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里的东坡密码:这场论坛如何激活文化产业竞争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03:14 1

摘要:澄江水缓,椰风轻拂。11月8日,由海南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幕。900多年前的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正是在此地东水港破浪登岸,踏上“九死南荒”的贬谪之路;900多年后,来自海内外的苏学学者跨越山海齐聚澄迈,循着他的足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叶长文 通讯员 梁淑仪 邱采奕

澄江水缓,椰风轻拂。11月8日,由海南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海南省澄迈县开幕。900多年前的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正是在此地东水港破浪登岸,踏上“九死南荒”的贬谪之路;900多年后,来自海内外的苏学学者跨越山海齐聚澄迈,循着他的足迹重温文脉记忆,共话东坡文化的永恒魅力与时代价值。这场古今对话,既是对东坡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文明互鉴与自贸港文化赋能的生动实践。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千年回响:东坡足迹里的澄迈文脉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这是苏东坡当年登陆澄迈后,三年后北归时在通潮阁登高望中原,写下的诗句,如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响。论坛期间,一场特殊的东坡行迹遗址考察活动让嘉宾们跨越千年,与东坡先生展开深度对话。

重建中的通潮阁。主办方供图

考察队伍来到澄迈正在重建的通潮阁,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方圆圆难掩兴奋:“书里看到的通潮阁此刻就在眼前,这是苏轼一生最远的旅行,对东坡文化有特别的意义。”

罗驿村古驿道。主办方供图

随后,嘉宾们沿着罗驿村古驿道前行,这里是古代琼岛西线驿道,苏东坡曾在此经过、落脚休息,村中“东坡路”沿用至今,留存其痕迹。

据介绍,通潮阁建成后将成为澄迈乃至海南的文化地标,延续这份跨越千年的文脉。不远处的广德桥(古称里桥)遗址同样引人驻足,这座明嘉靖年间重建的桥梁,正是苏东坡往返儋州与澄迈时途经的“长桥”旧址。史料记载,苏东坡北归时带着养的乌嘴狗经过此处,狗狗“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的趣事,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生动意趣。

苏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最后墨宝,是为答谢好友赵梦得之子送行,其中有“渡海”二字,因此被人们称为《渡海帖》,是苏东坡在澄迈留下的重要书法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研究苏东坡晚年行迹的重要实物。

学术共鸣:跨越山海的思想碰撞

作为论坛的核心环节,学术交流活动以“海南之于东坡”为主题,围绕“东坡与海南”“东坡经学与思想”“东坡文化海外传播”“东坡文学”“东坡书画”五大议题展开,139篇学术论文带来了一场高密度的思想盛宴。

论坛交流现场。主办方供图

“这已是我第二次参加东坡文化国际论坛,本届议题更丰富多元,极大提升了海南东坡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四川师范大学三苏研究院青年教师谢安松的感受道出了众多参会者的心声。

海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肖超颖对周泉根教授的《子瞻〈论语说〉取子由〈略解〉“十之二三” 考》印象深刻:“周教授于三苏经学的草蛇灰线中觅得苏氏兄弟学问淹博宏通之洞见,拓宽了东坡文化与三苏家学的文献研究视角。”

在东坡文学分论坛上,广西大学教授李寅生分享道:“苏东坡的一生遭遇各种不幸,但他依然能以幽默谐谑的态度面对困境。”他认为,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源自其坚韧与豁达,即便身处逆境,亦不减对生活的热忱。这一观点与四川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昝婷的见解不谋而合,她表示,年轻人在东坡诗词中寻觅到的不仅是文学知识,更是压力之下保持从容与内心自洽的生活方式,“苏轼诗词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豁达,极易引起青年一代的共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董希平评价,本次论坛通过开放而富有深度的讨论,让苏轼的形象更加鲜活多元。

这场跨越国界、学科的学术对话,不仅深化了东坡文化的研究内涵,更让“东坡与海南”的双向成就成为共识——东坡造福海南,开创了当地文明发展的多个第一;海南成就东坡,让他完成了人生境界的终极升华。

文艺焕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本届论坛以学术为骨、以文化为魂,一系列丰富的文艺活动让东坡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1月7日晚的东坡雅集活动继承古代“寿苏会”传统,书法展示、传统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轮番上演,让参会者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韩国全北国立大学教授金炳基深受感动:“内容丰富多彩,我们不仅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感到收获颇丰。”

《心安东坡》演出现场。主办方供图

中国首部AI概念国风音乐剧《心安东坡》的上演,成为论坛的一大亮点。该剧挖掘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三年的生活经历,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态度融入艺术表达,“无妄无垢,无病无疚,惟我心安,俯仰无忧”的唱词引发全场共鸣。

西南大学青年教师张志杰赞叹:“这部音乐剧文化‘浓度’和艺术‘浓度’都很高,让人沉浸其中,既享受了学术大餐,也被投喂了艺术大餐。”

文艺活动与澄迈的东坡足迹形成巧妙呼应。雅集中的书法表演,让人联想到《渡海帖》的笔墨神韵;音乐剧中的场景演绎,重现了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片段。

这些创新表达,让东坡文化跳出史料记载,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也让“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东坡精神有了更鲜活的当代注解。

精神传承:东坡风骨照见初心

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身着白衣的青年志愿者穿梭在机场迎宾大厅、论坛会场内外,提供签到、引导、接待等各项服务。

论坛外的青年志愿者。主办方供图

海南大学东坡中心硕士研究生闫冉负责前台签到与专家入住引导工作,她表示:“看到全世界对中国文学、东坡文化的喜爱,我感到无比开心与自豪,所有的忙碌辛苦都化作了荣耀。”

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研究员王睿分享了筹备历程:“从 2024年11月开始,历经一年精心准备,我们克服了接机、信息沟通等诸多困难,在多方支持下圆满完成各项保障工作。”周到细致的会务安排赢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赞誉,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索嘉威竖起大拇指:“本届论坛学术水平高,交流氛围愉悦自然,我对海南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这场文化盛会的深层意义,更在于东坡精神的当代传承。苏东坡在海南三年,以顽强意志摆脱“小我”束缚,开学宫、育弟子、兴医药、劝农耕,用行动诠释了“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的至理名言。如今,这种在逆境中坚守初心、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激励着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论坛期间,无论是学者们的学术探索,还是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都彰显着东坡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论坛会场。主办方供图

“无限春风来海上”,第三届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澄迈的举办,既是对千年文脉的接续传承,也是对东坡精神的时代诠释。从罗驿村的古驿道路,到通潮阁的重建规划,从学术论坛的思想碰撞到文艺活动的创新表达,东坡文化正以多元形式融入海南自贸港建设。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不仅擦亮了海南“文化走出去”的名片,更为自贸港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与不竭动力,让东坡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