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老是改读音对不对?这下说到点子上了,有深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6:55 1

摘要:其次我们制定标准读音、建立汉语拼音体系,正是为了稳定语音系统,减缓其流变速度。然而当前注音系统每隔几年便进行调整,令人不时产生“文盲”之感。

教材频繁调整读音究竟是否合理?

首先语音确实会随着时间发生流变,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所有表音文字都不是原发性的文字体系,正因语音本身具有不稳定性。

语音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与其他文明或语言体系交汇时,其变化速度更为显著。

表音文字难以作为原生文字使用,正因语音在空间与时间中快速变异。传递十里之外,口音已变。传递十年之后,语调已改。

若文字无法有效传播,其价值便大打折扣,也难以真正扎根生长。因此,语音流变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其次我们制定标准读音、建立汉语拼音体系,正是为了稳定语音系统,减缓其流变速度。然而当前注音系统每隔几年便进行调整,令人不时产生“文盲”之感。

“阿房宫”的读音至少改动三次,“大肉汁”亦如是。“一骑红尘”是否读作“一骑红尘”,也已被多次讨论。

是否有人同样对“荨麻疹”与“前麻疹”的读音争议感到困惑?同一词组,读音却不同,这也属于注音符号调整的范畴。

问题的核心在于:注音符号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读音。语音易变,故以符号固定其音,防止偏差。然而现实中注音却频繁被修改,头年讨论,次年即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关键并不在于某种读音是否应被推广。除古诗韵律外,日常口语中读音的选择其实并不至关重要。

因汉字是表意文字,读音差异通常不影响其意义表达。例如,“寻”与“钱”的读音差异,并不导致理解错误。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不断修改读音?其目的究竟何在?若仅为增加工作量、提高系统不稳定性、削弱诗词可读性,则实在令人费解。若以当代读音诵读古诗,许多韵脚将不再押韵。试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若读不顺口,诗歌韵味何存?

语音易变,故以注音符号加以稳定,这并非自汉语拼音开始。自汉代起,中国便致力于语音统一,先秦时期亦有相关实践,只是文献不全。反切法即为一例,以声母与韵母相拼,固定读音。

两千年来,我们始终在从事语音标准化工作。若古代有广播电视等技术,秦始皇定会推行“语同音”。

因其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文化认同。尽管今日普通话与唐代语音不同,但韵脚系统基本一致,这正是历代音韵规范的结果。

尽管各地方言差异显著,但核心韵脚保持一致。这正是因千年音韵传承未断。然而今日却可两三年一改读音,实令人不解。

例如,“鞋”在南方部分地区读作“还”,“呆板”读作“矮版”,虽音异而韵同。

现今各地普通话与方言虽表面差异大,但主要字词的韵脚基本一致。若将“石径斜”改为“石径霞”,虽一字之差,却改变了整首诗的韵律结构,触及文化传承的根本。

历代语音皆因社会变迁而调整。明代制定《洪武正韵》,正因北方语音受外来影响严重。若不调整,将难以融入社会。因此音韵统一不仅为文化延续,亦为精神共鸣。

诗歌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正因韵脚一致。尽管口音有微差,基本韵律不变。而今任意改动读音,表面是为“照顾文盲”,实则不然。教师与学生本可适应规范读音,少数读错者并不构成主流。

反复调整读音的真正动机,或在于从细微处改变文化核心,削弱传统审美。当诗词韵脚被改得拗口,诵读需专门学习,而非如顺口溜般自然流传,其生命力便将衰减。

类似现象见于地方戏曲。当艺术被标榜为“非遗”“国粹”,并束之高阁,便与日常生活脱节。戏曲本为民间娱乐,逢年过节街头演出,孩童随唱。而今却因“妆造不对”“唱腔不古”而被疏远。

豫剧近年却焕发新生,因其编创新剧本,融入网络段子与笑谈,贴近生活。年轻人因其接地气而喜爱。越剧、黄梅戏、秦腔等亦尝试与流行结合,获得新生命力。

唯有当艺术回归生活,不与人民脱节,才能真正传承。若一味强调“正统”“高雅”,规定鼓掌节点、服饰仪态,反而令其失去活力,沦为“遗产”。文化需活在民间,而非仅存于殿堂。

来源:老孙健康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