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欢乐家,这名字听着就带点喜庆劲儿,谁能想到如今它正陷在糖水堆里喘不过气。早年间,这家广东小厂靠着水果罐头和椰汁,硬是挤进千家万户的饭桌,成了年货礼盒里的常客。
说起欢乐家,这名字听着就带点喜庆劲儿,谁能想到如今它正陷在糖水堆里喘不过气。早年间,这家广东小厂靠着水果罐头和椰汁,硬是挤进千家万户的饭桌,成了年货礼盒里的常客。
可2025年这摊事儿,业绩直线下滑,经销商大批跑路,消费者还吐槽甜得慌。数据摆在那儿,三季度净利润从上年的盈利直接亏了803万,同比暴跌713.87%,前九个月总利润也只剩1052万,缩水87.43%。
这不光是数字问题,更是整个糖水饮料行业从“甜就是王道”到“低糖才是潮流”的阵痛。欢乐家起步于2001年,创始人李兴那会儿刚从湛江本地食品厂跳出来单干,抓住了罐头刚火起来的风口。
可现在,原料涨价、口味跟不上年轻人,渠道还断了半截,事儿一件接一件。这背后,到底是品牌老化了,还是市场太无情?
李兴这人,1971年生在湛江,本地土生土长,早年没啥显赫背景,就在食品厂从底层干起。1990年代末,那时候中国经济刚起步,超市货架上水果罐头还算新鲜玩意儿,李兴瞅准了机会。
2001年12月,他和老婆朱文湛凑了点钱,注册了湛江市湛兴旺食品有限公司,从给别人代加工黄桃罐头开始。起步阶段纯属小打小闹,订单靠本地水果商拉,产品简单,就加糖水泡果肉,卖给周边批发市场。
说实话,那年头消费者不挑剔,甜了就行,欢乐家很快就从代工转自有品牌,2002年改名湛江市欢乐家食品有限公司,主打水果罐头系列。
公司最早的产品线就定在糖水罐头,黄桃、橘子、菠萝这些南国货色,包装上印个笑脸logo,广告词直白得像街头吆喝,“欢乐到家”。
李兴的路子接地气,抓住了中国人爱甜的习性,尤其是婚宴、探病、过年这些场合,罐头成了标配。2005年左右,开始砸钱做广告,央视黄金档轮番播,赵薇、杨幂这些明星代言,电梯里、地铁站到处是海报。
别小看这套路,那时候流量贵,欢乐家靠它全国铺开,经销商从广东辐射到华北、华东,渠道收入蹭蹭上涨。到2010年,李兴北上建厂,在湖北枝江投了第二条生产线,专攻橘子罐头,产能一下翻番,年营收破亿大关。
转折点在2014年,罐头市场饱和,李兴决定进军饮料,推出生榨椰汁系列。椰树那时靠“不加香精”火了,欢乐家跟风,主打“天然健康”,从海南建榨汁站起步,产品线扩展到椰肉汁、椰汁饮料。
2018年试水出口东南亚,2020年疫情期间稳住内销,线上渠道也跟上,淘宝、京东销量不俗。2021年7月,欢乐家在创业板上市,募资5亿多,股价一度冲到30块以上,李兴家族持股稳坐头把交椅。那几年,公司年营收稳在20亿级别,净利润1亿多,椰汁贡献近半壁江山。
表面看风光无限,实际李兴也没闲着,供应链上不断优化,供应商从本地水果农扩展到泰国、菲律宾椰子进口,库存管理用上ERP系统,经销商培训年年办,品牌定位从“国民糖水”往“热带风味”靠。
但上市后问题就冒头了。2022年,净利润开始下滑,2024年更狠,掉47%,椰汁销量首现负增长。李兴的背景里还有点小插曲,他持有香港非永久居民身份证和冈比亚永久居留权,家族企业湛江荣兴投资也掺和进来,但这些没直接影响运营。
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李兴夫妇加李康荣三人,股权结构稳,2024年李兴薪酬涨到150万,算正常浮动。可说到底,欢乐家这二十年爬坡,靠的是甜味加渠道,忽略了口味迭代和健康趋势。
消费者从“多甜多好”变成“少糖少负担”,李兴的广东梦,渐渐被市场现实戳破。整个历程逻辑清楚:起步抓风口,扩张靠广告,上市后遇瓶颈,没及时转型,就这么一步步滑向深渊。
2024年这关,欢乐家就觉得不对劲,椰汁销量掉10%以上,罐头虽稳但没增长,全年营收缩3.53%。进到2025年,上半年更惨,营收7.48亿,降20.90%,净利润1855万,腰斩77.50%。
三季度雪上加霜,收入2.94亿,掉25.47%,前九个月总营收10.42亿,降22.25%。最扎眼的数字是净利润,前九个月1052万,暴跌87.43%,三季度直接亏803万,同比713.87%的降幅。
这不是小挫折,是整个业务双腿发软:椰基饮品收入1.41亿,占48%,但毛利率连跌;罐头业务平平,增长乏力。
经销商出走是导火索。2025年上半年,全国流失775家(媒体报道有说700家),渠道收入5.61亿,降30.33%。为什么跑?简单,货卖不动,库存压死人。
欢乐家80%销量靠经销商,婚宴年货是支柱,可现在年轻人不爱甜,超市里低糖气泡水、0糖饮料抢滩,椰汁标签一读,白砂糖、安赛蜜这些词就劝退。
黑猫投诉平台上,2025年相关条目破千,“罐头变质”“椰汁异味”“甜得牙疼”满天飞。消费者反馈直白:以前的味道没了,现在喝着像糖浆,果肉还发霉。商超老板也吐槽,压货到过年都清不掉,退货率高得吓人。
渠道崩盘是多米诺骨牌第一张。欢乐家经销商多是中小代理,靠薄利多销,库存一周卖不动就亏本。2025年原料涨,椰子从印尼菲律宾进口,价格跳20%,上游成本传导下去,经销商首当其冲。加上品牌口碑滑坡,年轻人圈层里欢乐家被贴“老年饮料”标签,中老年也说不正宗。
结果呢?新增经销商寥寥,旧的解约函雪片般飞来。半年报里明写,经销渠道收入占比从上年的高点跌到谷底,公司现金流吃紧,货币资金剩4.23亿,短期借款1.9亿,续命都费劲。
这就像老字号饭馆,招牌菜甜汤卖了二十年,突然食客都点清汤寡水,老板还死守配方,经销商一看账本,扭头就走。欢乐家的问题不是孤例,整个饮料行业从高糖时代转低卡,农夫山泉推0糖,元气森林卷无糖,椰树还靠纯汁硬扛。
欢乐家呢?产品线老,包装土,营销跟不上抖音节奏。消费者变了,盯着配料表,追求“天然不甜”,欢乐家这甜过头儿的国民糖水,就这么从饭桌滑到仓库角落。渠道断了,销量自然崩,业绩暴跌713%不是天灾,是人祸加市场无情。
面对这堆烂摊子,欢乐家没大刀阔斧转型,先掏出老招:涨价。2025年6月,公告一出,椰汁全线提价1%到8%,部分规格直奔10%。理由堂堂正正,原料成本涨,全球椰子减产,印尼菲律宾供应紧,人工物流全线上浮。可这招儿,治标不治本。
涨完价,消费者更不买账,十块一瓶变十一块,年轻人直接换阵营,买低糖椰乳或现榨椰子。经销商更头大,提成降,货压着卖不动,退货潮一波接一波。三季度业绩非但没回血,反而亏得更狠,涨价带来的不是利润,是信任流失。
涨价是饮鸩止渴。欢乐家毛利率本就薄,椰汁48%营收却利润率跌到10%以下,成本一压,传导不顺就自伤。竞争对手反其道而行,椰树继续喊“不加水”,菲诺主打轻糖,降价促销杀进年轻人市场。
欢乐家呢?还守着“生榨老口感”,浓香厚重,喝着解腻但不解渴。现在消费者健身热,低糖焦虑,配料表长一行就pass。涨价后,销量续降,渠道裂痕更大,上游原料商催款,下游超市减订,现金流像漏勺。
公司押注出海。2025年10月13日,公告砸3871万,通过印尼子公司买下PRIMA COCO的土地厂房,面积4.38万平,设备全套,打算自建椰子加工线。PRIMA COCO是2019年本地小厂,专注椰肉椰水,交易后员工转到欢乐家,费用全由卖家担。
这步棋瞄准上游,印尼是全球最大椰产区,成本低政策松,建厂后原料稳,采购价或降15%。可细想,这是个中长期赌局,3到5年才见效,现在公司账上现金4亿出头,借款压顶,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海外竞争也猛,当地几十家椰浆厂,欢乐家从零起步,管劳工跑物流,全是新活儿。
除了出海,公司还试水新品,联名奶龙推椰汁咖啡,轻糖概念洗白包装。可品牌“老人味”太重,消费者见“欢乐家”三个字,脑补高糖礼盒,再跨界也像老树发新芽,嫩不起来。
11月股价两连板,市场给点面子,但根子没动。说白了,欢乐家这波自救,逻辑是稳供应链降成本,但忽略了核心:产品迭代和消费者拉新。涨价止血,出海布局,听着靠谱,实际路还长。整个行业在“去糖化”,老品牌不醒悟,就得在甜水里泡着愁。
回看欢乐家这二十年,从李兴小厂起步到上市帝国,再到如今经销商跑路业绩腰斩,核心问题是没跟上消费变迁。早年糖等于幸福,现在糖是负担,营养表一查,高热量标签直接out。
黑猫投诉里那些“异味霉变”的反馈,不是孤例,是质量把控松了,供应链拉长后检验跟不上。2025年这困境,不是天塌,是警钟:老字号得醒醒,别总靠情怀卖甜。
展望下,印尼厂若建好,成本稳了,能给喘息空间。但光降本不行,得推低糖线,包装年轻化,营销上抖音、B站下重注。竞争白热,元气森林年销百亿,欢乐家得学着卷。
李兴掌舵多年,家族持股稳,薪酬正常浮动,没啥负面。但公司得实打实改,否则这“国民糖水”的帽子,戴着也愁。整个故事告诉我们,商业无常,抓风口易,守江山难。欢乐家若能借出海东风,重酿低糖新味,或许还能欢乐下去。否则,甜到发愁,就成常态了。
来源:朱竟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