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4件事,这个群体的癌症至少会减少一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21 1

摘要: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四种最常见“女性癌”防治最核心的干货知识。做好这四种癌症的防治,女性癌症将明显减少!

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四种最常见“女性癌”防治最核心的干货知识。做好这四种癌症的防治,女性癌症将明显减少!

1、高危因素

乳腺癌家族史,曾患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者,携带BRCA1/2基因突变,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生育相关因素(初潮年龄早、使用口服避孕药、初次生育年龄晚/未生育、无哺乳史等);

体重指数(BMI)较高、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

吸烟饮酒,营养与饮食因素(高热量饮食)。

2、预防建议

适时生育,不要太早也不宜太迟,坚持乳腺喂养。

养成并坚持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喝酒,合理营养,管理体重,保持健康体重(BMI 保持 20-25),避免肥胖,坚持体力活动/锻炼。

高风险人群在不同的筛查指南中的定义(标准)不完全一致,有以下任一情况者通常可作为乳腺癌高风险人群:①有遗传家族史(即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包括:一级亲属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二级亲属50岁前有2人及以上患卵巢癌和/或乳腺癌;自身携带或者至少1位一级亲属携带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注:一级亲属指母亲、女儿及姐妹;二级亲属指姑、姨、祖母、外祖母。②既往(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③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

④其他高风险个体:通过多风险因子进行风险评估是否属于高风险个体,比如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乳腺活检或乳腺良性疾病手术史;使用“雌孕激素联合”或仅使用“雌激素”的激素替代治疗(不少于半年);从未哺乳或哺乳时间少于4个月;初次生育年龄≥30岁或从未生育、流产或死胎史或流产2次及以上等。

关于筛查起始年龄,结合国情,通常建议一般风险人群40岁开始筛查,高危人群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进行乳腺癌筛查。

(2)如何进行筛查?

一般风险人群:推荐每1-2年进行1次筛查,可单独使用乳腺X线摄影(钼靶),也可单独使用乳腺超声;对于致密型乳腺,推荐乳腺X线摄影联合乳腺超声进行筛查。不推荐使用乳腺磁共振作为一般风险人群的常规筛查措施。

高风险人群:推荐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医生视诊触诊等);必要时联合乳腺增强磁共振(特别是对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但通常不作为首选方法)。

4、典型症状

乳房无痛性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乳头溢液(血性 / 浆液性)、皮肤橘皮样变、酒窝征等,哺乳期乳腺炎经治疗两周未愈需警惕癌性乳腺炎可能。发现异常,及时专科就诊。

1、风险因素

卵巢癌家族史、遗传性位点特异性卵巢癌综合征、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延迟、未产不孕、长期使用促排卵药物,高脂肪饮食、肥胖等。

2、预防建议

鼓励适时生育,坚持母乳喂养。生育期女性提倡母乳喂养(6-12 个月),口服短效避孕药(连续服用 5 年以上)可降低 50% 发病风险,避免长期接触滑石粉、石棉等致癌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过劳;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避免肥胖;加强体育锻炼。

高危人群体好筛查,遗传性高危女性,完成生育后可在恰当年龄段经综合评估后酌情考虑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以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

3、如何筛查

(1)谁该接受筛查?

高危人群(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携带某些胚系缺陷基因者,林奇综合征患者;一级亲属确诊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有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家族史或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及其他林奇综合征相关肿瘤家族史)。遗传性卵巢癌综合征(如 BRCA1/2 突变)家族史者,发病风险较常人高 10-30 倍。

(2)如何进行筛查?

不推荐非高危普通人群进行常规筛查,但个体也可酌情安排,比如35 岁以上女性可考虑每年妇科超声(经阴道超声更准确)+CA125/HE4肿瘤标志物检测,绝经后女性CA125>35U/ml需进一步排查。

高危人群:BRCA 突变携带者从 30-35 岁开始,每 6-12 个月进行超声 + 肿瘤标志物联合筛查,必要时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完成生育后)。

4、隐匿症状识别

早期多无特异性表现,出现持续性腹胀、食欲下降、盆腔隐痛、月经紊乱(尤其绝经后阴道出血)、短期内腰围增粗等症状时,需排查卵巢病变。

三、子宫内膜癌

1、风险因素

未生育或少育、初潮早或绝经延迟、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过多、长期服用三苯氧胺、肥胖、高蛋白高脂肪高糖饮食,高血压、糖尿病、盆腔放射史,卵巢癌家族史、林奇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2、预防建议

适时生育,规范使用含雌激素的药物(医生指导下)。

管理体重,避免肥胖,避免“三高”饮食。

高危人群筛查。

3、如何筛查

(1)谁该接受筛查?

一般风险人群不建议常规筛查,主要针对高危人群(45岁以上,肥胖,合并糖尿病,绝经时间晚、超过55岁绝经,终身未育或原发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他莫昔芬长期治疗尤其是50岁或绝经后仍在使用他莫昔芬治疗;有子宫内膜癌或结肠癌家族史,Lynch综合征患者或三级亲属中有Lynch综合征患者但本人没有做相关基因检测)。

(2)如何进行筛查?

可考虑阴超(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宫腔镜下定位活检/诊刮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

4、症状预警

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经量增多)占70%-90%,伴阴道排液(浆液性/血性)、盆腔疼痛。高危因素包括肥胖(BMI>30)、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三联征")、长期单用雌激素、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 岁)。

四、宫颈癌

1、风险因素

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吸烟,首次性生活过早、性行为混乱、多个性伴侣、滥性,丈夫婚外性行为、丈夫阴茎癌、丈夫或性伴侣阴茎包皮垢,有宫颈病变史。宫颈癌家族史。

2、预防建议

接种HPV疫苗,这个很重要,而且要尽早接种。

注意性行为,性行为健康,勿滥性勿婚外性行为勿多个性伴侣,作为另一半的男性也要做到,男人不健康不安全的性行为也会影响妻子。

不吸烟,吸烟者要尽早戒烟。

宫颈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要及时治疗。

99.7%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16/18 型占70%)持续感染相关,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最佳预防年龄:疫苗接种推荐9-26岁女性(二价/四价/九价疫苗),已婚已育女性仍可接种,男性接种可降低伴侣感染风险。

结合中国国情,一般建议女性25岁开始宫颈癌筛查。

对于25岁以下女性:如有多性伴侣史、过早性生活史、感染HIV(艾滋病毒)、吸烟等高危因素,建议提前筛查(性生活开始后1年内开始)并适当缩短筛查间隔。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否接种HPV疫苗,均应按要求定期宫颈癌筛查。

(2)如何进行筛查?

筛查方法主要是宫颈细胞学检查(TCT,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技术)、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

25-64岁女性:建议每5年一次单独HPV核酸检测,或者HPV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或者每3年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65岁以上女性,如果既往有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即:10年内连续3次细胞学筛查或连续2次的HPV筛查或联合筛查,且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内,筛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无CIN(宫颈上皮内瘤变)、无HPV持续感染,以及没有因HPV相关疾病治疗史等高危因素,可不再进行筛查。但如果65岁以上女性既往从未接受过筛查,或者65岁前10年无充分的阴性筛查记录,或有临床指征者,仍应筛查。

以上四种女性肿瘤都存在遗传易感性,而且有关联性,建议有家族史者可考虑进行BRCA1/2、MSI-H/dMMR等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筛查方案。生活方式干预+筛查早诊早治!

来源:肿瘤专科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