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滨州日报/滨州网阳信讯今年以来,阳信县立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下沉、精准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文化社区建设新格局,显著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滨州日报/滨州网阳信讯今年以来,阳信县立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下沉、精准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文化社区建设新格局,显著提升了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力。
一、机制先行,构建文化建设四梁八柱。一是建强人才队伍。创新实施“文艺书记”驻村机制,在23个村(社区)选派专职文艺书记深化文艺与基层治理融合,通过入户走访、平台招募等方式,挖掘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等社区文化能人,组建湖畔秧歌社、书法社等特色社团,形成“文联主导—团体联动—群众参与”的人才格局,培育县乡两级文化骨干180余人,带动8200余名群众参与文艺活动。二是完善阵地建设。将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建成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乡镇(街道)实践所、329个村(社区)实践站。各乡镇、单位因地制宜建设主题书院,全县10个乡镇(街道)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地域特色实现文化社区品牌化建设,形成“一镇一品、各美其美”的良好发展态势。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始终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兼顾“普惠服务”与“特色供给”两个方面,构建“县级文化书院+乡镇文明实践所+村级文明实践站”三级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资金、人才、阵地三项机制,为文化社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精准供给,激活文化服务内生动力。一是常态化活动浸润日常生活。依托县域三级文化阵地,开展“百县千村”书法惠民、农民画培训、好书分享等活动280余场次。打造“百姓村晚”县域文化品牌,推行“零门槛报名、专业化指导”机制,实现“月月有演出、场场有新意”,吸引快递员、工人、农民等全县各行各业群众参与,累计举办29场,5000余名群众登台参演,“线上+线下”惠及全县群众12万人次,群众自演节目占比达60%,真正实现“全县群众当主角”。二是节庆化主题扩大文化影响。以梨花会为契机,打造“文旅+民俗”嘉年华,配套社火巡游、手作工坊等项目,让居民在节庆氛围中感受文化魅力。围绕“我们的节日”“与人民同行”等主题,在全县推广微电影、农民画、鼓子秧歌等多元文化项目,覆盖春节、重阳、国庆等重要节点,丰富全县社区文化生活维度,形成“县域节庆联动、城乡文化共鸣”的良好态势。三是数字化赋能拓宽传播渠道。依托“阳信融媒”“阳信外宣”等平台矩阵,开展线上展演直播60余场,吸引观众超35万人次。通过公众号举办线上书画展、作品展16期,展出作品近500件,打造线上文艺平台,有效推动社区文化突破时空壁垒,进一步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三、融合发展,彰显文化建设综合效能。一是文化赋能基层治理。将文化社区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湖畔嘉苑社区通过“党建+文化”模式,有效服务回迁群众5000余名,社区通过文化活动搭建居民交流平台,邻里互动频次提升60%,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35%。信城街道创新“影院+”模式,放映前插播20分钟政策、反诈等短视频,观影后收集居民建议900余条,解决民生痛点17项。二是文化滋养乡风文明。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崇德向善、邻里和睦、共建共治”的社会氛围。商店镇、流坡坞镇文化书院将红色教育融入县域文化服务,通过重温革命历史、廉政宣讲等活动,推动红色基因在全县传承。水落坡镇开设榫卯、剪纸、传统木作等非遗课堂,洋湖乡联合高校与本地老艺人在全县开展鼓子秧歌培训班,培育鼓子秧歌传承人216名,非遗技艺成为连接全县群众与传统文化的纽带,推动乡风文明在县域范围内持续向好。三是文化带动乡村振兴。以社区文化活动为支点,联动全县文旅资源,推动文化吸引力向经济生产力转化,在全县推广“黄河大集”“摄影艺术乡村”等项目,推出“梨萃雅集”等县域文创产品,带动全县集体增收30万元,实现文化惠民与产业发展的县域双赢,为全县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通讯员 魏忠林 李晓璇)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