士,比如纪晓岚,都愣住了。他们都在咂摸着这七个字背后那深不可测的味道。

和珅脸上的那种得意的笑容,也僵住了,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错愕。他千算万算,也没想到,秦大悲会答得如此巧妙,如此……滴水不漏。

是啊,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桧,他是南宋高宗赵构的臣子。他的功与罪,是与那个特定的朝代,那个特定的君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而我秦大悲,生在咱们大清,是您乾隆皇帝的臣子。我的荣与辱,我的忠与奸,只取决于您这位当今天子,而与那个六百多年前、早就已经化成了尘土的宋朝宰相,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句话,既没有正面承认自己的身份,也没有直接否认。它像一把锋利的太极剑,巧妙地绕开了那个关于“出身”的致命陷阱,将问题的核心,从“我是谁的后代”,一下子就拉到了“我是谁的臣子”这个关乎政治效忠的更高层面上。

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不着痕迹地,拍了乾隆皇帝一个巨大无比、又无比舒服的马屁!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宋高宗是个昏君,所以他手下才会出秦桧那样的奸臣。而我大清,有您这样的圣主明君,自然就只会出我秦大悲这样的忠臣良将!

乾隆皇帝是什么人?是那个自诩为“十全老人”,最好面子,最喜欢听别人说他是千古一帝的乾隆啊!

秦大悲这句话,简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果然,那高高的龙椅上,乾隆皇帝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突然爆发出了一阵无比爽朗的大笑。

“好!好一个‘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秦大悲,对满朝文武大声说道,“你们都听到了吗?这才是状元之才,这才是宰相之器!有此等心胸,有此等见识,何愁我大清不能国运昌隆!”

他转过头,看着脸色已经变得像开了个染坊一样、一阵红一阵白的和珅说:“和爱卿,你听到了吗?英雄不问出处。朕要用的,是他的才,不是他的祖宗!”

和珅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像开了个染坊,他只能弯下腰,躬身说道:“陛下圣明,是臣……是臣愚钝了。”

一场足以让秦大悲身败名裂的惊涛骇浪,就这么被他用短短的七个字,化解于无形。

但是,秦大悲的心里,却并没有丝毫的轻松。他知道,今天他虽然是靠着自己的小聪明躲过了一劫,但像和珅这样睚眦必报的人,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看着和珅那双藏在笑容背后的、阴鸷得像蛇一样的眼睛,感觉就像是被一条剧毒的毒蛇盯上了一样。他整个人都震惊了!他这才明白,科举之路虽然艰难,但真正的官场之路,比他想象的,要凶险百倍,也黑暗百倍!

04

秦大悲虽然有惊无险地点了状元,但他那个“秦桧后人”的标签,还是像一个摆脱不掉的影子一样,紧紧地跟随着他。

他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的官职,从六品。这本是历朝历代新科状元的正常安排,是一个清贵无比、前途无量的职位。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被整个翰林院给孤立了。

翰林院里的那些饱读诗书的清贵官员,表面上对他客客气气,一口一个“秦状元”。但背地里,都对他敬而远之。没有人愿意和他深交,更没有人愿意和他谈论任何朝廷的正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一些无人问津的、前朝的旧档案,抄抄写写,形同虚设。

他知道,这是和珅在背后搞的鬼。和珅虽然不敢在明面上公然对付他这个皇上亲口的“国之栋梁”,但用这种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同样能置人于死地。他想把他秦大悲困在翰林院这个冷板凳上,让他一身的才华和抱负,在那些发霉的故纸堆里,被慢慢地消磨干净。

秦大悲没有气馁,也没有像别的官员一样,到处找门路,去向皇帝诉苦。他知道,皇帝虽然欣赏他,但绝不会为了他这样一个根基未稳的新人,去得罪和珅那样的宠臣。

他选择了隐忍。他每天按时当值,认认真真地整理那些枯燥无比的档案。下值之后,他就回到自己那个简陋的小院里,闭门谢客,潜心读书。他把翰林院那个号称收藏了天下所有典籍的巨大藏书阁,当成了自己的知识宝库。他不仅读经史子集,还大量地阅读那些关于漕运、盐政、河工的实务档案,把它们记得滚瓜烂熟。

他的这些举动,都被那个看起来整天只知道抽旱烟、编《四库全书》的大学士纪晓岚看在了眼里。纪晓岚很是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沉稳和韧性。他偶尔会借着一起编纂书籍的机会,不动声色地提点他几句,告诉他哪些档案里有真正的“干货”,告诉他朝廷里哪些势力是犬牙交错、盘根错节的。

秦大悲心里明白,纪晓岚这是在暗中帮助他,是在教他为官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真正“学问”。他将这份恩情,默默地记在了自己的心里。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京城里那些喜新厌旧的人们,忘记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状元。秦大悲这个名字,渐渐地,被人淡忘了。和珅也觉得,这颗曾经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新星,已经彻底地陨落,变成了一颗无害的尘埃,不足为虑了。

05

乾隆二十八年的夏天,一场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席卷了整个中原大地。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河南兰阳段,决堤了!

滔天的洪水,像一群脱缰的黄色野兽,咆哮着,淹没了数千里的良田,数百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在洪水中挣扎,成了嗷嗷待哺的灾民。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

乾隆皇帝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商讨救灾和堵塞决口的事宜。

堵塞黄河决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但同时,也是一个天大的肥差。因为负责此事的钦差大臣,手里握着朝廷拨下的、数百万两的帑银,权力巨大。一时间,朝中的各个派系,都开始为了这个差事,明争暗斗起来。

和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安插亲信、捞取油水的好机会。他力荐自己的一个门生,时任工部侍郎的李奉尧,担任这次的治河总督。

就在乾隆皇帝被他说得有些心动,快要拍板的时候,那个一直站在角落里沉默不语、好像快要睡着了的大学士纪晓岚,却突然出班奏道:“启禀陛下,黄河水患,关系到我大清的国计民生,非同小可。臣以为,治河之事,不仅要懂工程之法,更要懂水文,知天时,明地利。臣,斗胆举荐一人。”

“哦?纪爱卿要举荐何人?”

“翰林院修撰,秦大悲!”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和珅第一个就跳了出来反对:“纪大人,您这是在开玩笑吗?秦大悲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翰林,他懂什么治河?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要是出了岔子,谁能负得起这个责?”

“和大人此言差矣。”纪晓岚不紧不慢地捻着自己的山羊胡子,说道,“秦修撰这三年来,身在翰林,心在天下。他早已将我大清立国以来所有关于黄河治理的档案图纸,熟记于心。甚至对前朝的治河方略,都颇有研究。前几日,他还曾就此次兰阳水患,连夜写过一篇万言的《治河策》,条理清晰,见解独到,臣已呈交御览。”

乾隆立刻让人把那份《治河策》呈了上来。他戴上老花镜,仔仔细细地看了起来。他越看,脸上的表情就越是凝重,一双眼睛也越来越亮。

最后,他猛地一拍龙椅,大喝一声:“好!好一篇《治河策》!此策深得朕心!传朕的旨意,着翰林院修撰秦大悲,即刻进宫面圣!”

半个时辰之后,那个几乎已经被所有人遗忘的状元郎秦大悲,再一次,站在了这座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上。

乾隆看着眼前这个三年来沉稳了许多的年轻人,开口问道:“秦大悲,朕问你,黄河决口,若朕派你去,你有几成把握能堵上?”

秦大悲抬起头,不卑不亢地回答:“回禀陛下,若用臣在策中所陈之法,只需三个月的时间,五十万两银子,臣有十成把握。若用他人之策,恐怕耗费百万两白银,一年也未必能成。”

他的话,掷地有声,充满了强大的、不容置疑的自信。

和珅在一旁冷笑一声:“秦大人真是好大的口气。不知秦大人若是堵不上,又当如何?”

秦大悲转过头,看着他,眼神像刀一样锋利:“若堵不上,臣愿提头来见!”

最终,乾隆皇帝力排众议,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圣旨。他任命秦大悲为河南巡抚,加钦差衔,总领河南一切治河事宜。

临行前,乾隆在养心殿单独召见了他。乾隆从一个雕着龙纹的密匣里,拿出了一个东西,交给了他。

当秦大悲看清乾隆皇帝交给他的是什么东西时,他整个人都震惊了!那竟然是一枚小小的、用纯金打造的、上面刻着“如朕亲临”四个大字的腰牌!在清朝,这几乎就等同于前朝的尚方宝剑!他没想到,皇帝竟然会对他如此地信任。但他更震惊的是,在那块金牌的背面,还用细如牛毛的小字,刻着一行极其细小的、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见的铭文。当他借着宫灯昏黄的烛光,辨认出那行铭文的内容时,他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停止跳动了!

06

那枚沉甸甸的金牌背面,用细如牛毛的小字,清清楚楚地刻着一行铭文:

“查漕督,清盐政,勘河工。”

短短的九个字,却包含了无上的皇权和血腥的杀气!

秦大悲在一瞬间就明白了乾隆皇帝的真实意图。

让他去治河,只是这盘大棋的第一层。

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借着治河这件事,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狠狠地插进河南官场这个早就已经烂透了的脓疮里!

漕运总督,盐政道台,河工总办,这三个职位,是当时天下最肥的三个肥差,也是腐败最严重的三个衙门。而这三个衙门的背后,几乎都与京城里某个权势滔天的巨大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盘根错节的联系。这个势力,就是和珅!

皇帝,这是要借他秦大悲这把刀,去剪除和珅在地方上的羽翼!

而他秦大悲,就是这把刀。一把用完之后,可能会被继续重用,也可能会因为太过锋利而被折断、被雪藏的刀。

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他就能真正地走进权力的中心,实现自己洗刷家族污名、报效国家的抱负。赌输了,他就是第二个岳飞。

秦大悲没有退路。他带着那枚可以先斩后奏的金牌,和皇帝专门从宫中大内拨给他的一支亲兵卫队,星夜兼程,赶往了河南。

到了灾区,眼前的景象让他触目惊心。千里泽国,饿殍遍野。而本应负责救灾的各级官员,却还在为了救灾款的分配问题,互相推诿扯皮,甚至还有人敢在这个时候倒卖救灾的粮食。

秦大悲没有跟他们废话。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当着河南所有大小官员的面,祭出了那块金牌。

他先是下令,将几个怠忽职守、中饱私囊的河工官员,当场拿下,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所有抄没的家产,全部当场用来购买粮食,在灾区开棚赈灾。

这一手雷霆手段,立刻就镇住了所有心怀鬼胎的官员。

接着,他又以“治河需要统一调度款项”为名,强行从富得流油的河南盐政衙门,“借”走了一百万两的存银,作为治河的启动资金。盐政道台气得跳脚,连夜就给京里的和珅写了信,却又无可奈何。

然后,他又以“需要紧急征用漕船运送石料”为由,直接接管了漕运总督麾下大部分的船只和纤夫。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秦大悲就用一种近乎蛮横的、不讲情面的手段,将整个河南的军、政、财、漕大权,全部都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里。

和珅在京城得知消息后,气得当场就摔碎了他最心爱的一个鼻烟壶。他没想到,自己眼里那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竟然有如此狠辣的政治手腕。他立刻开始暗中布局,准备给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秦大悲,好好地下个绊子。

而秦大悲,此时正站在黄河那道如同天神撕开的伤口一样的巨大决口前,面对着滔天的洪水,开始了他真正的战斗。

07

秦大悲的治河方略,和他的人一样,简单、直接、有效。

他没有采用以往那些治河官员们常用的、耗时耗力、还容易被贪官污吏克扣钱粮的“堵”字诀。而是采用了他从宋代的一本水利著作里学来的“疏”字诀。他根据水流的走势和地势的高低,在决口的下游,又接连挖开了几道分洪的河渠,将那股狂暴的、足以摧毁一切的洪水力量,分散开来,引入旁边的洼地和湖泊。

这个方法,在当时那些只知道用石头和人命去硬堵的河工官员看来,简直是惊世骇俗。很多老河工都觉得他是疯了,是在拿几百万灾民的性命开玩笑。

和珅在京城的党羽更是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朝堂之上大肆散播谣言,说秦大悲胡乱指挥,浪费国家钱粮,甚至暗中上奏,弹劾他居心叵测,图谋不轨。

一时间,整个朝野上下,都充满了对秦大悲的质疑之声。

乾隆皇帝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最终还是选择,再相信一次这个他亲手选中的年轻人。他顶住了朝中所有的压力,给远在河南的秦大悲发去了一道只有四个字的密旨:“用人不疑。”

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秦大悲再无后顾之忧。他吃住都在工地上,和那些衣衫褴褛的民工们一起挑土方,一起扛石料。饿了,就啃几口又干又硬的饼子;困了,就在河堤上那潮湿的草棚里躺一会儿。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整个人就晒得又黑又瘦,像个地地道道的河南老农,哪里还有半分状元郎的样子。

他的行动,也感染了所有的军民。在他的带领下,人心齐了,效率高了。原本那些互相推诿的官员,也不敢再动歪脑筋。

三个月之后,奇迹发生了。

那道长达数百丈的巨大决口,竟然真的被成功地堵上了!滔天的洪水,被驯服成了温顺的溪流,顺着那些新挖的河渠,缓缓地流入了大海。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灾难,就这么被他化解了。

消息传回京城,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在朝堂之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将和珅等人上的那些弹劾他的奏章,一把火烧了个干干净净。

秦大悲,一战成名。他不再是那个背负着祖先骂名的“奸臣之后”,而是成了万民称颂、口碑载道的“治水能臣”。

08

班师回朝的那一天,乾隆皇帝亲率百官,出城十里相迎。这是自大清开国以来,一个汉臣从未有过的殊荣。

在皇宫里举办的庆功宴上,乾隆当众将秦大悲擢升为户部尚书,并协理大学士,让他真正地进入了权力的中枢。

酒过三巡,乾隆看着眼前这个被晒得黝黑,但眼神愈发坚毅明亮的年轻人,突然旧事重提。

“秦爱卿,朕还记得,三年前,你在这座金銮殿上,曾对朕说过一句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

秦大悲立刻放下酒杯,站起身来,躬身说道:“微臣不敢忘。”

“好。”乾隆皇帝点了点头,他举起手中的酒杯,目光扫过一旁脸色有些难看的和珅,意有所指地说道:“朕今日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告诉你,也告诉天下所有的人。宋高宗是宋高宗,他是昏君,所以他的朝堂之上,有秦桧。我大清,朕,是爱新觉罗弘历!朕是明君!所以,朕的朝堂之上,有你秦大悲这样的国之栋梁!”

“朕不管你的祖宗是谁,朕只知道,你,是我大清的状元,是我大清的功臣!只要你忠心为国,尽心为民,朕,就保你一世的荣华富贵!”

秦大悲听着这番话,眼圈一下子就红了。他撩起袍子,跪倒在地,朝着那高高的龙椅,重重地磕了一个头。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那压在他们整个秦氏家族身上,长达六百多年的沉重枷锁,终于,被彻底地打碎了。

他站起身,目光越过大殿里所有的人,看向了那大殿之外,广阔无垠的天空。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才刚刚开始。而他也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他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殿试上,说出的那句话。

一朝天子,一朝臣。

他秦大桧,要做,就做这大清盛世的,第一忠臣。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