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唐朝初年的名将谱中,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既闪耀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榜单上,也镌刻在灭东突厥、平定高句丽的丰功碑上。他的一生,是草莽英雄的逆袭史,是智勇双全的军事传奇,更是大唐盛世不可或缺的基石。
在唐朝初年的名将谱中,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既闪耀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榜单上,也镌刻在灭东突厥、平定高句丽的丰功碑上。他的一生,是草莽英雄的逆袭史,是智勇双全的军事传奇,更是大唐盛世不可或缺的基石。
少年豪杰:从瓦岗寨到李唐阵营
隋末乱世,天下大乱,十七岁的徐世勣(李勣原名)目睹百姓流离失所,毅然投身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这个出身富豪的少年,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用智慧与勇气书写自己的传奇。他向翟让献计:“宋、郑两州靠近运河,商旅往来频繁,劫掠此地足以养兵。”翟让采纳后,瓦岗军迅速壮大,从千余人的流寇发展为数万之众的劲旅。
徐世勣的军事才能很快崭露头角。他设计诱敌深入,在荥阳大海寺伏击隋朝名将张须陀,将其斩杀,一战成名。此后,他力劝翟让拥立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更让他统领精锐,成为瓦岗军的核心将领。
然而,瓦岗军的内讧埋下了隐患。李密为巩固权力,设宴诛杀翟让,徐世勣在混乱中被士卒砍伤脖颈,险些丧命。这场变故让他看清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为他日后归唐埋下了伏笔。
武德元年(618年),李密败于王世充,率残部归降唐朝。徐世勣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拒绝直接向唐朝献上瓦岗军的地盘,而是将州县户籍、军民数目详细记录,派人送给李密,由李密自己献给朝廷。唐高祖李渊得知后,大赞他“感怀主恩、推辞功劳,是真正的纯臣”,赐姓李氏,改名李世勣(后避唐太宗讳,单名勣)。
灭东突厥:雪耻与拓土的双重使命
唐朝建立后,东突厥成为北方最大的威胁。颉利可汗多次南侵,甚至逼近长安,迫使唐高祖签订屈辱条约。李勣的军事生涯,从此与灭突厥的使命紧密相连。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为通汉道行军大总管,分六路出击东突厥。次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骑夜袭定襄,颉利可汗仓皇逃窜。李勣则从云中进军,在白道与突厥主力遭遇。他指挥若定,大败突厥军,斩获万余人,缴获牛羊无数。颉利可汗逃往阴山,试图依托险要地形抵抗,却被李勣与李靖前后夹击,最终被俘送往长安。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洗刷了唐朝向突厥屈尊的耻辱,更彻底摧毁了东突厥汗国。唐朝的疆域从阴山北扩至大漠,北方边境从此安定。唐太宗赞叹道:“朕今委任李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平定高句丽:老将的最后一战
高句丽,这个盘踞在东北亚的强国,始终是唐朝的心腹之患。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李勣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身份随军出征。他攻克盖牟、辽东、白岩三城,斩获颇丰。然而,因冬季来临,唐军被迫撤退,高句丽得以喘息。
二十三年后,高句丽内乱,唐高宗李治决定再次出兵。总章元年(668年),七十五岁的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六总管分水陆两军进攻。他虽年事已高,但风采不减当年,指挥若定。唐军连克新城、扶余等十六城,最终与薛仁贵会师平壤,攻灭高句丽。
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唐朝对东北亚的彻底控制。唐朝设立安东都护府,统辖高句丽故地,疆域东至大海,北至大漠,南至越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
智将与医者:多面人生的传奇
李勣的传奇,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多面人生。他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虽已佚,但足见其医学造诣)。他重情重义,为旧主李密披麻戴孝,抚养兄弟的儿子;他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
然而,他的家族却因后人徐敬业(李敬业)反叛武则天而遭牵连。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李勣被掘墓砍棺,直到唐中宗复辟后才得以平反昭雪,以礼改葬。
结语:一代名将的永恒印记
李勣的一生,是草莽英雄的逆袭史,是智勇双全的军事传奇,更是大唐盛世不可或缺的基石。他灭东突厥、平高句丽,为唐朝开疆拓土;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故事,不仅是大唐盛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勣的名字将永远闪耀,成为后人敬仰的传奇。
来源:小罗音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