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在广州一个药商家庭。家境中落,他被迫考入当时不收学费的公立广东省无线电专门学校,半年后毕业。
沙飞是大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摄影师。
01
沙飞,原名司徒传,1912年出生在广州一个药商家庭。家境中落,他被迫考入当时不收学费的公立广东省无线电专门学校,半年后毕业。
毕业后,司徒传考入黄埔军校,因为年龄太小,他被分配到电台报务部门,成为军队中年龄最小的电台报务员。
五年后,因为表现优异,升为特级报务员。
“一二·八”抗战爆发, 沙飞在办公室呐喊:“日寇如此欺负我们,有血性的中国人不会答应,必要时我会重新穿上军装!” 不久之后,沙飞买了一台照相机,拿它拍了岳飞墓,这是他的第一幅摄影作品。
1936年6月1日,上海举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海成为抗日救亡的主阵地。
沙飞坐不住了,他也想要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不久后,他向电台请假,离开了汕头,来到上海。
10月8日,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第二届全国木刻展览会进入最后一天 。
中午12时半,沙飞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他长久以来的偶像——鲁迅。
鲁迅认真浏览每一张作品,指点每一幅画的优缺点 。一会儿,几位记者和外国人也过来选画,记者显然认得鲁迅,很亲热地和鲁迅握手,然后大家坐下来谈话。
沙飞在一旁默默地拍摄。
鲁迅走后,沙飞立马冲回家冲洗放大底片,把它们寄给鲁迅。其中两张照片背面分别写道:“鲁迅先生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场中与青年木刻家谈话时之情形。”
11天后,1936年10月19日一大早,他得到了一个噩耗:鲁迅去世了。
沙飞闻讯,直奔鲁迅的住所。到了现场,沙飞扑到床前,看见鲁迅安详地躺在床上 。 沙飞抹掉泪水,对着鲁迅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个躬。然后轻轻地打开照相机,连按了几下快门。
在鲁迅的灵堂里摆放着两张遗像:大照片是埃德加·斯诺于1933年5月拍摄的,小照片是沙飞在鲁迅去世前11天拍摄的。
在守灵、殡仪等活动中,沙飞也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发表这些照片时,他第一次使用了“沙飞”这个笔名。理由是:“希望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
02
这一系列照片的发表,让沙飞在上海迅速成名。
他被受邀去广州举办影展,其中作品 114 幅,其中关于鲁迅的照片 26 幅,鲁迅照片摆在首位。
影展结束后,沙飞仍然滞留广州。妻子带着三岁的儿子来找他,才勉强把人劝回家。
在桂林展览闭幕后第十天,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了。 同年9月26日,平型关战斗消息传来,八路军在报纸上征集记者随军采访。 沙飞看到这条消息后很兴奋,立刻提出想要去前线拍摄。
得到同意后,他长途跋涉到了山西五台河东村,赶上了正在修整的115师部队。
沙飞是第一位来到这里的记者,最开始人们不懂摄影是怎么回事,看他拿着相机到处拍,还打闪光灯,以为他是“特务”。
后来他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部队里才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
1942年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了,沙飞任新闻摄影科科长。
沙飞对画报摄影、印刷的要求都很高,他常说,
老百姓文化程度低,80%以上是文盲,单靠文字宣传效果不好,照片才是一种“最有力的武器”。
而除了摄影之外,他还身兼士兵,上前线时沙飞也背着杆枪,随时准备加入战场。
在一次狙击战中,沙飞跟着战士往前冲,拍下八路军拼刺刀的肉搏画面。一场战斗下来,棉袄上被子弹划了三个洞。
1943年12月, 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 。
沙飞等人驻扎在柏崖村,正准备撤离的时候 ,日军从四面包围上来。乱战中,日军抓住锄奸部部长余光文的爱人张立,逼她说出部队去向。
张立不从,被日本扒光衣服,用割肉、砍下胳膊、刺刀挑出肠子而死,为了使她屈服,她不满两个月大的儿子则被扔进那锅烧开的水中,活活烫死。
据记载,当天被杀害的八路军和老百姓共100多名,其中包括画报社的9名同志。
沙飞背着两箱底片突围,中途甩掉了鞋, 脚掌的肉都磨烂了,双腿也被严重冻伤。他被送往八路军野战医院,医生看到伤情严重,决定给双脚截肢。
沙飞听后立刻就哭了出来:“我是摄影工作者没脚怎么工作?”
他不停哀求医生,无论如何都要保住他的腿。
第二天,沙飞被转往白求恩和平医院,在那里,他接受了保守治疗,奇迹般的痊愈了。
柏崖惨案对沙飞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阴影,从此,他走路时会不停摆手、还经常自言自语。
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
因为在战场中的勇敢表现,聂荣臻破格提拔了沙飞,任命他为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编辑科科长兼《抗敌报》社副主任。
次年6月,白求恩由延安到晋察冀边区,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白求恩。
白求恩也是位摄影爱好者,他很欣赏沙飞的照片, 沙飞的英文不错,两人很快熟悉起来。
沙飞用照相机记录白求恩的活动,既拍摄了他严肃认真工作的状态,又抓拍了白求恩富有战地生活情趣的照片。
1939年春节的蛟潭庄街头照片展,白求恩也来为其捧场。
1939年11月,白求恩因感染医治无效去世。 他在遗嘱里提到了一件事:把我的照相机给沙飞。
后来,沙飞一直用这台白求恩遗赠的照相机拍摄,直到生命的终结。
40年,百团大战,沙飞抱着相机冲锋。聂荣臻担心他的安全,将他召回后方,在那里,沙飞正巧撞见聂荣臻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
原来,这是在刚才战役中救出的日本孩子,聂荣臻正准备托老乡送还敌人。
沙飞说先等等,接着,他拍下一组照片。
大家都不知道拍这有什么用,但沙飞说,现在可能没什么用,几十年以后照片发到日本,就会起作用。
四十年后,日本媒体正是通过这组照片,找到了当年的女孩——已经44岁的美穗子。
美穗子为了感谢聂荣臻元帅的救命之恩,全家来到北京,聂帅见到她说:“救你的事,不只我一个人会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论是谁都会这样做的。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原谅,是战争后的众望所归,但唯独沙飞却始终忘不了。
多年以来,他用镜头记录了这场伟大胜利,也经历了一场对身体和心灵的折磨。
03
1949年冬,沙飞因结核病住进石家庄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这个医院有很多留用的日本医护人员。住院期间,沙飞看着这些日本人不断在自己眼前闪现,行为举止开始变得异常。
当日本人给他透视时,他觉得对方要用射线杀死他;当日本人给他诊脉时,他觉得这是在拍摩斯密码;当日本人给他开药时,他觉得是在给他下毒。
他多次对家人说:“鲁迅先生就是被日本医生害死的,现在由日本医生来给我治病,我必死无疑。”
他还给聂帅和毛主席写信说:“和平医院里潜伏着很多特务,津泽胜(他的日籍主治医生)就是要害人的敌特。”
朋友来看望他,他和朋友说,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正当这种怪异的行为开始引起军区的注意,并决定送他去北京治疗时,悲剧发生了。
1949年12月15日,医院里传出两声枪响。
接受治疗的沙飞,朝津泽胜开了枪。
沙飞第一枪打中了津泽胜,这位日本医生马上就倒地了。然后沙飞走了过去,对准医生的头部再补了致命的一枪。
关押期间,沙飞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事,还和别人不停地说:“我打死日本鬼子了。”
他写下了多份材料,指控津泽胜企图用化学药物、细菌谋害自己。
聂荣臻得知此事后, 亲自过问此事,他第一时间询问调查结果:“沙飞精神是否正常?”
因为他认为假如精神病患者杀人,沙飞还有一丝生机。
但当时条件有限,对沙飞是否有精神病并没作出医学鉴定,而且当时法律其实也并没有“精神病患者杀人不担负法律责任”的相关条款。
考虑到国际影响, 1950年2月24日,华北军区军法处以“蓄意谋害”罪判处沙飞死刑。
随着沙飞一起离去的,还有他内衣兜中随身携带的一个小铁盒——珍藏着的鲁迅照片底片。
从此,沙飞的名字被尘封了40多年,一度成了摄影界谈之色变的忌讳。
1986年5月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不应负刑事责任。撤消原判决。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