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是对芜湖的赞誉,也是鞭策我们挖掘保护芜湖长江文化资源和讲好芜湖长江文化故事的责任。为此,芜湖文史领域的方家学者从考古文化、开放文化、革命文化、工商文化等多方面深入研究芜湖长江文化史料,编
芜湖·长江文化故事
开栏语: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是对芜湖的赞誉,也是鞭策我们挖掘保护芜湖长江文化资源和讲好芜湖长江文化故事的责任。为此,芜湖文史领域的方家学者从考古文化、开放文化、革命文化、工商文化等多方面深入研究芜湖长江文化史料,编写芜湖的长江文化故事。从2024年11月起,史志芜湖公众号开设“芜湖·长江文化故事”专栏。
明清芜湖进士:长江文化孕育的才俊
张宪华
以现在安徽芜湖市行政区划为标准,探讨明清时期芜湖、繁昌、南陵、无为四地的登科进士情况。历史上,芜湖、繁昌属太平府,南陵属宁国府,无为属庐州府,但这四地地境相接,或者一江之隔,总之都处于吴头楚尾,都受到长江文化的哺育。从明宣德二年(1427)起,建立会试南、北、中卷制度,依地域比例,订立录取名额,使全国各地均有人才加入政府。太平府、宁国府属于南卷区,庐州府属于中卷区。科举人才的多少,常被各地作为衡量地方人文成就的尺度。地方以科举人才为荣,以他们为一方精英。而作为科举人才中最高层次的进士,自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竞争激烈的科举考试中,明代无为所出进士29人,清代芜湖所出进士27人。当然与科甲鼎盛地区苏州、杭州、绍兴、徽州等地相比,芜湖一带可谓是次等发达地区。
01政绩之表现
在明清两代,科举被读书人视为读书仕进的“正途”,即通过中秀才、举人、进士而后出仕做官。在读书——出仕这样的社会刚性格局下,进士们进入官场,成为各级官僚阶层的成员。现主要依据地方志资料,根据这些进士的仕途轨迹,大致划分高官、京官、地方官三大类。
(一)高官类:
(芜湖)郭智,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为御史,升右佥都御史,福建按察使。又为广东按察使、奉敕总督军务,尤加意作兴学校。
(无为)汤鼎,宣德五年(1430)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时交趾(今越南北部)复叛,皇上命鼎前往安抚。汤鼎至交趾,敷宣圣德,指陈利害。夷人慴服,奉贡表谢。私馈一无所受,中外重之。往理陕西茶税,尽清其弊。正统年间升通政使。
(芜湖)李赞(1453—1512),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吏部主事,正德中历浙江右布政使,有惠政,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勒令退休。李赞居官平易,未尝有赫赫名声,离任则人们怀念不已。诗文清逸疏畅,草书古劲,有张长史笔意。
(芜湖)李贡(1456—1516),与兄李赞同登成化二十年进士。自山西左辖升都宪(都御史),巡抚辽东。刘瑾诛,复出,起为巡抚顺天,整饬边备,官至兵部右侍郎。李贡学有渊源,文词清瞻,居家杜门,不妄通宾客,与文人骚客酬唱吟咏。县学西边的“双进士”石牌坊,即为李赞、李贡兄弟而立。李贡墓在今火龙岗镇良福村。
(无为)李春,正统元年(1436)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有直声。升福建参议,当时汀州有剧盗肆掠乡邑,亲抵贼巢劝谕,众皆投戈泣降。升江西左参政,有洞酋桀骜,李春亦谕使驯服。历两藩,声绩茂著。
(无为)薛远(1414—1495),洪武中工部尚书薛祥之孙。生于海南,参加广东乡试中举,正统七年(1442)考取进士,授户部主事。景泰时迁郎中,承部檄核实南直隶逋税,文案山积,洞烛肯綮,得羡余万石,归之于公。又同御史倪敬按大同边储,搜抉隐匿,边饷得以充足。天顺元年出使交趾,还升户部右侍郎,寻丁母艰。四年河决河内,诏起复,以工部侍郎总督河道,至则招集丁壮三万余人,分工授任,堵塞决口。又自扬州海门凿河四十里,疏通积潦。蠲灾赈饥,伐材为屋,以居流徙,民甚赖之。还复授户部侍郎。成化年间督两广军饷,平定广东叛乱后升为左侍郎,“位至南京兵部尚书,以忤汪直免官。”薛远性敏好学,凡礼乐兵刑天文律历无不涉其要领,尤其熟悉国家的典章制度,所履有声,为时名臣。
(无为)仰升,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禀性直介,为兵科给事中,以疏议宫掖事忤旨,出为按佥。寻转观察,历升河南左布政使。
(繁昌)吴琛(1426—1475),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云南道御史,“巡按四川,所至黜奸贪,雪寃滞,明达果断,蜀人怀之”。晋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成化时巡抚湖广,在任五年。“所至奉宣德意,问民疾苦,罢不急之征,禁无名之费,察诸司淑慝而黜陟之,民用以宁”。朝廷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不数年间,使朝廷无南顾之忧者,公之宣力居多”。(《吴琛墓志铭》现藏繁昌博物馆。)琛为人勤敏好学,尤善辞命,一切手答初不经意,愷挚可诵。居乡谦抑,待人无贵贱必以礼。没后资业萧然,视先世所遗不长尺寸。
(繁昌)徐贡元,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由比部郎出任德安太守,楚地患旱,流移载郡,元立议筑堤,设筹给谷,几万饥民获得生机。迁河南大参,顺天府尹,户部侍郎兼总督粮储。生平强直方正,不苟取容,历官卿贰(指六部侍郎及都察院副都御史等官。),布疏如寒畯,时天下称四君子,元其一也。万历二年(1574),徐贡元去世时,下葬的钱都没有,儿子们只得变卖祖业,办理他的后事。
(繁昌)李一公,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任北比部,诏狱多所全活,时崔魏擅权,用法深刻,兼三案烦兴,株连受逮,无得生者。公愕然曰:豈有身为刑官而杀人以媚人者乎。出任成都府知府,在战乱之后“集流亡、训士卒、缮城池、收图籍”,晋西川副使,擢山东参政致仕。
(无为)吴廷翰,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在吏部铨选时,敢于推荐直言敢谏的人才,与长官争执选簿,以此忤长官意。出为广东佥事,转岭南分巡道、督学政,以廉洁著称,曾奉命採端溪砚,而自己不留一砚。改任浙江参议,又调山西参议。在山西时,值年荒,力请赈济,卖淫祠,出库余,存活饥民数十万人。年四十余,辞官归里。
(无为)吴光义,万历二十五年(1597)参加江南乡试,名列榜首。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任仁和县令,有政绩,擢升工部主事,改任兵部职方司。出管山海关,改变一些不合理规定,使数万流民生还。又以参议备兵陕西神木道,转任四川副使,后升任河南巡抚,处理积案,开释株连,不可胜数。晋升兵部右侍郎。“通籍四十余年,累官十有五任。利民济物,多著伟绩。律已严正,人不敢干。历四朝,清慎如一日。”“累官十有五任”,意指他一生的官历丰富,做过十五种官。可圈可点。
(南陵)秦仁管,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升郎中,顺治十七年补陕西靖远道,当时战乱后民多逃亡,田园荒芜,仁管招徕流民,组织垦荒,使边荒之地很快恢复生机。康熙九年(1670)转苍梧驿盐道,地处两广。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于云南举兵反,广西将军孙延龄迫胁仁管从叛,刑惨酷几至于死。仁管不屈,后投奔清军。遂归乡里而终。
(芜湖)朱襄,原名一贯,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侍读、徐州河务兵备道等,署江苏按察使,平反冤狱甚多。又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东河。在工事无巨细,必身亲之,积劳卒官,年五十有一。
本文的高级官员类,系指四品以上。如李一公,官至山东参政。(参政,从三品。)吴廷翰,官至山西参议。(参议,属布政使司者,从四品。与参政同管粮储、清军、屯田、驿传、水利、抚民等事。)明代吴琛巡抚甘肃、总督两广,皆系京官出差性质,非为正式的地方长官。清代总督、巡抚设立制度化,巡抚是总揽一省军政、民政的最高官职,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位巡抚之上,正式成为地方最高长官,专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军民要政,视为“封疆大吏”。清道光年间,朱襄担任东河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正二品。),专管防治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与运河。负责保漕治河,直接关系到清朝财政收入和统治稳定,是清代非常重要的官职之一。
(二)京官类:
系指中央政府机关的官员,又细分两小类,一为科道官,指给事中、御史。一为部曹官,指六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
(芜湖)黄让,明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浙江道监察御史,“持法严峻,不避权倖”。景泰末年灾异迭见,与御史倪敬等人上疏,大指谓御史钟同、张纶(章纶)忠赤尽言,不宜下狱,大内营缮不息,财力俱竭等。由于触犯忌讳,黄让贬谪为四川营山典史。后来回芜,“贫甚,课耕自给”。(明史倪敬传)地方政府为他修建了清风楼,在今市区弋矶山一带。
(繁昌)汪宗礼,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由知县擢御史,风纪振肃,按治湖广,录囚多所平反,卓有时望。
(繁昌)汪宗器,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任监察御史,按巡楚粤,荐贤黜贪,不避权势,号称“名御史”。官至光禄卿致仕。
(无为)刘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御史。宦官张珙势横,从子支解人,无敢发其奸恶者,崙独上疏。巡视陕西,查复金牌旧制,并修举茶马八事,俱切时弊。又按顺天,值京辅饥,百计轸恤,复条陈闾阎疾若,明世宗允行之。官至太僕寺少卿。
(无为)朱万春,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以知县擢御史,极论时事,劾本兵,纠总河,参首辅,语皆触忌。巡城廉得伪金吾,杖杀之,辇毂之地,豪强敛手。奉命按蜀,时蜀亢旱,奏留公帑十数万金,以充采办,得免加派。复绘“饥民图”上之,得发帑金五万两赈饥救荒,活民无数。“天启癸卯起太仆少卿,升左通政。值珰祸作,万春偕杨左诸贤伏阙,抗疏奏上。知必逮,仰药自毙,得免黄门北寺之狱。”
(南陵)刘有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由知县擢御史,时御史多缺,有源以一人兼领诸差,综治严明,收捕东城大猾贾永亨,中贵争为解,不听,卒按其赃,辇下称为执法御史。巡按广西,惩贪雪枉,抚辑诸土司。改井陉道,居三年,升江西按察使。
(芜湖)沈希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以知县擢监察御史。以直言著风采,纠刻不避权贵,先是为御史巡上江,沿江繁征苛敛,芜湖为甚,韶深悉其患,尽革之。邑祀乡贤,新昌祀名宦。沈希韶即抗清志士沈士柱的父亲。
(繁昌)魏寿期,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以知县擢御史,慎刑折狱,知无不言。
(南陵)何煃(1517—1569),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除官行人司行人。后迁兵科、户科、礼科给事中,多所建树,遂进吏科都给事中。其时严嵩专权,煃上疏条陈五事,请宽民力,惩赃吏,重纠察,正士风,禁奢靡。以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嘉靖四十一年,罢严嵩官,朝廷将“宽民力”事下户部,规定“每岁钱粮,各给信票,不得别派,亦不得多纳”。其余四事,亦下有关部院从实举行。“上欲大用,遽以疾卒于官,时论惜之”。
(南陵)刘楷,清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户科掌印给事中,多次上疏,上皆嘉纳,升通政司右通政,转光禄寺卿。捐俸置义田二百六十亩,帮助贫穷族人。
科道官是明、清六科以及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科官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的给事中,历史上给事中负责向上规谏君主,御史负责向下参劾百僚,是封建制度政治运行的稳定器。尽管科道官员大多为七品官,官位低下,但因为掌握谏、察两大实权,所以在官场中地位极高,仕途被看好。在明代“御史为朝廷耳目,而给事中典章奏,得争是非于廷陛间,皆号称言路”,所以科道官也被称为言官。
明朝的巡按御史,权力很大,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而且手握尚方宝剑,得以先斩后奏。主要包括监察官吏、检查司法、安抚民生等。如朱万春,奉命按蜀,当时四川发生旱灾,朱万春及时呈报,朝廷得以采取蠲税、赈济等措施,“得发帑金五万两赈饥救荒,活民无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痛苦。汪宗器,“按巡楚粤,荐贤黜贪”。刘有源,“巡按广西,惩贪雪枉”。对违法违纪的官吏进行奏报和弹劾,惩治贪官,不避权贵。整顿了地方吏治,促进地方的健康发展。
(无为)邢宽,自幼颖敏好学,家境富裕。永乐二十二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此科殿试时,原拟第一名是孙日恭,最后按皇上的意思,将第七名的邢宽点为状元。这样,邢宽成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与修《仁宗实录》、《宣宗实录》。书成,升翰林院侍讲。正统四年(1439),为会试同考官。景泰三年(1452),升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明制从五品)兼署南京国子监事等职。五年,卒于任所。邢宽优游宦海三十余年,虽然官位不甚显赫,但一生为人随和,处事宽容,与人交结始终不渝。一家数世同堂,兄弟子侄多达数百人,皆能与其和睦相处。孝友之名远播朝野。
(芜湖)胡爟,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任户部主事,上疏指斥宦官李广等滥设斋醮,耗费国库钱财。数月后,“广等果以赃败,自是爟名益振”。著名清官海瑞在嘉靖末年上疏谏诤,也是户部主事。胡爟后来告老回乡,没于故里。乡里传说其墓尚存,有待进一步查证。
(南陵)陈效,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由户部主事转员外郎中,总理漕务甚久,上下便之。先是诸仓输赋者初至,储积于地,每淋潦骤至,米杂泥滓中,或至漂泻腐败,患不可言。效乃规措,悉甃以石,至今永赖。升盐运使,后以忤刘瑾归。明朝政府自南至北设立淮安、徐州、临清、德州、通州五大仓,主要供应勋臣百官的禄米以及军糈。最大的是临清仓,可储米三百万石。
(无为)岳伦,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郎中,识大体,名重一时。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岳伦“抗疏力谏,被杖削籍,侃侃气节,不让古遗直云。”
(无为)钱策,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东宁焦侯子,殴杀奕客李秋,诬以盗,诸司畏势不敢问,策按其狱,论如法,以此知名。嗣任职方郎,不畏强权,上疏弹劾权贵。官至光禄寺卿。
(无为)朱芾煌,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少有异质,工诗歌、古文词。历任余姚县令、山东乐安县令,升户部主事,榷关九江,寻升兵部车驾司主事,转武选司郎中,并以政绩著闻。
(南陵)何葆麟,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任职刑部秋审处总办,“官刑曹凡八载,勘谳狱讼,惟矝推慎,尝谓秋官须得春意,仁厚之心,溢于言表”。秋审处主持勾决,权威甚重,是个优差。特选律例精通、文笔畅顺的司员充任,凡秋审处定拟的案件,堂官要想改动很难,本司如有异议,更是视之蔑如。因而秋审处的总办四人,帮办四人,号称“八大圣人”。
(三)地方官类:
(南陵)张真,嘉靖五年(1526)进士。任华容县令,多惠政,有十美十异之谣。
(南陵)许梦熊,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福建福清知县,既下车,宽输便民,革税通商,筑堡防边,兵民赖之。尤振兴文教,建号舍,置学田,令诸生诵读其中,并培养出大学士叶向高,闽志列为“名宦”。
(无为)卢泮,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性耿介,不畏疆御。为延平司李(司李即司理,就是推官,府的属官,专掌刑名方面的事。)膺命恤刑,全活甚众。又任广平府知府,捐俸筑闸浚渠,百姓颂之。地方利病,多方调剂,州民德焉。
(南陵)管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任长泰县令,泰最苦麻饷,橘悉除之,矿役大兴,多籍为奸利,橘力请禁戢,始不敢肆,泰民尸祝焉。
(南陵)汪冀夔,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襄阳令,襄故剧邑,邮符充斥,逋负丛积,夔治烦如简,有声。尝从疑案内辨出大辟十七人,襄民德之,为刻辨冤实录。
(南陵)朱懋华,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浙江定海知县,蒞政甫数月,闻闯寇入京师,明社为墟。乃衣冠怀印,望北遙拜,自缢署斋。
(芜湖)徐明弼,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山西马邑令,抚恤凋困,多所兴除。会姜逆(姜瓖)煽乱,郡县风靡,明弼独怀印冲贼垒,赴藩王师密陈方略,事平复抗身为百姓伸理,邑获安全。卓异,升户部主政,两榷关务,商贾食其惠者甚夥。平生博极群书,尤邃于《麟经》,至医卜杂技亦悉究其蕴。著《吹畦堂集》行世。
(芜湖)汪可准,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湖广永州府推官,永与粤西邻,兵燹后疮痍满目,可准抚流移,蠲苛累,赈饥馁,民赖绥安。其治狱善剖疑隐。
(芜湖)陶延中,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选授山西兴县知县。锄豪强,均徭役,崇学校,课农桑,剖决公明,苞苴无敢入。再补山西清源县(今山西清徐县),蒞清源抚绥一如兴县,治声为三晋最云。
(繁昌)魏康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任宣平令,宣地瘠事繁,前令以挂误去者共四任,康孙悉捐俸廉代偿,以是益贫,卒于官。
(繁昌)鲍荐,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任广东开平知县,邑地广而荒,荐抚御多方,遂成乐土。开平积习,有田者安享尊荣,……田主逋租赋,催科者按法以佃当之。荐力请大僚均徭役,由是富家咸惕慑,而农佃以苏。在任七年,民称慈惠。
(南陵)方伸,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任山东登州知府,洁己率属,为政宽仁。又任福建汀州知府,重农桑,缓催科,通商贾,而事有关利弊者,力更张之。尤加意文教,时引士之能文者,课艺郡斋,款款如待子弟,凡经指授,成名者甚众。
(无为)谢举安,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任湖南长沙令,莅政廉明,勤求治理,匝月间,兴除利弊殆尽。改建学宫尤为要务,未几以疾终。抚军赵公申乔惜其才,拨座船载榇归里。
(无为)汪衡,雍正八年(1730)进士。即用知县,以亲老改松江府教授,创立同文会课,振兴当地士风。又捐俸劝输,修葺文庙。因政绩突出,署华亭、娄县篆,案无留牍,民颂廉明。
(芜湖)陶镛,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过几处县令。据说《儒林外史》里因中举而发疯的范进的原型,就是这个陶镛。今芜湖东北郊有一村庄名陶屋基,故老相传,为陶镛故居,其岳父确是操刀宰猪的屠户。陶镛少时,为争取功名,读书心切,得下了羊角疯痼,后来因病丢官。
(芜湖)洪銮,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乾隆三十七年(1772)授山东博山令,旋擢东平州。阅二载卒,囊无余资,子流寓山左不能归。今邑人有过东平、博山间者,询洪当日事,士民日:“今安得有洪牧复莅兹土哉!”是又可以想其政绩矣。
(芜湖)王泽,嘉庆六年(1801)进士,殿试二甲三名。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外任徐州府知府,赣州府知府兼理赣南道、并监督钞关。“居官十年,一守廉洁,解组日除随带舟车书卷外,萧然囊橐。”
(芜湖)周孚裕,同治十年(1871)进士。任江苏桃源县(今泗阳县)知县,桃源著名瘠苦,且当南北要冲,号称难治。公到境,侦知捕役藏匿匪盗,不动声色,讯明立置诸法,阖境称快。又监役虐待羁犯,惨无人道,公廉得其状,禀详大宪,置之重典。至是书役无敢为弊,内外肃然。县境逼近洪泽湖,北与徐属接壤,群盗如毛,公严定保甲之法,督饬稽查,不使稍懈,以清盗源。民情好讼喜斗,小有忿恨,动相仇杀。公遴选成谨之士,轮流宣讲,务使家喻户晓,勉为良善。又以民鲜盖藏,一遇凶荒,饥馑流亡,相望于道。乃仿朱子平仓法,创设仓廒,筹备积谷,手订条规,责成绅董值管,以期垂诸久远。他如购备救火器具,开筑城内水池,以防火患;捐廉建造考棚,以培士子,善政尤不胜枚举。
(芜湖)汪一麟,原名一元。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任浙江安吉知县,安吉客商、土民向不融洽,每起争端,一麟循循善诱,开诚布公,使永归于好,至今称之。创设学校,政暇必亲诣察视勤惰,至是文风大盛。二十三年冬,米价奇昂,盗贼蜂起,办平籴以济贫民,设团防严拿宵小,虽寒冬雪夜必亲率勇弁,巡查数次。
(芜湖)尚光钺(1865—1912),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式贡士,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补殿试,成为三甲进士。签分福建,改签江苏,任苏州府发审员,江宁全省禁烟局第一科长,同知衔,补江苏淮安府清河县正堂(知县),生平重气节,廉洁自持,“官江苏时,差奉之外不知有他,人亦不敢以私干。年五十卒,身后萧索,一如平生所志,人尤重之”。
02文化之成绩
地方志有“儒林”、“文苑”,记载了一些进士在经史、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如道光《繁昌县志》说:姚孟昱,“万历戊子、已丑联捷南宫,文稿出一时,目为仙才。……藏书满楼,佛道二藏皆购置之,晚年博极群籍,因家江干,所著古文词多散佚”。
李万化,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博学能文章,尤工吟咏,归田之后,郡邑碑版悉书之”。
徐杰,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有才名,只担任几个月的淄川令,遂辞官归乡,“以诗歌自娱,结庐马人山,葛巾芒履,日夕啸咏其下。兼工书法,得晋魏遗意,购其片牍支字者,奚如拱璧”。《繁昌县志》载其诗十余首,马仁山八首,均为五言古体,格调高古,展现徐杰佛教信仰及自由率真性格。马仁山洗砚池诗云:
“翀霄姓王氏,云是羲之儿。性洁爱山水,好书复临池。波间洗破砚,墨浪飞云鱼。羲之写黄庭,名声千载垂。翀霄书涅槃,字画与并驰。二子已仙去,遗迹人间奇。春风翰墨香,秋雨蛟龙悲。飞鸟不敢过,何必高藩篱”。后来,大画家萧云从据此诗作《洗砚池图》,是《太平山水图》之一。
秦仁管,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存《游工山》、《奎湖》等诗。《奎湖》诗序说:“湖滨村落参差,桑麻被野。汲者、灌者、罟且钓者靡不毕集。然初固逝水也,予祖德滋公于宣德间(1426—1435)沼之,而后泓然湖矣。” 不仅描给了故乡山水的秀丽,而且记载它们的历史变迁,为难得的史料。民国南陵县志卷42艺文志。
芜湖张一如,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湖广荆南参议。写有《灵泽夫人祠》诗:
矶㾗亦带瞿塘波,空浸闲云草共窝。
石镜不来泉下照,玉人犹向月中摩。
当时家国心俱破,此后兴亡闵更多。
为问江南香火地,今成北岸树良禾。
按蛟矶山高十丈,周九亩七分,毎遇阴雨,烟波无际,“蛟矶烟浪”是芜湖古八景之一。公元1630年以后,因泥沙淤积使江流改道,蛟矶才与北岸无为州相连。这首诗“为问江南香火地,今成北岸树良禾”。有史实价值。
洪銮,乾隆进士,有诗才。刻有悔绮堂诗集,沈德潜作序。其《野望》诗“夕阳无近色,飞鸟得高心”。有人对大诗人袁枚说,洪銮有《长干寺》句“一塔秋灯影六朝”,袁悚然曰:“是谁所为,此足传矣”。
王泽,嘉庆进士。书法早学钟、王,出入松雪,晚年胎息石庵(刘墉,乾隆朝书法家),古拙疏秀,置之清爱室中,不辨真伪。画精山水,蒋霞竹《墨林今话》谓为得廉州思翁之神髓,可与左田尚书相埒,彭朗峰《画史汇传》亦称其善画。诗有《观斋集》十六卷行于世。我们知道,王泽与黄钺既有师生之谊,又有姻亲之好,所以交往最密,有联吟、合画等作品传世。他俩又在家乡创办义仓、乡塾,时人称之为“芜湖二老。”关于黄钺,虽然是当涂籍,但他世居芜湖,黄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致仕后居住芜湖城内儒林街,是一位与芜湖关系密切的人物。
明代,吴廷翰40余岁辞官归里,优游山水,著书立说。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地方志说:“郡中论品学,推翰为翘楚。”
吴廷翰哲学思想的几个主要观点。
(1)气“为天地万物之祖”的气本论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产生,所以气为天地万物之祖,气是“至尊而无上。”离开气就不能谈理,理只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吴廷翰批判程朱“理先气后”的理论,指出程朱之“理”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并在批判的同时进一步阐发自已的气本论思想。
(2)“气以成性”和心生于性的心性论思想。吴廷翰说:“人欲之本,即是天理。”“有天理必有人欲。”“故曰‘民生有欲’,不可以欲为非性,但流则有以害性耳。”他认为人欲即是性,反对把欲排除在性外,这是对程朱“存天理、去人欲”思想的批评,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3)“物上见得理,方才是实”的认识论。吴廷翰举例说,小孩出世后就关起来,和外界隔绝,长大了不能辨别牛马。即离开了闻见,不可能有真实可靠的知识。因此,客观的见闻所依据的现实世界是第一性的。吴廷翰强调物上见理,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
吴廷翰以“气”作为其哲学理论思维的核心话题,把宋明理学的道、太极、理、性等形而上学范畴由气予以统摄贯通。首先,他认为气即道、理、太极,并建构了气本论理论思维逻辑体系。其次,他通过诠释气与道、太极、太虚、理的关系,凸显了气的统摄地位及其形而上学本体的品格,并对气的内涵、性质、特征、形式进行界说,从而诠释了传统的心性话题,提出了气—心性一统论。再者,他以张载气学和朱熹的理气、知行、格致论作为理论基础,对王阳明心学进行了批评。吴廷翰理论思维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足与罗钦顺、王廷相并列为明代唯物论大家。他的著作和思想曾在日本广为传播,产生过重大影响。
03社会之影响
北宋之后,科举成为一般平民登进的主要途径。登科的人不但可以奠定身家的经济基础,扬名显亲,而且可以援引提携惠及宗族桑梓。甚至州县之报荒减赋亦与一地人文之盛衰不无关系。所以近千年来,科第不但是个人单独追求的目标,而且是地方集体争竞的对象。
其次,科举考试被认为是相对公正、公平的考试制度,它打破了门第限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如唐代元载、牛僧孺等庶族士子就是通过考中进士而官至宰相;宋代寒士通过科举升至高层者更为常见,故有反映这一现实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诗句广泛流传。我们从地方志里看到:“何煃,为诸生时家赤贫”。(卷二十五)“初,许梦熊贫而好学,读书无烛,其季父之子梦龙为採薪,束而燃之,或置书桔槔间吟诵”。(南陵,卷二十五)“胡爟,家世农,爟从诸兄力穑,鸡鸣,起读周易两三卦,乃出耕,盛暑中亦携书以从,暇则坐树荫开卷朗读,暮归仍检阅不辍”。说明胡爟等人勤学苦读,获得了功名,跻身仕途。何炳棣先生《明清社会史论》举出一些例子。徽州府休宁县吴中良白天打铁,晚上念书,夏季夜里常为蚊虫所扰,于是把脚浸于水桶中,以专心用功。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考上举人后,进入政府工作,出任湖南的一个州官,人称“打铁举人”。浙江义乌龚一清,年轻时就“裸股肱,荷畚钟,治农事毕,则夹策读书不辍”,登万历二年(1574)进士。
今河北容城杨继盛,是自耕农之子,他7岁丧母,庶母每天叫他去放牛,路经里塾,见里中儿童读书。于是恳求其兄帮他跟父亲说情,让他得以从塾师学,但仍然得继续放牛。一直到18岁,考上秀才之前,还曾代其兄服地方政府践更徭役。后来他住到当地佛寺中读书,自励刻苦,常读书至夜分。虽屡试不中,但不气馁,终于嘉靖二十六年(1574)考中进士。崇祯元年(1628)进士刘之纶,原为四川宜宾贫农,常常要砍柴薪,拿到市场贩卖,以补足家用。
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出身于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占了统计总数的58.65%。清代由科举引起的社会流动虽有所放缓,但普通百姓和几乎所有士子仍把科举视为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最好和主要通道。这对社会发展尤其是增加社会流动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再次,催生出一些科举家族,为社会树立了效仿对象。
清代芜湖科举,值得一提的是芜湖韦家,韦家是宋代名士韦许的后裔。在明代,韦学仁屡应乡试不第,退而从事教育,“讲学谈经,远近负笈者众”。清代,韦学仁的孙子韦一鹤于清顺治九年(1652)考中进士,任浙江丽水知县,以积劳卒于官。韦嗣贤,榜名弦佩,奉旨改今名。是韦学仁曾孙,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韦嗣贤的曾孙韦谦恒,乾隆六年拔贡,乾隆二十二年(1757),弘历帝第二次南巡,召试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科一甲三名探花。科举时代,一甲进士只限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当时士人莫不以占据元魁鼎甲为荣。韦谦恒凭借家世文化背景和本身机遇,高中探花,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谦恒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贵州布政使、鸿胪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等职,在京参加四库馆的编校,77岁卒于京寓(宣武门外之长生瓦研斋)。韦运标,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任户部主事。总计韦家出了4名进士,7名举人,还有近十名贡生,不愧为芜湖科举世家。
南陵科举世家是东门刘氏。“东门刘”自明末刘有源始,至有源曾孙刘楷,登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历官户科掌印给事中、通政司右通政、光禄寺卿,他反对读小说邪书,讲求八股时艺,并且热心刻书,曾为宣城吴肃公雕刻其《阐义》一书。康熙五十三年本地旱灾,刘楷捐谷二百石助赈。其长子刘应熙,以贡生为东流教谕,山西寿阳知县。第三子刘运灏,为直隶赞皇知县等。第五子刘沛,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后观政刑部,期满未仕,卒。刘沛子刘携,雍正七年(1729)举人,“乾隆中知云南江川县,癸未冬地震,水涌石裂,村舍荡然无存,携因暴露之仓谷,计口赈粥,急请发帑以继,生者得食,死者得櫘”;第七子刘焘,年二十,中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刘焘热心家乡事务,“屡捐金助修文庙、关圣庙、惠民桥、靑弋江圩垻。雍正丙午邑大水,散谷赈饥,全活无算。生平性喜藏书,工书能诗”。其孙刘敬祖,雍正四年(1726)举人。刘焘子刘祖佑,以监生缘例入仕,任浙江盐运司副使,在浙江二十余年,历摄金华诸邑。
我们知道明末吴光义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子孙多列缙绅,号称望族,可谓无为科举仕宦家族。光义季弟吴光宇,由贡生任工部郎中,按察司副使。光义长子吴开允,清顺治六年任福建建宁府知府。“为人朴质,寡言笑,重然诺,和风亮节,望而知为长者”。第三子吴汉,由岁贡任湖广临湘县令。第四子吴䦔启,由贡生为山东文登县令。第五子吴敏文,初任镶黄正红旗教习,后以军功授陕西醴泉县令。“厘奸剔弊,下士恤民。阅三载,以疾卒于官”。第六子吴昊,由中书升任云南楚雄府同知。吴宽也是吴光义子,附贡出身,晚年任广西临贺令,卒于官。吴光义孙吴世基,康熙十二年(1673)进士,“工楷书,行草俱妙。殿试拟第一,小误失之,授内阁中书”。年四十卒。吴元庆亦为吴光义元孙,乾隆六十年(1795)进士,任刑部陕西司主事。“家居三十年,课生徒,训孙曾,咸以道义相规勉。寿九十余,犹手不释卷。”(光绪庐州府志卷45文苑传)。
嘉庆《无为州志》著录明代进士29人,其中包括一些不住在当地的士子。明代规定,士子应在现籍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大多数人的现籍与原籍是一致的,其中少部分现籍与原籍不一致的进士即为“双籍进士”。
初步统计无为州双籍进士7人。岳伦,嘉靖五年(1526)进士。原籍是直隶无为州,现籍万全都司怀安卫官籍。顾问,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湖广蕲州军籍。顾阙,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湖广蕲州军籍。此两人兄弟,原籍无为州。王极,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原籍无为州,现籍顺天府蓟州官籍。江有源,万历八年(1580)进士。原籍无为州,现籍太仓州官籍。汪应泰,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原籍无为州,现籍山东临清州民籍。江用世,天启二年(1622)进士。原籍是无为州,现籍太仓州官籍。汪应泰其人,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七《选举志》说:“汪应泰,万历丙戌科,任松潘兵备道,有传”。卷八《人物志》:“汪应泰号和宇,第进士,初仕诸暨宰,邑多盗,应泰至,悉擒之抵于法。调定海,历升凤翔知府,以总制李化龙荐,除松潘兵备道,协讨播寇杨应龙,平之,致政归,恤孤救荒,乡人颂德”。显然,汪应泰的实际居住地是山东临清。
民国《芜湖县志》著录清代进士27人,其中两人为寄籍。宋纪,乾隆十年(1745)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1016页,“顺天府宛平”。陈廷杰,道光二年(1822)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第2092页作“顺天府大兴”。沈登苗《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社会科学论坛 2020年1期。)表10清代安徽进士的地理分布,统计芜湖清代进士25人,去除了两位寄籍。我们知道,地方志修撰者只要能得到资料,就把寄籍他乡考取进士的本地人,网罗列入。地方志热衷于搜罗进士或名人,此可谓地方志编纂的一个特点。
04结语
科举制是我国首创的制度,始于隋朝的大业元年(605),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实行了1300年,为历代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官员。作为封建社会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和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深受历代统治者的青睐。
关于芜湖进士仕宦的特点,首先是清廉务实,作风正派。如明代徐贡元,生平强直方正,不苟取容,历官卿贰,布疏如寒畯,时天下称四君子,元其一也。吴琛居乡谦抑,待人无贵贱必以礼。没后资业萧然,视先世所遗不长尺寸。薛远仕宦四十年,家无长物,食无兼味,室无媵妾。曰:“吾少时恒不足,今安忍有余哉。”人们对薛远的操守十分佩服。
其次,兴利除弊,解决民困。如明代吴廷翰在山西参议任上,适逢饥荒,力请政府赈济,拨出专款,救活饥民十万人。经手数万两金银,一文不名。卢泮,任广平府知府,捐俸筑闸浚渠,百姓颂之。地方利病,多方调剂,州民德焉。韦嗣贤,摄篆宜黄,其地号难治,嗣贤刚到任,即惩处一二渠魁,土豪皆敛迹。邑故凋敝,乃酌定条编十三则,上之督抚,民困获甦。第三,学者型官员居多。吴廷翰40余岁辞官归里,著《吉斋漫录》等,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在日本学术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与芜湖关系密切的黄钺,能诗善画,所著《壹斋集》,是清代一部较为重要的诗文集,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以及芜湖地方史,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明清两朝以来,由科举出身的人员,大多数都是正人君子。一是因科甲出身者,都读过经书,书中有好的道理,读的多了,自然要受其感化。二是从前考试方法很公正,贡院大堂之匾额写“至公堂”三字,确有道理……可见科举考试,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不过有极大的一种短处,就是行之数百年而未能改动,永远以八股取士。所以同、光以后,西洋科学传至中国,许多有志之士,才知道这种考试法是没有用的,便反对起来。其实其错是考试的内容,不是考试的方式。总之,对于科举制度,确实需要我们重新加以审视。
来源:坤仔音乐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